颜呐 陈钰文
内容摘要:文言文是高中教学的重难点,也是高考试题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文言文文意理解题的选项入手,寻找文言文阅读的规律,并通过分层、定位、比对、分析,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文言文。
关键词:高考 文言文 选项 解答
戴震曾说:“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讲授仍留疑义,则时为之也。”王国维在《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中也谈到,他读《尚书》有十分之五不理解,读《诗经》也有十分之一二不理解。先贤读文章尚且存在这种问题,对文言文阅读量不多的高中生而言,其阅读障碍不可小觑。因此,发现文言文阅读中的规律,利用一些方法,才能帮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事半功倍。
一.高考文言文的一般思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在“学习任务群8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提出“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要求“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在这样的指导下,高考文言文选文一般挑选二十四史中忠君爱国、耿介正直的能臣武将。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博学慎思、舍生取义、克己奉公、鞠躬尽瘁、与人为善的精神,不仅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在今天仍值得我们颂扬。
人是复杂的个体,特别是生命灼热燃烧的杰出人物,其生命历程必定起伏跌宕。在短短650字左右的文言文选段中,很难将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全部囊括,所以高考文言文的内容,往往以几则小故事串联而成。
仔细分析高考文言文选段,主要来源于二十四史。对文臣而言,他们的一生基本就是修学、科考、出仕、致仕、寿终。传主修学时往往聪颖过人、治学严谨、勇于质疑,在群体中出类拔萃。出仕之后或一帆风顺,或遭逢贬谪,但无论处庙堂之高或江湖之远,均能刚正不阿,体恤百姓,卓有建树。如苏轼、谢弘微、孙傅等。对武将而言,刚直忠勇、视死如归,如来护儿、何灌、花云等。清楚文言文阅读的大致内容,我们也就能据此引导学生,对文言文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
二.利用选项,理清传主人生脉络
在解答文言文时,我们不必匆忙阅读原文,而是先看文章结尾文言文选段的出处,弄清文段选自二十四史中的哪一篇传记,清楚传主姓名及所处朝代。然后,我们可以从第三题文意理解入手,大致了解文段内容,快速理清文章层次,精准作答。
高考文言文第三题的设问一般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题干设置分为“概括”和“分析”两个部分。如2019年高考课标Ⅰ卷选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三题A项:“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在该选项中“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是“概括”,也可称为“观点句”。“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这部分则是对“概括”内容的“分析”,也可称为“分析句”或“阐释句”。近十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设问及选项格式(概括+分析),均是如此,几乎没有变动。
我们根据阅读理解选项中的“概括”部分,能够迅速理清傳主的人生历程。以2020年高考课标Ⅰ卷选文《宋史·苏轼传》为例,可做如下划分:
文言文选段就可以精简为:求学、做官、文学才华三个部分。
再如2019年高考课标Ⅱ卷选文《史记·商君列传》也是如此:
商鞅的人生故事,在文言文选段中以商鞅变法为轴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变法之前→变法策略→变法开始→变法效果。经过这样分析,不仅令文段内容一目了然,也提升了阅读的速度和精度。
三.利用选项,给文章分层
在理清传主的人生历程之后,需要利用概括句,把文章分为相应层次。
2020年高考课标Ⅰ卷选文《宋史·苏轼传》中,A选项概括句“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囊括了原文第一句“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的内容。B选项概括句“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包含了原文苏轼守丧之后回朝为官、斡旋新法的内容,即“洵卒,赠光禄丞”至“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C选项概括句“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涵盖了“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到“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D选项概括句“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内容应从“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至全文结束。
至此,一篇650字左右的文言文就化整为零,被分为了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分别讲述了苏轼人生历程中的四则小故事。
四.利用选项,定位、比对、分析
在历年试卷中,文言文阅读理解选项设置有如下规律:
1.选项是按照文本事件发生顺序设置。四个选项内容有前后顺序,不会颠倒错乱。一般A选项的事件完毕之后,B选项的事件才展开,以此类推,B选项的事件结束,CD选项的故事才逐一发生。也就是说,BCD选项的内容基本不会出现在A选项之前,CD选项的内容基本不会出现在A或B选项之前。同理,AB选项的事件也不可能晚于CD选项发生。所以在做题时,不需要在通篇文章中寻找答案,如果事件顺序发生错乱,那么此选项错误的可能性较大。
2.选项内容基本不会交叉。四个选项的内容都是独立的小故事,各安其位,一个故事讲述完毕,该段文字的使命也就完成了。如果一个选项的内容在其他选项中找到,很大可能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在层次划分完毕之后,我们可以用序号在文章中标明相应层次,经过这样分析,全文的意思已经大致明白,而各选项也能够精确定位到相应层次。现在需要将选项中的分析句和原文逐一比对、分析。
A选项分析句的内容,可被划分为第一层,也就是苏轼的第一个小故事:求学。母亲授课,苏轼的分析往往一语中的。殿试高中,深得欧阳修器重。分析句内容和原文没有差别,可以判断为正确。
B选项分析句的内容,可被划分为第二层,也就是苏轼的第二个小故事:出仕,论新法弊病,徙密州为官。王安石变法来势凶猛,苏轼上奏折指出不利之处。新政势在必行,他周旋其间,有时加以拖延,使人民少受其害。分析句内容和原文意思类似,可以判断为正确。
C选项分析句的内容,可被划分为第三层,即苏轼的第三个小故事:出仕,杭州为官。分析句说杭州旱灾瘟疫,苏轼想方设法筹集粮食,救济灾民。在处理上供朝廷的粮食时,分析句说苏轼“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原文却说“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显然,苏轼没有权利减免上供粮,他只能给朝廷上奏折提建议,请求准许减免上供粮。此处分析句和原文不符,可以判断为错误。
D选项分析句的内容,可被划分为第四层,即苏轼的第四个小故事:苏轼的文学才华。分析句说苏轼跟随父亲学习,为文信手拈来,随物赋形,称雄百代,世所罕见。分析句内容和原文意思一致,可以判断为正确。
五.结语
高考文言文阅读,往往选取学生不熟悉的人物,或者有意规避学生谙熟的人物故事,避免猜题撞题。比如考查魏晋人物时,避开刘关张曹孙等耳熟能详的人物,选取《晋书·鲁芝传》中的内容。考查《苏轼传》时,没有挑选“乌台诗案”、壮游赤壁以及和他诗词相关的内容,却选取了苏轼知密州、杭州时的小事件。选文对学生而言,似曾相识,但又很有陌生感。此时,利用一些小技巧,对于文言文解题必定得心应手。
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题选项中的“概述”部分把文言文划分为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基本能够概括一篇文章的全部内容。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一规律,引导学生从文言文阅读理解的选项入手,快速理清文章层次和写作思路。根据每一层内容,定位、比对、分析,帮助学生消除阅读障碍,读懂文意,体会作者所要的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一篇约650字左右的高考文言文,看似内容繁多,体量庞大,但通过这种方法,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就大大降低了阅读难度,同时也提高了答题精确度。
《唐才子传》记载王勃“六岁善辞章”,骆宾王“七岁能赋诗”,李百药“七岁能文”,一定都是“读书百遍”的结果。朱熹说读书“如猛將用兵,直是鏖战一阵。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决是不恕他方得”,则是强调阅读时狠下工夫,反复推敲琢磨。显然,文言文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笔者虽然提供了解读文言文文意理解题的一种思路,但我们切勿忘记,熟读、背诵、深思、多练以及日积月累,才是学习文言文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戴震.戴震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张中行.文言津逮[M].中华书局,2012年.
[3]周振甫.怎样学习古文[M].中华书局,2014年.
[4]刘景农.汉语文言语法[M].中华书局,1994年.
[5]史存直.文言语法[M].中华书局,2005年.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实验中学;广州市番禺区工商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