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结合萤火虫技术在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关节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2020-12-23 06:53田哲刘佳李英梅岳庆雄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32期

田哲 刘佳 李英梅 岳庆雄

【摘要】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结合萤火虫技术在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关节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0例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试验组采用高频超声结合萤火虫技术对患者进行检查, 对照组采用双源CT进行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滑膜血流信号、尿酸盐晶体沉着、关节积液、肌腱炎及腱鞘炎、骨侵蚀检出率以及试验组有无尿酸盐晶体沉着患者随访1.5年后痛风发作率。结果 试验组滑膜血流信号、尿酸盐晶体沉着检出率分别为12.5%、37.5%, 均高于对照组的0、17.5%,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关节积液、肌腱炎及腱鞘炎、骨侵蚀检出率分别为10.0%、12.5%、0, 与对照组的7.5%、15.0%、0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尿酸盐晶体沉着患者随访1.5年后痛风发作率33.33%高于无尿酸盐晶体沉着患者的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超声结合萤火虫技术对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关节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较高, 与双源CT可以联合使用, 其中有尿酸盐晶体沉着的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其痛风发作率较高, 临床应该给予重视。

【关键词】 高频超声结合萤火虫技术;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关节病变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32.032

目前临床上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的金标准为偏振光显微镜发现尿酸盐晶体, 但由于具有创伤性、操作复杂等因素无法广泛开展, 二维超声虽可以检测尿酸盐结品, 但无法排除强回声假象的干扰, 如纤维化产生的强回声, 萤火虫技术是超声领域的一项新技术, 其机制是将多角度扫查得到的回声信号加以复合, 从而消除扫查时的假象干扰, 将能被设备检测到但无法显示出来的细微组织信号即微结晶凸显出来[1], 双源CT双能成像利用不同物质在不同能量下X线衰减值不同的原理, 通过探测器接受不同的X线衰减信息, 从而识别、区分密度相同或相似的物质化学组成, 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使机体组织区分定性, 是目前唯一能通过分析被扫描物质的化学成分来确定单钠尿酸盐(MSU)结晶的成像工具,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利用双源CT双能技术对活体关节内尿酸盐沉积情况进行评估, 发现对尿酸盐结晶的检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与敏感性, 对痛风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2], 本课题通过对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超声检查, 研究高频超声结合萤火虫成像技术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关节病变及尿酸盐结晶的检测能力, 同时与双源CT进行对比, 探讨高频超声结合萤火虫成像技术在痛风性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该病提供无创可靠的诊断依据,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12月在大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80例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20例, 女20例;年龄18~60岁, 平均年龄(45.0±9.1)岁;病程1~4年, 平均病程(2.0±1.2)年;基礎疾病:高血压5例, 冠心病4例, 糖尿病3例。试验组中男19例, 女21例;年龄19~60岁, 平均年龄(45.0±8.7)岁;病程1~4年, 平均病程(2.0±1.3)年;基础疾病:高血压5例, 冠心病3例, 糖尿病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患者在未控制饮食的情况下, 2次空腹血清尿酸含量>420 μmol/L(7.0 mg/dl);②患者未出现过急性发作;③无泌尿系结石病史;④无肾功能异常病史;⑤自愿参加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具有其他关节性疾病, 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老年性骨关节炎;②有其他晶体性关节炎;③不能接受CT等X线检测的患者;④不愿意参加的患者。

1. 3 检查方法 试验组采用高频超声结合萤火虫技术对患者进行检查, 由1名具有丰富经验的超声医生判断, 扫查体位:①患者采取坐位, 扫描第1跖趾关节, 足底平铺于检查床上;②检查膝关节时受检者取坐位, 90°屈膝, 大腿平行于地面, 每个关节取3个部位分别为内侧、外侧、正中。重复扫描3次, 记录每一个静态图像中强回声点的数目, 并取平均值;重点观察以下几点, a.骨侵蚀:患者骨表面不光滑, 有小凹陷或者有缺损;b.晶体沉积:有“双轨征”, 关节内有小等号, 点状回声, 关节内有强回声团伴声影;c.滑膜增厚及滑膜血管翳:滑膜内出现有点、线状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d.关节腔积液:关节内出现暗性液区, 可压缩。对照组采用双源CT进行检查, 双源CT患者采取仰卧位, 足先进, 先扫描冠状位及矢状位定位像, 确定扫描范围。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滑膜血流信号、尿酸盐晶体沉着、关节积液、肌腱炎及腱鞘炎、骨侵蚀检出率以及试验组有无尿酸盐晶体沉着患者随访1.5年后痛风发作率。非特异性声像图表现;观察滑膜回声, 于滑膜最厚处测量厚度。滑膜血流信号参照Wright等分级标准, 用半定量分为4级:0级:滑膜内没有血流信号:1级:有1~2处血流信号;2级:有3~4处短线状血流信号且分布不超过1/2滑膜面;3级:有树枝状、网状血流信号, 且分布超过1/2滑膜面, 观察关节腔有无积液;观察有无骨质的破坏。观察有无肌腱炎及腱鞘炎、尿酸盐晶体沉着。记录结果及数据。之后根据患者是否有尿酸盐晶体沉着, 随访1.5年, 观察试验组患者痛风发作情况, 并予以记录。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滑膜血流信号、尿酸盐晶体沉着、关节积液、肌腱炎及腱鞘炎、骨侵蚀检出率比较 试验组滑膜血流信号、尿酸盐晶体沉着检出率分别为12.5%、37.5%, 均高于对照组的0、17.5%,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关节积液、肌腱炎及腱鞘炎、骨侵蚀检出率分别为10.0%、12.5%、0, 与对照组的7.5%、15.0%、0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试验组有无尿酸盐晶体沉着患者痛风发作率比较 有尿酸盐晶体沉着患者随访1.5年后痛风发作率33.33%高于无尿酸盐晶体沉着患者的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見表2。

3 讨论

痛风性关节炎为临床上的常见疾病, 主要为嘌呤代谢异常, 单钠尿酸晶体过饱和而沉积在透明关节软骨及滑膜而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综合征, 尿酸盐结晶主要沉积在手足部位[3]。目前的诊断金标准为病理检出尿酸盐结晶。但是该项检查创伤性大, 操作复杂, 患者难以接受, 二维超声虽可以检测到尿酸盐结晶, 但是会有假回声的干扰, 正确率较低, 萤火虫技术是超声领域的一项新技术, 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收集回声信号并且叠加, 减少干扰, 提高准确性[4]。临床研究显示, 双源CT发现的早期骨侵蚀与晶体沉积较高频超声结合萤火虫技术更敏感。韩丹等[5]在彩超和双源CT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中发现, 对于尿酸盐结晶的评价更加准确, 尤其是疾病早期, 无骨侵蚀发生, 因此高频超声结合萤火虫技术是检测无症状痛风性关节炎临床首选技术。唐支平等[6]在高频超声结合萤火虫技术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中发现, 双源CT可以更加准确的评价骨侵蚀, 并且对骨破坏的观察更加细致, 但是由于本研究纳入的都是疾病初期患者, 骨侵蚀无一人发生, 因此无法比较, 这点与本研究不符合, 但是萤火虫技术评价尿酸盐结晶更加准确, 以上研究与本研究相同。本试验结果显示, 试验组滑膜血流信号、尿酸盐晶体沉着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关节积液、肌腱炎及腱鞘炎、骨侵蚀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尿酸盐晶体沉着患者随访1.5年后痛风发作率高于无尿酸盐晶体沉着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临床对有尿酸盐结晶沉着的患者要更加留意, 防止疾病进展。

综上所述, 通过比较双源CT与高频超声结合萤火虫技术发现, 两种方法均可发现早期关节病变, 是早期诊断高尿酸血症的主要检查方法, 但是高频超声结合萤火虫技术具有较高准确性、特异性、较为低廉的价格, 并且操作简单, 在高尿酸血症筛查中应该作为临床的首选, 双源CT对单钠尿酸盐沉积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可以对关节病变做出早期的诊断。将萤火虫技术应用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尿酸盐结晶的检测, 弥补了高频超声的不足, 同时结合双源CT, 两者结合应用为早期诊断痛风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 以减少不可逆性关节损伤发生的可能。同时有尿酸盐晶体沉着的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其痛风发作率较高, 临床医生应该给予重视。

参考文献

[1] 李丽, 张捷思, 薛红元, 等. 高频超声联合萤火虫技术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0, 48(1):60-63.

[2] 姜德友, 李文昊, 解颖, 等. 嘌呤配体P2X门控离子通道型受体7及其下游分子在痛风性关节炎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世界中医药, 2020, 15(8):1221-1224.

[3] 曹波, 唐庆昆, 李海歌, 等. 痛风尿酸盐结晶在膝关节分布特征的观察与分析:一项基于双源CT双能量成像的初步研究.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9, 38(12):2396-2401.

[4] 郑建珽, 房鑫, 孙迎燕, 等. 常规超声联合萤火虫技术对痛风诊断的研究进展.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9, 40(3):129-132.

[5] 韩丹, 史丽璞, 刘志队, 等. 彩超和双源CT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中国民康医学, 2017, 29(15):60, 109.

[6] 唐支平, 刘若川, 叶桂宏, 等. 高频超声结合萤火虫技术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8, 35(4):480-483.

[收稿日期:20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