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乡村发展模式和空间规划研究

2020-12-23 02:01贺金艳
写真地理 2020年39期

贺金艳

摘 要: 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构成城乡发展的“双向引擎”,共同引导我国进入城乡关系剧烈变革、镇村体系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将城乡融合塑造为新时期镇村发展的主题。同时,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倒逼城乡空间进入减量提质、区域协调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乡村作为城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本底,成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与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乡村发展模式;和空间规划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9.017

引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两个“十五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并提出“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脱贫攻坚的伟大使命;第二步通过奋斗“十五年”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第三步全面实现国家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但是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1 我国乡村发展的现实困境

1.1 开发保护失衡

在快速城镇化发展时期,传统的乡村发展往往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而将生态保护放在次要的位置。追求建设规模扩张和经济产值增长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过度开发、盲目开发,以及粗放利用等问题,缺少对生态保护底线思维的强制管控,从而使得乡村地区出现建设用地低效蔓延、乡村景观环境污染破坏、乡村生态空间挤压割裂等问题,难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建设用地的迅速扩张、生产结构的突变调整,以及城市方式的盲目复制等现象使乡村空间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造成了乡村的生态空间、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彼此之间功能冲突、联系薄弱、用地矛盾突出等问题,破坏了均衡的乡村“三生”空间体系。

1.2 城乡发展失策

长期以来,受制于二元土地制度框架及割裂的发展观,我国城乡关系已逐渐失策。在快速城镇化时期,城乡发展具有强烈的“城市目标导向”,乡村逐渐沦为城市向外蔓延及疏解外溢功能的承载地,其发展路径越来越依赖中心城市。同时,农民非农化带来了“人走房空”的现象,随着农民进城人数的迅速增加,逐渐形成乡村连片废弃和闲置农房,并最终产生了大规模“空心化”的乡村衰败问题。

1.3 空间活力下降

随着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空心化”乡村日益严重,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使得乡村公共空间的使用主体减少,乡村公共空间逐渐失去活力;在村庄迁并及农居更新的过程中,往往采取以政府为主的自上而下的决策形式,只注重民居外在形象的提升,而忽视了乡村空间的营造,只是照搬城市中的空间建设形式,而忽略了居民的使用需求,空间质量低劣,降低了乡村空间内社会性活动发生的时长和频率。

2 空间治理背景下的乡村发展

2.1 平衡开发保护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构成了乡村发展的指導思想,协调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方向和程度是乡村发展得以存续的关键。未来的规划发展应调整传统思路,理清发展诉求与保护管控的内在矛盾逻辑,深化乡村发展方式改革,建立开发保护的平衡格局。在空间治理现代化改革的背景下,伴随着新理念、新要求、新发展模式的不断涌现,在严守空间管控底线、集约利用乡村空间、有序开发乡村资源、保持乡村空间保障功能的基础上,构建乡村“三生”空间网络、整合优化乡村“三生”空间布局、强化乡村“三生”空间联系、创新乡村多功能发展路径,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2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发展离不开城市,城乡是不可分割的互利共生连续统一体,城乡关系格局是认识乡村发展的基本面,城乡融合发展成为空间治理的总体目标,以及实现乡村均衡性的重要路径。在当下以都市圈为城镇化推进主体的新时期,如何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与推进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是协调城乡关系、切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因此,应当立足城乡对等的融合发展理念,突破乡村传统的等级束缚,通过完善共享化的城乡要素交流网络来协调公共利益,构筑一体化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来强调空间正义,实现均衡的城乡互动关系,使乡村更好地融入城乡整体发展格局。

2.3 严守底线有序开发,保持乡村空间保障

功能保护是开发的基础,开发是保护的目的,二者共同支撑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乡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过程中资源过度开发、城市盲目扩张和土地粗放利用等造成的。底线约束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逻辑,只有对乡村资源空间进行基于生态价值理念的合理空间管控、优化配置、有序开发及集约布局,并结合城镇化发展进程,匹配市场机制与政策引导,防止利益导向驱动的乡村发展,才能达到更优的国土资源使用效率和生态空间格局。通过乡村地区的空间治理,对乡村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有序开发、综合治理及全面修复,可以提高乡村生态系统弹性,完善乡村空间保障功能,构建乡村可持续发展格局。

2.4 优化生活服务空间

确定乡村生活设施用地位置、规模和建设标准,着力完善供水、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在各乡镇所在地和重点村落增加旅游、休闲等服务设施,注重乡村文化、体育、休闲空间建设的多功能、多层次性;规划建设农村党组织服务中心、文体活动广场、村级办公场所、公园、停车场等乡村公共生活设施,配套完善地方品牌乡村菜市场、快餐店、配送站等大众化服务网点;加快建设乡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多功能的城镇商贸中心,充分满足农民休闲、娱乐、消费等多方面需求。

结束语:“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乡村人居环境、乡村经济及村民幸福程度同步提升为目的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提升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同时,应重视乡村空间的规划设计,与此同时注重乡村的多元性产业开发,增加乡村间的“交流合作”,鼓励城乡间的“连携发展”,是缩短城乡差距并让中国乡村重新迸发活力的有效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 李跃.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乡村发展模式和空间规划研究[J].现代园艺,2020,43(17).

[2] 罗鹤蓉.乡村空间规划的发展探讨[J].智能城市,202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