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地质灾害与应急教育工作

2020-12-23 02:01严茜
写真地理 2020年39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滑坡

严茜

摘 要: 地质灾害是指以地质动力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的自然灾害。当前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范围广泛,种类繁多。多发的地质灾害对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x上降低灾害来临时的损失。应急教育乃地质灾害预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全民地质灾害教育,加强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增强人们的抢险、避险能力,有利于降低灾害所带来的威胁。基于此,本文对地质灾害与相关的应急教育将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 地质灾害;应急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B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9.002

近年来,我国各个地区地质灾害频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同时每年发生的地质灾害都会对当地造成极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重视地质灾害的研究,做好地質灾害应急教育,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无谓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我国地质灾害的类型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发生不同的地质灾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官方统计,目前我国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

1.1 滑坡

滑坡是指山坡在河流冲刷坡脚、降水、地震或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下,土层或岩层整体或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滑坡是地质灾害的重要类型之一,在所有地质灾害发生频率的统计中,滑坡的出现频率非常高。以2010年为例,中国各类地质灾害中滑坡所占比例高达72.80%。

应急管理部:,http://www.mem.gov.cn/xw/bndt/202001/t20200116_343570.shtml

按照滑坡规模来分,可以分为,巨型、大型滑坡、中型以及小型滑坡,其中小型滑坡多发生于我国东部地区的山地和丘陵地带且具有高发性;中型滑坡多发生在西北、西南地区多;大型滑坡和巨型滑坡一般多出现在高原地区。按照物质类型对滑坡进行分类,又可划分为土质滑坡、岩质滑坡和碎块石土滑坡三种。

不同地区滑坡形成的原因是不同的,但总体来说,引起滑坡的原因有两大因素,分别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多是由暴雨或是地震引起的;人为因素是由于开矿或是植被遭到破坏,会引发一些小型滑坡。滑坡的出现会对农业以及工业生产造成非常大的危害,严重时还会导致房屋被埋以及人员伤亡。

1.2 崩塌

崩塌是指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岩体)被直立裂缝切割,失去稳定,在重力作用下脱离母体向下倾倒、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灾害。按照崩塌的程度来划分,崩塌可分为小型崩塌、中型崩塌、大型崩塌和巨型崩塌四种,其中小型崩塌的发生概率最高。崩塌类型可结合崩塌物质进行确定,可分为土质崩塌、岩质崩和碎块石土崩塌三种,土质崩塌多发生于高原地区,西北、西南和青藏高原地区多会出现岩质崩塌。地形坡度,地震、强降水等自然因素,不合理的人工采矿等人为因素是造成崩塌的主要原因。

1.3 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存在于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基于物质组成对泥石流进行划分,具体可分为泥石流、水石流和泥流。其中泥石流所占比重最大,出现的频率在整体发生频率的一半以上。泥石流发于降水较多并且地形为山区或是丘陵地区,例如我国的西南地区。

1.4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一种地质灾害,该地质灾害的出现频率比较低,但是破坏性非常强。造成地面塌陷的具体原因多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其中人为因素造成的塌陷多是采空塌陷,对自然资源开采引起塌陷,在矿区比较常见;自然因素多是土洞塌陷、黄土湿陷、溶洞塌陷,前两种多出现在高原地区,溶洞塌陷多出现于卡斯特地貌区。

1.5 地裂缝

地裂缝是指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地表岩土体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土层中的裂隙或断层。

1.6 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多发生在矿区的地质灾害,出现这一情况多是和资源的开采有着显著联系。随着地下资源被开采,地下结构的稳定性受到影响,若是不及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情况。

2 地质灾害应急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地质灾害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被称为第二类环境问题;二是自然环境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又称作第一环境问题,属于自然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的产生严重的威胁城镇与乡村、交通、水利水电事业、等,不合理的地质灾害避险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人们进行地质灾害知识宣传、讲授地质灾害来临时的逃生方法,培训逃生技能和模拟逃生演练的地质灾害应急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2.1 我国地质灾害的严重性

一是地质灾害的发生威胁着城镇。当前我国很多城市都遭受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灾害造成房屋大面积破坏,导致一些城镇居民不得不搬迁。二是地质灾害严重危害交通。在一些山区河流河谷地带的交通路线受地质灾害的影响比较严重,很多重要的铁路、公路等受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三是地质灾害影响水利水电事业。地质灾害出现之后,会对一些小型水电站的造成不同程度的损毁,造成泥土淤积,影响水电站的正常运营。四是地质灾害影响矿工业和村庄农田。在我国,山区出现地质灾害而对工矿企业造成危害的事件屡见不鲜,对区域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泥石流和崩塌等地质灾害冲毁和掩埋了一些存在和房屋,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居住,更有严重的威胁生命。

据统计2019年全国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3亿人次受灾,909人死亡失踪,528.6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2.6万间房屋倒塌,28.4万间严重损坏,98.4万间一般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9256.9千公顷,其中绝收280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270.9亿元。

应急管理部:全国2019年自然灾害基本情况,http://www.mem.gov.cn/xw/bndt/202001/t20200116_343570.shtml

如此高发、范围广的地质灾害发生,促使我们应该重视地质灾害的应急教育。

2.2 地质灾害应急教育的必要性

2017年7月1日,受持续降雨和汛期影响,湖南宁乡县沩山乡组塔村发生山体滑坡。中午12时30分,在乡村干部已安排当地受灾群众安全撤离的情况下,一村民不听劝告,冒险进入隐患区屋内取物,随后被滑坡岩土体和损毁的房屋掩埋导致死亡。15时40分村民自发开展搜救,16时10分再次发生滑坡,将搜救及围观群众掩埋,又造成8人死亡,19人受伤。

沈伟志等.贯彻国家机构改革精神 着力提升我国地质灾害应急管理能力

这一严重的伤亡事故凸显出我国公众在地质灾害中对灾害认识不足,自我保护意识淡漠,防范二次灾害和次生灾害能力差。地质灾害应急教育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认清灾害,树立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采取合理的避险方法,尽量避免此类事件人员伤亡。

3 我国地质灾害应急教育的现状

3.1 地质灾害教育活动碎片化

2009年国家把每年5月12日定为“防灾减灾日”旨在加强大家对防灾减灾的重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全国各地在这一天都会举行各种防灾减灾教育宣传活动,增强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同时地质灾害应急教育应贯穿在日常的科普活动中,让公众对各种灾害类型,避险方法潜移默化,熟记于心,这种碎片化、临时性的宣传活动难以将知识和技能内化成防灾减灾能力。最后每年的减灾主题不一样,只是针对某一种灾害的科普,并非对综合性的宣传教育,因此公众接触地质灾害教育内容也碎片化。

3.2 地质灾害意识薄弱

居民是地质灾害应急教育的受教育的對象,也是应急教育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主体。居民的应急减灾意识关系到教育的成效,同时也决定居民在地质灾害事件中应急避难和灾后救援中发挥作用。另外即使农村地区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地,离地质灾害很近,但目前农村地区大多为老年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获取知识信息渠道少,导致他们的地质灾害意识依然薄弱。

3.3 地质灾害教育活动重知识轻技能

目前,我国的地质灾害教育活动主要是采用的知识传播,缺乏相关的技能演练。无论是在学校、社区还是博物馆的参观学习中,对于地质灾害的知识主要是采用单向的知识宣讲和传输,缺乏双向互动和交流,难以激发公众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热情。就学校教育而言,在课堂上老师对于地质灾害的介绍主要贯穿于地理课程中,以认识地质灾害、传授相关知识为主,未注重于防灾减灾技能的提高,更没有机会进行实际的防灾减灾演练。在社区教育中,涉及灾害的多是以地震、火灾为主,很少提及地质灾害,更没有相关的应急避险演练。

3.4 地质灾害教育专业人才匮乏

从目前我国应急管理专业设置来看,灾害教育的相关高校很少。同时地质科学是一门相对“枯燥”而又“专业”的学科,懂得地质灾害教育的专业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虽然我国一些防灾减灾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开设短期灾害教育课程,由于课程设计、培训周期、培训场地等因素,导致救灾知识和技能得不到良好的普及。

4 地质灾害应急教育实现的路径

4.1 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应急教育常态化

应急教育的开展应是常态化的活动,而不仅仅是纪念日开展的“碎片化”活动。保障应急教育的常态化,需要以下两方面共同助力。一是政府部门设置常设机构大力推进、协调和监督地质灾害应急教育,顶层设计教育计划、教育目标、教育监督评价体系,规范和督促应急教育持续健康长效发展。二是将应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为了避免应急教育“碎片化”“点缀化”的发展,把应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始终以危机理念贯穿于基础教育改革当中,以危机文化作为一种力量和信念内化到国家的民族精神和社会形态中,并以应急技能作为生活适应性的素质教育内容。例如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增加生存和逃生课程,进入中学大学,增设应急救援、自救与互救等应急课程,通过这些专门的课程教给孩子遇到各类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的应急措施。

4.2 树立科学的应急教育观,强化灾害意识

树立科学的应急教育观,帮助更多的人强化灾害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想在灾害来临时,不打无准备的仗,就必须要养成良好的灾害意识。良好的灾害意识是做好一切防灾工作的基础。在日本,每家都有很强得防灾减灾意识和防灾减灾技术。值得学习的是,日本人每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路线避难图”熟悉逃生路线。这种良好的的灾害意识让日本在3·11东日本9级大地震中死亡人数仅为汶川8.0地震的五分之一。在人类与灾害斗争的过程中,“防与不防”受灾结果截然不同。因此树立科学的应急教育观,强化灾害意识,可以帮助人们对此类应急教育培训有个正确的认知,使培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3 奉行“全民化”教育理念,整体推进应急教育

为了有效实施应急教育,整体推进应急教育的发展,需要学校、社区、家庭共同努力,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教育方式。地质灾害教育立足于社区。社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本着社区居民共建共享的原则指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居民进行模拟演练。地质灾害教育根植于学校。学校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地质灾害教育。具体包括意识、知识、技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地质灾害教育贯穿于家庭。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父母可以给孩子普及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强调合理避险的重要性。在假期中,父母可以带领孩子去博物馆、科技馆、灾害纪念场馆专题学习地质灾害知识,参与场馆组织的模拟逃生演练,更好的了解地质灾害,体验地质灾害,掌握逃生技能,在实践操作中锻炼和提高应急能力。社区、学校、家庭通力合作,提升应急教育的受众广度,达到“全民化”覆盖范围。

4.4 重视应急教育人才储备,保障应急教育效果

重视应急教育的人才储备,保证更多人们能够掌握更多的专业地质灾害应急知识,并积极的投身于应急教育功能工作中去。一是注重相关应急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在大学教育中开设危机管理、应急教育专业,培养专门的危机管理、应急教育人才。二是注重潜在的应急教育人才培养。对在校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进行地质灾害应急知识培养对他们进行集中性的训练,学习防灾技能和减灾知识,提升他们自己的应急素质,并传道授业给学生。对大学生“村官”“社区网格员“进行地质灾害应急知识培训,让他们去指导影响村民、社区居民的避险行为,提高地质灾害的避灾能力,提升基层的应急能力。三是与注重地质灾害教育兼职人才培养。充分发挥现有的资源,把地质灾害教育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動和国家的“三下乡”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号召鼓励相关背景学科的大学生去农村,去地质灾害严重的社区进行支教和地质灾害知识的宣传,组织社区居民进行逃生演练等。此举一方面让大学生学有所用,另一方面丰富了应急教育人才的储备。

5 结语

综上所述,受各种人为因素以及自然因素的影响,我国地质灾害频发,影响着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同时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来看,我们必须要重视地质灾害,加大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重视应急教育的作用,最大程度降低地质灾害对于我们产生的威胁,有效防治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 陆继锋,曹梦彩.FEMA对美国应急管理教育的贡献与启示[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7(04):45-53.

[2] 刘芳.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问题思考[J].区域治理,2019(45):123-125.

[3] 毛永锋.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1.

[4] 谷寒梅.央地应急管理事权与支出责任研究[D].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018.

[5] 王悦.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4.

[6] 陈帅,李琳.地质灾害与应急教育的思考[A].四川期刊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劳动保障研究会议论文集[C].四川期刊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9:4.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滑坡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滑坡推力隐式解与显式解对比分析——以河北某膨胀土滑坡为例
“防火防灾”大作战
浅谈公路滑坡治理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
基于Fluent的滑坡入水过程数值模拟
“监管滑坡”比“渣土山”滑坡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