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纪,河南地区水彩画家的艺术创作呈现出群体性特征,从效法西方到西为中用,再逐步呈现出民族化、地域化的艺术特征。文章旨在总结归纳20世纪河南水彩画家群体以河南特有自然风光、历史遗迹、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等为主题的能够展现河南地区特有文化魅力的地域性作品应秉承的方式、原则,水彩画教育方式的转变,以及水彩画家群体反向探索水彩画融入河南地域性文化艺术的途径,以推动当前河南水彩画艺术和教育的发展,促使学术界更加重视河南水彩画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
关键词:水彩画家;群体创作;河南省;地域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资助项目“20世纪河南水彩画家群体研究”(2020-ZDJH-109)研究成果。
20世纪,尤其是1949年以来,中国经济与艺术文化蓬勃发展,水彩画家在进行水彩画创作时不断尝试与地方艺术、经济、文化、习俗等结合,水彩画创作不断进步、不断创新,逐渐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河南地处中原,是西方水彩画初入中国时的重要传播区域,地方水彩画创作群体的建设和扩大对西方水彩画的中国本土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20世纪河南水彩画家群体的水彩画题材
水彩画与中国画有相似的媒材和表现手段,与油画有着相似的色彩追求与艺术表达,是沟通中西方传统绘画艺术最直接的媒介,因此格外受到重视,成为众多艺术家、艺术教育家探索外来绘画与本土绘画、文化结合的重要手段。水彩画刚传入中国时,艺术家们往往会使用它做基础的色彩训练,题材往往选择较为纯粹的自然风景,色彩单调、纯粹。被誉为“中国水彩画之父”的李剑晨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水彩画作品《故宫秋色》与其欧洲留学归来后创作的水彩画作品,如1956年创作的层次更为丰富的《钢都在沸腾》比较,色彩单纯、干净,保留着最纯朴的水彩画特征。
20世纪中后期,河南水彩画家群体也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水彩画本体语言的优势,并留心与本土文化传统结合,创作河南特色水彩画的重要性,并积极响应国家文艺政策的号召,不仅用来搜集素材、记录生活,还积极探索地域化的方式,体现在绘画题材方面则是选择有当地历史韵味和地方特色的人文街景、人工建筑、自然景观等内容。创作题材一方面选择能够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工业生产等现实题材,鼓舞劳动热情,例如李剑晨创作于1957年的水彩画作品《机车车间》和《木材厂》。李剑晨在欧洲的数年求学经历也让其水彩画表现技法更為精进,将英国传统水彩画的写实、干净、色彩、光影淋漓尽致地运用于家乡景色的创作,观者可以从作品中依稀透出的铅笔稿以及明暗调子看出李剑晨形体塑造的严谨性。这一时期,还有一位水彩画代表画家李永海,他1935年毕业于北平私立艺术专门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教授水彩画。1943年返回河南定居,1949年以前,陆续在开封三所中学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在河南省数所中高等院校任教,依旧以教授水彩画为主。他创作于1959年的水彩画作品《郑州炼钢厂》以及创作于1958年的水彩画作品《小土群炼钢厂》等,向世人展示河南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如火如荼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场景,明暗对比强烈,旨在反映河南人勤劳、奋进、踏实等精神。
20世纪河南水彩画创作题材除了反映中国城市与乡村的建设之外,另一大支流是反映当地人生活现状的纪实性题材,并尝试与当地历史相结合。例如李永海创作于1957年的水彩画作品《郑州街道写生》,描绘的是郑州街头上下班时间嘈杂街头人们繁忙而有序的场景,与此题材类似的还有任有生创作的水彩画《开封中山路小胡同》。李永海创作于1956年的水彩画作品《开封街景》描绘的是开封老商业街一角,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建筑物、商业街上方的条幅、港式点心店、店铺装修工人和水泥、妇女挑挑子送货等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李剑晨在1960年也创作过同一题材的同名水彩画作品《开封街景》,依旧通过描绘忙碌的劳动人民反映新生活的充实与美好,但是李剑晨选择了开封最具历史气息的古城门作为事件发生地,开封古城的情致跃然纸上。李剑晨创作于1957年的水彩画作品《古建筑修缮》(图1)是早期有意识地将人文景观、地方特色与水彩画创作相关联的尝试。195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艺术系的朱韶新创作于1956年的水彩画作品《郑州二七纪念塔》(图2)与《古建筑修缮》异曲同工。朱韶新国画、西画兼修,他的水彩画创作不仅仅有西方水彩画淋漓水气的一面,也有中国画的笔墨酣畅。《郑州二七纪念塔》不仅表现了当时郑州的城市建设,同时也是对历史的忠实记录。
地域特色的题材不仅限于地方地貌等自然风光,还包含人文景观、人工建设。将具备浓厚的历史积淀的景观与贴近人民的寻常生活结合在一起的题材创作,是20世纪以来河南水彩画家群体对于地域文化气息浓厚的水彩画创作的探索成果。
二、20世纪河南水彩画家群体水彩画教育探索
在河南的水彩画教育发展的起步阶段,由于地理位置与经济发展等不可抗因素,水彩画相关教学课程资源相对匮乏,师资与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非常薄弱,再加之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因而早期河南水彩画教育水平与水彩画艺术发展较为缓慢,地域特色不够明显。但1917年河南省立第一师范正式开始水彩画教学,同年,李剑晨考入此校,在尚不成熟的水彩画课程中第一次接触并开始学习水彩画;1919年,由周子樾、王黄石负责的开封专科师范学校成立,其中也有设立水彩画课程;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河南省立第五师范学校等为代表的院校也陆续开设水彩画课程。美术教育受到相关人士的重视,各大高校也相继将水彩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入课堂教学中,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一些私人水彩画教育机构、画室等。水彩画教育从初期的以写生表现生活为主,进而添加了更多的地方文化内涵,虽然地方特色的水彩画教育模式尚未形成体系,但是河南水彩画创作与教育的发展脉络已经逐渐清晰,可提供参考的内容也十分透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美术教育体制发生变化,文艺创作方面也得到了支持,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的影响,中国水彩画创作与教育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但是地域性风格并不凸显。1956年,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文艺政策的指引下,各地水彩画教育与水彩画创作民族化的热情高涨,不断探索建立与创作地方特色的教育模式与艺术风格的方法。河南艺术家对河南味道的水彩画教育与创作方式的不懈追求与探索也由此开始深化。河南水彩画家、教育家责任重大,如李剑晨在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结束后又赴北京国立艺专学习,学成归来后潜心水彩画研究,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独特的水彩画创作风格,许多画家、学生、青年学者效仿学习其艺术风格。随后他又同水彩画家白荻、冯自强等人建立河南省水彩画研究会,研究会成员在发展中不断增加,从事教育、科研活动,在公开出版发行的期刊报纸上刊登个人水彩画作品、论文,出版水彩画画集,举办展览等,为业内人士的交流和水彩画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又随着水彩画艺术家的迁移,将具备河南特性的水彩画艺术传播到了各地。
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阶段专门设立了水彩画专业,水彩画真正摆脱辅助性基础课程,独立成科。河南地区高校体制内也开始设立水彩画专业,但是学校数量不多。这一时期,河南水彩画无论在水彩画创作质量还是水彩画艺术教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拥有不同艺术经历的水彩画教育者,创作风格也呈现多元化,画家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艺术绘画风格,河南水彩画创作水平达到新的高度,他们的乡土情结在水彩画创作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共性与差异性,这些也是河南风味水彩画艺术创作走向成熟应秉承的规律性因素。水彩画教育者、水彩画家的创作思路与创作理念,都与现实环境息息相关,被身边的人文事物、自然环境所影响。太行山独特的自然人文风貌是河南地区水彩画创作者不能缺少的写生素材,历届河南省美术展览中均有以太行山为题材的水彩画作品。
新形势下,河南水彩画创作群体响应号召,致力于探索本土特色,提高本土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求,却因为水彩画教育发展滞后遭遇瓶颈。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中小学美术课程涵盖面不断扩大,绘画类教学内容在美术课程标准中只能占到九分之一,水彩画所占的比例就更少了,甚至有些中小学校为了“图省事”,根本不开设水彩画课程。河南省高校内水彩画学科建设较之水彩画教育发达地区如辽宁地区、沈阳地区、广州地区等地稍显落后,开设有水彩画课程的学校非常有限。要真正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地方特色的河南水彩画,实现新形势下文艺发展的新要求,在水彩画创作与教育方面就更应该遵循艺术发展规律,走出单一的模式,创新发展,跟随时代的步伐,从多个方面来培养创作河南特色的水彩画作品,让河南地区风采被人领略,让这片土地诞生的灿烂文明被更多人探寻。
现阶段要如何提升河南省水彩画教育,建立怎样的水彩画教学体系,创作何种水彩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弘扬民族精神,探讨河南水彩画与当地民间艺术形式的结合方式,探索有利于提升水彩画的艺术品位的方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带动河南经济文化的发展,提高本土文化软实力,仍然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民间艺术反映的是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百态与美好愿望,这正是舶来的水彩画所缺少的,是其与河南当地文化结合的最佳途径之一。河南水彩画与豫西剪纸、朱仙镇木版年画(图3)等民间艺术的结合,不仅为水彩画创作提供了更多工具、材料和绘画技法的使用和表现,也更好地传承了一部分民间艺术的精髓。比如将造型夸张、色彩独到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引入水彩画课程,一方面可以用浓郁的乡土特色和神话故事丰富创作题材,一方面可以丰富水彩画的色彩表现;河南剪纸、皮影、泥塑、木雕等极富装饰性和欣赏性的民间艺术,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民间传说、民间色彩、民间技艺、民间传统等,将其引入水彩画课程,一方面能够促进具有河南味道的水彩画创作更“正宗”,一方面促使水彩画的表现手法多元化。与此同时,民间艺术也将传播形式多样化的水彩画作为传播媒介,把中原人民智慧的结晶展现给大家,让更多人了解河南的民间工艺。
具有河南特色的水彩画艺术创作与课程开发不应局限于民间美术,还应包含非美术类的地方文化。在20世纪后期,河南水彩画家群体已经在这一方面做出探究,借由绘画题材进行表达。例如中国武术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极为重要,河南嵩山脚下的少林寺是中国武术胜地,所代表的是中国人不服输不屈服的精神,除此之外,也是佛教禅宗祖庭,对于宗教文化研究也有一定的意义。一直从事水彩画基础教育的高复兴先生就曾于1961年创作水彩画《少林寺一角》等,在高校从事美术教育的冯自强先生于1979年创作水彩画《少林寺》《嵩山法王寺》等,他将自己的感情与这片土地的文化结合并融入作品当中,风格角度不同,让观者也能以不同的视角去欣赏了解。
根据现行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和高校学科教学大纲》,与水彩画相关的课程资源不仅仅源自课堂学习,也来自博物館、美术馆、社团组织等文化机构或组织的相关活动,要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其鉴赏能力。河南水彩画家群体也为此做出了努力,但客观来讲,20世纪50至70年代,河南省水彩画教育以及水彩画创作仍处于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至20世纪80年代河南水彩画艺术的发展仍处于筹备阶段,如1986年1月,河南郑州成立河南水彩画研究会,随后和河南省美协联合举办“河南省水彩水粉画展”。但由于全省对于水彩画教育的重视度不够高,虽然水彩画家群体不断壮大,参展作品数量增多,但水彩画创作缺乏具有代表性的好作品,水彩画家中缺乏影响力足够大的人物。20世纪90年代河南水彩画逐渐进入正轨,河南省水彩作品逐渐出现在全国画展中,参展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在水彩画创作中绘画技法和表现语言也独具个人特色。20世纪中后期,河南省水彩画相关展览的数次举办,推动了水彩画的社会教育,促进了河南味道水彩画风格的传播,提升了全民艺术素养。
时至今日,西方水彩画基于中国艺术市场的审美需求在不同阶段做出了一定的改变和妥协,社会影响力逐渐扩大,日渐受到艺术市场的重视。但是,与海外艺术市场相比,国内水彩画的地位和关注度还是偏低。随着国内专门从事水彩画创作的画家群体不断壮大,各省、各地市均组织有不同规模的水彩艺术团体,相关学术研究、教育活动、创作应运而生,逐渐繁盛,让中原地域的独特魅力呈现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眼前。
仅从内容上将“土味”的河南非美术类地方传统文化与“洋味”的水彩画创作相结合,就有助于形成地域文化符号,实现对外的文化传播。但形式上也应再探索,如豫剧服装、妆容的经典色调和人物造型,少林寺的武学精髓与禅宗教义等均可与水彩画创作相结合。
三、结语
20世纪,中国社会经历了抗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节点。初期,较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而言,河南学生受中国传统绘画观念的影响更为强烈,加之西画师资相对短缺,在先决条件上处于劣势,因而在早期,水彩画较其他西画种类更容易被河南民众所接受,得到了足够的重视。河南水彩画地域性创作的发展处于近代美术民族化承上启下的年代。改革开放后,全国水彩画教育改革与创作活动进入巅峰,高校开始开办水彩画专业,河南水彩画家群体逐渐壮大,教育活动与艺术创作频繁,河南水彩画的地域特征也逐渐显露出来,为之后河南省水彩画艺术的更好发展奠定了基础。河南水彩画家群体的水彩画创作是河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政治思想变革、国家意识形态改造、西方文化流布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的艺术生态的一个集中体现,以此为基础,进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呈现出一定的民族化、地域化特征。
参考文献:
[1]袁振藻.中国水彩画史[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0.
[2]王双成,张克让,蒋振立.中国水彩画图史[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3]CROSSMAN C L. The China Trade (Export Paintings, Furniture, Silver and Other Objects) [M]. Princeton:The PYNE Press,1973.
[4]CLUNAS C.Chinese Export Watercolors[M].London: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1984.
作者简介:
张垒,博士,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美术教育、中国美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