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彩铃 孙远刚
〔摘要〕采用问卷法,向辽宁省大连市内小学生在线发放儿童抑郁量表(CDI)及自编新冠疫情调查问卷,了解疫情期间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问卷结果,提出应对策略,预防小学生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为今后小学生危机干预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小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方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33-0024-03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全国至世界各地迅速蔓延,一时间形势十分严峻。这类重大危机事件的主要特点是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危及生命。心理学领域把这类事件称之为应激性创伤事件[1]。在面对这样的事件时,人们内心的平衡被打破,可能出现认知、情绪和行为等的失衡,进而导致焦虑或抑郁[2]。 为了解在这一特殊时期,长期居家隔离、线上网络授课、亲子相处时间增多等给小学生心理带来的影响,开展了此项问卷调查。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比起中学生对情绪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小学生的心理内部稳定性较差,情绪波动比较大,反应强烈、变化快,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此外,小学生的心理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出现问题需要及时干预。本研究意图考察疫情期间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危机干预工作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通过网络平台邀请大连市的小学生自愿匿名参与问卷填写,共收回1708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873份,女生835份。有效样本中,一年级295份(17.27%),二年级283份(16.57%),三年级271份(15.87%),四年级280份(16.39%),五年级285份(16.69%),六年级294份(17.21%)。
(二)研究工具
1.儿童抑郁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CDI)
儿童抑郁量表是Kovacs根据成人的贝克抑郁问卷( Becks Depression Inventory,BDI) 改编而成的,用于测量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情绪[3]。Kovacs于1992年再次修订,它是西方出现最早并应用最广的儿童抑郁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适用年龄为 7至17 岁[4]。该 量表共27道题,包括快感缺乏(Anhedonia)、负性情绪(Negative Mood)、负性自尊(Negative Self-Esteem)、效能低下(Ineffectiveness)和人际问题(Interpersonal Problem)5 個分量表。采用0、1、2计分,分别用“偶尔”“经常”“总是”来表示症状出现的频率,总分54分,得分越高表明抑郁水平越高。根据原量表常模,确定抑郁症状的划界分为19分。评估时段为最近两周。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2。
2.自编新冠疫情调查问卷
问卷包括人口学资料(性别和年龄)、对疫情的认知水平、居家期间的情绪状态、上网课时的心理状态、与父母的相处状态等维度。
(三)数据处理
使用IBM 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小学生CDI得分情况
对1708名小学生CDI量表各条目得分进行统计发现,整体得分服从正态分布(K-S的p>0.05),量表的总分均值为10.35,标准差为6.38;其中男生均值为9.85±6.02,女生均值为10.86±6.74。详见表1。
总体抑郁检出率(量表得分>19)为7.38%,男生为6.88%,女生为7.90%。详见表2。
(二)小学生新冠疫情调查问卷情况
对于疫情的认知。调查显示,有62.31%的小学生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渠道了解关于疫情的消息,51.32%的小学生认为自己对疫情比较了解,39.86%的小学生认为自己对疫情非常了解。60.27%的小学生认为疫情对自己的生活影响一般,22.34%的小学生认为疫情对自己的生活影响非常大。整体来看,小学生对疫情的认知水平较高,随着疫情逐渐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受社会支持情况影响,人们对疫情的关注度普遍较高,小学生也逐渐关注与疫情相关的正面信息,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逐渐减少。
居家期间的情绪状态方面。调查显示,有73.28%的小学生表示自身情绪比较稳定。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后,小学生逐渐习惯家人的陪伴,居家生活状态趋于平稳。虽然仍担心延期开学及线上学习专注度不够、学习效率较低等问题,但因为小学生相对中学生来说课业负担较轻,能逐渐适应居家学习。
在线上网课的心理状态调查显示,有46.75%的小学生认为自己能够适应网课学习,38.46%的小学生认为自己无法适应网课学习。没有老师的监督难以坚持、缺乏课堂互动无法及时解决问题及长时间面对电脑注意力易分散,是小学生在家上网课时普遍会遇到的问题。
与父母相处状态的调查显示,有18.33%的小学生认为与父母关系非常亲密,42.78%的小学生认为与父母关系比较亲密,37.67%的小学生认为和父母相处亲密程度一般。大部分小学生居家期间亲子关系良好,能与父母进行良好沟通;因亲子相处时间骤然增多,也有部分家长和孩子无所适从,家庭矛盾频发,亲子之间无法有效沟通。
三、应对策略
研究结果显示,整体来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小学生的心理受到了一定冲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尤其在情绪管理、应对学习压力及亲子关系等方面问题尤为明显。面对突发状况时,个体出现一定的应激反应属于正常现象。家长、教师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患于未然,采用科学的干预方式来引导小学生调适自身的心理状态。
(一)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
受此次疫情影响,大部分小学生情绪上有波动,少部分出现了抑郁、焦虑等应激反应,学校教育工作者应该予以重视。可以采用叙事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等提高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升情緒管理能力;开展正念训练、呼吸放松训练等,缓解小学生的心理压力,消除消极情绪;鼓励小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等,逐步培养他们善于求助、寻求支持的意识。
学校可以请专业心理咨询师来校开展团体辅导,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因居家太久而疏远的同伴友谊,在团体中寻求支持。向小学生们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包括热线电话、QQ群、微信群等方式,借助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力量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
(二)加强家校合作,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和家庭双方的参与都是必不可少的,家校合作共育机制已经得到诸多认可[5-6]。在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更要落实家校合作。根据学校疫情防控方案,班主任需要通过家校通、电话、走访等方式对小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统计和筛查,随时报备异常情况,实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及时与班主任沟通。班主任要引导家长合理安排学生生活起居,引导学生劳逸结合,保持良好心态。
(三)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小学生的信息判断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 ,网络媒介已成为中小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小学生群体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更是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长时间的居家线上学习阻断了小学生的正常社交,使部分学生迷失在网络社交中。学校可就此开展辩论赛之类的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就网络上的一些热门话题进行讨论,增进亲子交流,纠正错误观念,增强小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进行健康的社会交往。
参考文献
[1]张运红,黄秋瑜.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中小学健康教育研究[J].教育导刊,2020(7):51-56.
[2]罗鸣春.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3]俞大维,李旭.儿童抑郁量表(CDI)在中国儿童中的初步运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4):225-227.
[4]王君,张洪波,胡海利,等.儿童抑郁量表信度和效度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9):1642-1645.
[5]赵旭东,钱铭怡,樊富珉.心理-社会干预系统在突发性事件中的意义和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8):580-583,564.
[6]胡芳.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11(2):23-26.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大连,116029)
编辑/于 洪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