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乃学
(安徽科技学院 信息与网络工程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自1989年首届全国“挑战杯”竞赛在清华大学举办以来,全国各地高校相继掀起了大学生学科技能竞赛的热潮。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科技能竞赛相继开展,如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等等。竞赛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但在部分高校,学科技能竞赛的发展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竞赛与日常教学和人才培养结合不紧密;竞赛制度保障不利;教师对竞赛的指导不够,学生对竞赛的投入不足等等,这些因素阻碍了大赛作用的有效发挥。为此,研究大学生学科技能竞赛发展的制约因素,探索有效的解决对策,对于促进大学生学科技能竞赛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科技能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首先是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深化教育改革也应当从创新理念开始。新时代的人才要学会创造,必须具备创造意识和创新思维,惟有不断创造,才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科技能竞赛主要以团队形式,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协作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完成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提高,与新时代的人才需求不谋而合。
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关键靠教师,学科技能竞赛突出了对新技术和前沿科技的要求,这就促使专业教师既要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又要不断深入行业、企业,增强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本领,从而真正成长为双能型教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现。
学科技能竞赛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协作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参加竞赛需要他们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主动面对困难挑战,对于遇到的问题,主动寻求教师的指导,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过程对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部分高校对学科技能竞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学科技能竞赛与人才培养、日常教学、教学改革相结合,从而制约着大学生学科技能竞赛的发展。在竞赛工作组织中,很多高校把学科技能竞赛当做阶段性的工作来抓,缺乏长远考虑。通常是接到上级通知,学校才临时组织初赛,选拔学生或筛选作品,并未将学科技能竞赛活动与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也没有将其纳入学生的人才培养计划[1]。追根溯源,是部分高校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学科技能竞赛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还没有将学科竞赛提到应有的高度。
许多高校的竞赛组织,还没有形成规范有效的管理体系。大多数管理者并非专职,缺乏专业化、职业化的管理水平。二级学院在学科技能竞赛的组织方面也缺乏积极性,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重视不够,缺乏系统指导和精心筹备,对于学生参赛也仅是泛泛要求,导致参赛团队的组建随意,多为临时应对比赛。不仅优秀人才的选拔受到影响,也无法开展专业和系统的比赛培训,最终影响比赛效果和学生能力的提升。
学科技能竞赛由于其自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和竞争性,参赛者想要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近年来,随着竞赛强度和难度的增大,仅靠学生自身努力在比赛中获胜,已很难实现,想要取得好成绩,还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和团队的密切配合。目前,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着教学、科研以及职称评审的重重压力,导致多数教师把工作的重心放在自身的教学科研和学历提升上,很难分出精力来指导学生比赛;加上部分教师对学生的第二课堂不够重视,不愿意分出精力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即使担任了学生的指导老师,在实际指导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指导的老师也是少之又少。同时,比赛的难度和参赛时间的跨度,对学生参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付出更多时间、精力和解决困难的耐心和毅力,导致很多学生在比赛中投入不足,敷衍了事,甚至于在比赛过程中选择退出,影响了竞赛的效果和成绩。
激励制度不健全,会严重影响教师、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在部分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大多关注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以及课题的级别,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在评价体系中权重较小,这严重影响了教师指导学生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能不能拿到足够多的学分,能不能按期毕业,却很少关注学科竞赛问题[2]。因此,高校要加大相关制度的建设,用制度去激励教师、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促进学科竞赛的良性发展。
学科技能竞赛旨在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提高学生面对困难、协作互助的能力[3]。高校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纳入学科技能竞赛,在实习实践等环节增加学科技能竞赛的内容,也可将学科技能竞赛项目纳入全校选修课。选修课的确立有利于学生参赛积极性的提高和学科技能竞赛相关知识的普及,激发学生的参赛兴趣,有针对性地发掘一些有潜力的学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为后续竞赛进行人才储备。同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学科竞赛与专业建设有机结合,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科技能竞赛等实践环节纳入专业课程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创新、独立思考,在竞赛实践中探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再次,可将课堂教学与学科技能竞赛紧密结合,加强竞赛与课程互动,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外竞赛的相互结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讨论、项目植入、问题驱动等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使课外竞赛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和探究,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2]。
完善竞赛组织管理机构,建立学校与二级学院职责分明的竞赛管理机构。学科技能竞赛的开展,离不开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参与。为便于赛事协调运转,高校可组建由分管校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和院部负责人联合参与的学科技能竞赛工作领导组,通过领导组统筹协调,灵活调度学校资源,合力支持竞赛开展[4]。同时,为确保学科技能竞赛工作进展顺利,高校还应结合比赛流程及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完善校院两级竞赛管理办法、项目评审选拔办法、专用场地设备使用办法,以及师生约束和奖励办法等,全方位构建科学的竞赛管理体系。通过明确相关责任,理顺竞赛程序,整合校内资源等措施,为参赛师生提供必要的人、财、物的支持,确保师生参赛的热情和竞赛效果。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学科竞赛与互联网的联系也日益密切。互联网平台已成为竞赛活动的组织平台、宣传平台,甚至是参赛者的竞技平台。高校可建立集各种功能于一体的竞赛专门网站,开展竞赛宣传、赛事通知、案例介绍、视频指导、报名参赛、赛事交流等专栏,将比赛的宣传组织、报名参赛从线下转到线上,为学生参赛提供便利的同时,提高参赛效率。平台的使用便于学生及时了解竞赛、加强自我学习、促进沟通交流和积极报名参赛等,同时线上参赛,可优化学生的参赛环节,提高学生参赛效率。网络平台还具备云存储的特性,这一特性也可以为高校的竞赛管理带来一定便利,有利于学校保存学科竞赛相关资料和学生用户查阅相关资料,便于新参赛学生学习之前的优秀案例,提高学生的备赛效率[4]。
当今时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高校学科技能竞赛的参赛难度也随之增大,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随着竞赛难度的日益增加,教师指导水平的高低和对竞赛指导的投入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参赛团队的竞争力。因此,学校有必要组建一个学科专业和人员构成都比较科学的指导教师库,吸纳校内专家学者、优秀教师,企业专家、社会人士参加,并可以根据不同赛事的学科专业特点和竞赛要求,聘任不同的教师参与各类竞赛的指导[4]。这样既保证了不同赛事有对应的专人指导,又避免了竞赛指导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将企业的实践项目与教师的教学科研相结合,制定定期培训计划,促进师生竞赛指导日常化。日常培训以参赛项目和预备的选题为基础,有针对性的加强参赛指导,这既有利于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又能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学习平台,进而提高参赛质量。
在工作实践中,绝大多数学科技能竞赛的组织管理依靠的是辅导员或者指导老师,辅导员事务繁杂、任课教师教学科研工作量很大,他们投入的精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如能充分利用学生团队的力量,辅助指导教师工作,有助于减轻指导教师的工作负担,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参赛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促进赛事传承,可组建专门的学科竞赛社团,吸纳有兴趣的同学参加。由学生社团负责竞赛人员的招募、项目的选拔及协助教师管理开放竞赛实验室的工作等,促进学科技能竞赛的常态化,保证参赛学生竞赛准备过程中的规范性。在学生社团中采用朋辈辅导,以老带新的方式形成梯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赛前训练,可极大调动学生参与学科技能竞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投身到学科技能竞赛中去。社团还可通过定期换届,实现自然传承,避免断层。
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是实现学科技能竞赛有效管理的重要保障。构建完善的学科竞赛制度体系,明确规定学科技能竞赛的宗旨范围、竞赛组织程序、各级管理机构的具体权责、经费来源与管理使用、教师工作量标准、师生奖励办法等,把学科技能竞赛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和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日常化、制度化[5]。规章制度应权责清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既要有约束制度,又要有激励制度。约束制度方面,学校可将学科技能竞赛与各二级学院年终考核相结合。根据学院的学生数、学科背景等具体情况,对该学院在一年度中应获得的学科技能竞赛奖项、学生参与数确定一个定量的指标范围,年终根据完成情况计入对学院工作及领导业绩的考核,或与下一年度学院教学经费的拨款额度相挂钩。此举将促使学院领导重视学科技能竞赛工作,从而加大学院在人力、物力上对学科技能竞赛工作的投入[6]。学校还可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学分”,对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学科技能竞赛赋予不同的分值,规定学生毕业时取得规定创新学分才能获得毕业资格。奖励制度也必不可少,学校可根据竞赛结果给予二级学院一定的奖励;对于竞赛指导教师,除常规奖励外,还可将其指导学生的获奖成绩折算为教师个人教学工作量或工作绩效,并对指导教师在评优评奖、职位晋升、职称评聘等方面予以优先;就学生而言,学校可设立专项奖学金,同时规定竞赛创新实践学分可替代某些选修课的学分,从而调动学院、指导老师和参赛学生的积极性[6]。此外,学校还可开展学科技能竞赛表彰活动,对获奖学生、优秀指导老师和先进集体进行表彰,完善学科技能竞赛的激励机制。
大学生学科技能竞赛开展至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制约因素,对于如何促进大学生学科技能竞赛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尤为重要。对于高校来说,要实现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这一目标,必须充分重视并建立专业化的组织管理体系,深化学科技能竞赛在高校日常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积极构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真正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