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效果评价

2020-12-23 16:01陆锡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86期
关键词:腰段融合术后路

陆锡平

(解放军第九六0医院淄博院区,山东 淄博)

0 引言

脊柱胸腰段骨折为脊柱外科临床常见病症之一,病因多为患者脊柱因外力因素出现生物力学改变,进而压迫到脊柱周围神经组织,易导致马尾神经出现损伤,给患者的生活及工作都带来不利影响,严重时可致患者瘫痪或死亡[1-3]。脊柱胸腰段骨折治疗方式根据生物力学稳定性分为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脊柱胸腰段骨折情况紧急且严重,因而采取手术治疗为目前临床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首选方式。为了进一步探究后路内固定融合术的应用疗效,本院在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选入90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作为观测对象,分析更具有优势的临床方案,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需行手术治疗的脊柱胸腰段骨折90例纳入研究。根据随机分组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45)和参照组(n=45)。其中,实验组:男30例,女15例;最小25岁,最大63岁,平均(44.7±3.8)岁;骨折原因:意外交通损伤20例,高空坠落致伤11例,物品砸伤14例;损伤部位:L115例,L213例,L310例,L127例;参照组:男27例,女18例;最小21岁,最大57岁,平均(42.5±3.3)岁。骨折原因:意外交通损伤15例,高空坠落致伤17例,物品砸伤13例;损伤部位:L117例,L29例,L39例,L1210例;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同意参与研究。两组患者病情、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纳入标准

两组患者经询问、观察初步诊断为脊柱胸腰段骨折,后经胸部X线、CT或核磁共振检测,患者符合脊柱胸腰段骨折诊断标准;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且临床资料完整,便于后期随访。

1.3 排除标准

排除有精神类疾病患者,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者,有凝血、肝功能障碍者,对麻醉药物过敏者。

1.4 方法

对两组患者生命体征进行检测,记录患者心电、血压、呼吸等机体内在活动。做好术前备皮准备,并为两组患者实施术前气管内插管静脉全麻。

参照组实施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方式如下:协助患者摆好体位,侧卧充分暴露受创部位,L3及L12骨折,需要从胸膜后入路,必要时可将肋骨切断,充分暴露损伤椎体,便于手术治疗。根据骨折位置,选取入路部位,将伤椎中部位置损伤骨质及周围组织切除,减轻椎管压力,使用撑开器撑开椎体,将椎体复位,当椎体恢复到正常高度后,取患者髂骨进行植骨融合,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清除血瘀,常规置管引流,完成创口关闭。

实验组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措施如下:协助患者俯卧,运用工具将患者上胸部位及肩部垫高,悬空其腹部及下胸,根据胸部X线确定伤椎位置及椎体周围组织,标记伤椎位置,于椎体中心处做纵向切口,在胸部X线辅助下运用Weinstein解剖定位法确定椎弓根进针点,终板平行并内倾15°左右刺入骨质,深度在2 cm左右,确保不钻穿椎弓根周围骨壁。运用C臂X线透视观察复位位置,将椎弓根螺钉置入并固定好,使用撑开器撑开椎体,将椎体复位,当椎体恢复到正常高度后,将螺钉帽拧紧。根据伤椎受损程度取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髂骨进行植骨融合。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清除血瘀,连接引流袋,快速置管引流,常规关闭创口。

术后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生命体征,给予患者静脉滴注抗感染药物。

1.5 观察指标

记录和观察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观察指标和治疗后康复效果,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椎体前缘高度变化、Cobb角、功能障碍评分,六项数值降低说明患者情况有所改善;同时研究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后经胸部X线检查患者伤处脊柱生理结构恢复正常,未见脊柱畸形及疼痛感消退为痊愈;治疗后患者脊椎压缩70%且恢复正常,伤处脊柱畸形不显,无疼痛感为显效;治疗后患者脊椎压缩60%且恢复正常,伤处脊柱畸形可见,但不影响工作及生活,偶有痛感为有效;以上标准均未达标为无效。

1.6 统计学分析

将两组患者研究结果通过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的形式表示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观察指标、治疗后康复效果,实施t检验;并以率(%)的形式表示并发症率及临床总有效率,实施卡方检验;P<0.05即可证实研究指标存在差异性。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观察指标之间做比较,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实验组和参照组手术时间为(153.84±30.45)min和(185.71±45.32)min,组间对比差异显著(t=3.9156,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715.34±139.62)mL、(863.73±154.65)mL,组间对比差异显著(t=4.7776,P<0.05);住院时间为分别为(11.33±6.35)d和(17.82±2.12)d,组间对比差异显著(t=10.3141,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三项数值均低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康复效果

治疗后随访1年,将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变化、Cobb角、功能障碍评分表数据做出对比,实验组椎体前缘高度变化、Cobb 角、功能障碍评分为:(88.92±4.12)%、(4.83±0.72)°、(15.77±3.12)分;参照组椎体前缘高度变化、Cobb角、功能障碍评分为:(93.76±4.97)%、(7.37±2.97)°、(20.23±4.31)分;组间对比差异显著(t=5.0293、5.5754、5.6229,P<0.05)。

2.3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感染、高热、腰腹疼痛发生率,实验组患者无感染、高热、腹痛,并发症率为0%;参照组感染1例(2.22%)、高热 4例(8.89%)、腰腹疼痛 2例(4.44%),并发症率为13.33%(6/4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χ2=6.4286,P<0.05)。

2.4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两组患者经不同方式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1.11%(41/45),其中,痊愈 15例(33.33%),显效 14例(31.11%),有效12例(26.67%);参照组总有效率为75.56%(34/45),其中,痊愈 13例(28.89%),显效 12例(26.67%),有效 9例(20.00%);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χ2=3.92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脊柱胸腰段骨折多因外部因素例如交通事故、高空坠落、重物砸伤所致脊柱生物力学改变、脊髓周围神经组织受到压迫,临床表现为创伤后胸腹疼痛、脊椎畸形等。脊髓周围神经组织受到压迫可引起患者四肢麻木、排尿异常,严重时可致使患者瘫痪、死亡[4]。脊柱胸腰段骨折目前治疗方式分为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根据TLICS评分制定治疗方式,如脊柱稳定性能好,无神经症状可采用非手术方式进行脊柱固定、复原,但大多数情况下脊柱胸腰段骨折情况复杂,骨折的同时伴有神经损伤,故实施手术为治疗首选方案。

在脊柱受到重创后,椎体后方韧带结构复合体完整性对脊柱稳定性及骨折后凸畸形恢复起到重要作用。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解除椎体压力,恢复神经功能,固定脊柱使其恢复稳定性。现阶段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方案分为前、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前路内固定融合手术减压效果更彻底,可直接去除脊柱及神经压迫物,恢复脊椎正常解剖结构及稳定性。但前路手术复杂,风险较大,对主刀医师技能要求较高,而后路手术操作方式简便、创口小、安全系数高;前路手术用时更长,术中出血量大于后路手术,术后伤椎愈合、功能恢复后路手术比前路手术更具有优势,后路手术固定节段短,能够有效防止伤椎退行性改变,从伤椎椎弓根入路可将椎体空洞填充,撑开后固定脊柱三柱,恢复脊柱正常高度,可有效维持脊柱稳定性。本次研究中实验组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椎体前缘高度变化、Cobb角、功能障碍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对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保证了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介。

猜你喜欢
腰段融合术后路
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疗效研究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分析
后路单侧减压固定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特点及手术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膝关节融合术治疗挽救性人工膝关节感染可以获得持久的效果
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足踝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观察
蚕宝宝流浪记
“猎狐”断掉贪官外逃后路
珍惜今天才有“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