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防控期间儿童内科病房感染管理实践

2020-12-23 03:03:45陈晓春张雯雯
上海护理 2020年10期
关键词:病区病房家属

程 颖,陈晓春,袁 婷,郑 燕,耿 艳,张雯雯,屠 琼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0)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暴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病例以来,疫情迅速蔓延至中国多个省份及其他国家[1]。新冠肺炎传染源主要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及密切接触传播,特定条件下存在经气溶胶和消化道传播,且人群普遍易感[2]。本次疫情聚集性发病特征明显,短期内形成“二代”感染,确诊及疑似病例迅速增多,传染性强[3],且目前尚无有效抗病毒药物,疫情一旦暴发,危害极大。医院作为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2020年1月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严格落实防控要求,并在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有效避免了院内感染及医护人员交叉感染的发生。现将儿童内科病房感染管理实践总结如下。

1 儿童内科病区概况

儿童内科病区具有病种杂、年龄分布不均、陪客及探视人员多等特点。病区共有病房16间,床位50张,其中单人病房2间、3人病房11间、5人病房3间。2020年第一季度共收治患儿786例,实际总床日数2 705人次,实际平均床日数29人/d。疾病类型:感染性疾病(45%)、非感染性疾病(55%),其中,感染性疾病包括脓毒症、化脓性脑膜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呼吸道感染等;非感染性疾病包括川崎病、遗传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患儿年龄<1岁占病区总患儿人数的80%,1~3岁占病区总患儿人数的12%、3~14岁占病区总患儿人数的8%。病区共有医师22名,护士20名,清洁工2名。

2 病房管理策略

2.1 制订出入院管理措施 疫情防控期间,为有效阻断新冠肺炎的传播,制订系列入院管理措施,包括制订《住院患儿及其家长流行病史排查告知书》,且告知书内容根据疾病流行病学地域变动持续改进;实行门诊-入院准备中心-病区三级排查制度,排查中对有流行病学接触史的患儿和(或)家长,由专人陪护经专用通道进入隔离病房候诊室,并组织专家会诊,排除新冠肺炎感染后方可进入普通病房;推进健康码出入管理制度,健康码是依据大数据平台及本人信息而生成的红、黄、绿码,以提示安全程度。出院管理措施包括:办理结算手续的地点从入院结算中心改为病区护士站,即家属凭借发票和序号到单人定点病区结算,有效避免人群聚集;出院前收回陪客证并做好消毒处理,陪客体温记录单收回并定点放置保存3个月;护士及时了解患者所在地的管控需求,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2.2 优化病房空间布局及管理 根据疫情防控需求,科室实行单号床位收治,双号床位空出的方法(即隔床收治法来增加床间距)收治患儿,5人间病房最多收治3例患儿,3人间病房收治2例患儿;感染与非感染患儿实施分区管理;感染流感病毒和腺病毒患儿实施单间隔离收治,并由专人管理;设置1间应急备用病房,以备紧急隔离需要;病区内配备消毒隔离防护箱,内配有N95口罩、防护服、护目镜、手套等物品,以备发现疑似病例时使用;对新冠肺炎疑似患儿实行单间隔离,并行核酸检测,若检测结果阳性,立即将患儿转至隔离病区,同时病室的其他患儿及家属立即转移至应急备用病房进行医学隔离观察,观察期间患儿及家属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4];将病区电梯等候区临时设置为接待区,用于探视人员的接待;病房实施24 h门禁管理并严禁外卖、快递及其他无关人员进入病区。

2.3 加强人员管理

2.3.1 工作人员管理 我科全体工作人员在防保科和感染科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利用钉钉系统,做好流行病史的排查。对于有流行病学史的工作人员实行扫码上报登记,并安排居家医学观察14 d,由防保科确认其正常后方可解除隔离并上岗;对于符合上班条件的员工,院前实施体温监测,体温正常者凭门禁卡进出病区。工作期间,我科为减少工作人员在各病区之间的走动及减少外出,提倡使用电话、微信、邮件、钉钉系统办公;工作人员就餐实施分区、分时就餐制度;工作人员进行呼吸道标本采集操作时,全程戴口罩、帽子,穿长袖工作服,且佩戴护目镜和手套。病区设立3名感染监督员(包括护士长、责任组长、住院总),每日至少1名监督员在岗,检查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及手卫生、患者体温监测、病房消毒隔离、陪护人员个人防护等落实情况,并根据感染监督表格做好督查工作,保障病区感染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另外,感染科不定期检查病区感染防控工作,每周至少1次,确保各项感染防控制度和措施有效落实。

2.3.2 陪护家属的管理 为减少住院患儿的心理恐惧,原则上提倡家长陪伴[5]。但因疫情防控需求,科室规定对普通患儿安排1人1固定陪护,对于病危患儿安排2名陪护,且禁止探视。具体陪护管理方法包括:①患儿及1名陪护家属经排查进入病区后,由接诊护士再次对患儿及陪护家属进行流行病学史调查,测量体温,登记个人证件、地址、电话信息,检查健康码是否为绿码,并由陪护家属在告知书上签字确认;②护士根据医嘱上的陪护人数发放陪客证,陪护家属凭陪客证进出病区,其他人员禁止探视,如有物品递送,护士确认探视人员的健康码和监测体温后,在病区门口电梯间进行物品交接;③科室鼓励采用手机视频的方式探视且规定患儿及陪护家属住院期间全程佩带口罩,夜间睡眠时可摘除口罩,但必须拉好床帘;④陪护家属应减少外出,禁止在病房内聚集,护士每日晨间床头交接班时检查陪护家属的陪客证及健康码,并测量其体温,1次/d;⑤陪护期间,若陪护家属出现发热症状,立即启动《发热家长管理流程》,更换陪护,建议其到就近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并追踪其就诊后的相关信息,同时报医务科审批,暂时单间隔离患儿,请专家组会诊,并做进一步排查,必要时给予新冠肺炎检测,待排除新冠肺炎感染后方可解除患儿的隔离。特殊陪护的管理方法包括:原则上对于持红、黄码的家属不建议陪护,但特殊情况下,需陪护家属提供无相关流行病学史的相关证明材料并签署红、黄码承诺书;原则上不允许更换陪护家属,但特殊情况下,陪护家属需先和病区护士提出口头申请并说明原因,同时新陪护需进行相关监测,如测量体温,填写《住院患儿及其家长流行病史排查告知书》并签字确认。

2.3.3 流动人员管理 我科还负责矮小症、性早熟及肥胖症患儿的诊断检查工作。随着疫情逐渐缓和,前来就诊患儿、取报告的家属及患儿药物临床试验受试者均增多,为减少流动人员出入,我科规定除住院患儿及工作人员外,其他人员均在病区门口等候区接待,对于来往人员均需排查流行病学史,检查健康码,测量体温并登记具体信息。临床试验工作暂时转入门诊随访。

2.4 加强人员培训

2.4.1 工作人员培训 为减少人员聚集,培训方式使用微信、钉钉、网络直播、掌上华医APP等工具进行线上培训。培训内容根据《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第一版)》制订,并根据国家及各省市更新的规范、指南等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包括:诊疗方案、防控方案实施方法,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原则及方法,医疗器械、患儿用物消毒方法,标本采样方法,运送、接收患儿的方法及流程,医疗废弃物处理方法及流程等。考核方式:网络培训课程结束后同步发放测验题目考核;由科室感控人员负责传达日常防控学习文件并由其组织进行理论考核。监察员每周发布疫情信息及相关的学习资料,并每周2次在晨会上反馈检查结果。另外,由感控护士对病区2名清洁员采用一对一方式现场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个人防护方法,诊疗环境物表、地面消毒方法,医疗废弃物处理方法及流程等。

2.4.2 患儿及陪护家属培训 由责任护士以房间为单位,采用床边现场演示法对患儿及陪护家属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口罩的选择和佩戴方法,洗手时机选择和洗手方法,外出防护措施、陪护管理等。另外,我院制作了疫情防护相关宣教,并通过“317护”宣教平台,推送相关知识;制作疫情防护宣教手册,发放给陪护家属,增加其对疫情防控知识的了解。

2.5 加强消毒隔离 每日采用一次性消毒湿巾对病区内的物体表面进行擦拭。病区地面使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每日早、晚各消毒1次。病房、办公室、职工生活区每日紫外线消毒,作用时间30 min,并做好通风。特殊感染患儿按照特殊感染管理要求做好消毒。

3 结果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儿童内科病房共收治患儿786例。其中,疑似新冠肺炎0例,特殊感染0例,陪护家属出现发热症状5例,后续追踪其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其患儿予以解除隔离。陪护家属满意度为97%,院内无交叉感染发生。

4 小结

通过以上防护措施,我院在新冠肺炎防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病区住院患儿、进修规培医务人员逐渐增多,均给感染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为此,医务人员必须及时了解新冠肺炎疫情信息,并根据新冠肺炎疫情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和改进各项防控措施,积极推进并落实,形成广泛、紧密的防护网,从而降低或避免新冠肺炎感染的发生,确保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安全。

猜你喜欢
病区病房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依托皮肤科独立病区开展皮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教学查房探讨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基于循证的层级管理模式在手外科病区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海峡姐妹(2020年3期)2020-04-21 09:28:12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5 00:56:32
闭环管理在儿科病区医院感染防控中作用研究
便宜的病房
无陪护护理在普外科病区的应用体会
CCU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
哈尔滨医药(2014年2期)2014-02-27 13:3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