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刚,段洋,冯辉,李志,徐晤
作者单位: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江苏 徐州221000
由于近年来冠脉支架的发展及其在介入领域的广泛应用,冠心病病人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得到明显的提高。但研究表明[1-4],药物洗脱支架(DES)的支架贴壁不良发生率明显高于裸金属支架,支架贴壁不良经研究[5-8]证实与支架内血栓形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不管是即刻还是晚期支架贴壁不良,都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重点。本研究旨在以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作为金标准评价球囊后扩张同时推注对比剂(Balloon Post-dilatation simultaneous injection contrast,BPIC)方法判断支架贴壁的可靠性。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徐医附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审批文号:XYFY2018-KL084;病人或其近亲属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10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原位病变冠心病病人30例。纳入标准:冠状动脉原位性病变;无心源性休克等严重疾病;同意并可耐受IVUS检查。排除标准:拒行IVUS检查;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无须球囊后扩张。
1.2 研究方法 首先对病人行冠状动脉造影,采用计算机辅助定量冠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测量血管直径、狭窄程度及病变长度来指导支架、后扩球囊型号的选择,根据QCA测量结果及支架、后扩球囊的“压力-直径”表决定支架的释放压力、球囊的后扩压力。每个支架后扩(2.7±0.7)次,由支架远端向近端后扩,每次均采用BPIC方法判断支架贴壁情况。为简化评价方式,缩短手术时间,若支架释放后经BPIC判断为贴壁不良,则增加后扩球囊压力或者更换直径更大的球囊后扩,直到BPIC判断为贴壁良好,采用BPIC方法评价完整枚支架后行IVUS检查。
以下为BPIC与IVUS各自判断支架贴壁的标准:(1)BPIC方法判断支架贴壁:球囊后扩张同时推注对比剂时,如果对比剂不能越过球囊近端标记而且血管远端、边支血管均未显影则判断为本次后扩部位支架贴壁良好;反之则判断为贴壁不良。(2)血管内超声判断支架贴壁本次研究采用的IVUS机器为(Boston Scientific,opticross机械式探头超声导管,40 MHz),在进行IVUS检查前常规给予肝素2 000 U,首先将机械超声导管于体外充分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将导管内气体完全排出,于体外测试超声影像,直至图像清楚。然后将机械超声导管送入冠脉血管内,导管前端探头需送至支架远端10 mm处,采用自动回撤,速度为0.5 mm/s,通过对景深及增益的微调获得清晰的超声图像。将得到的IVUS图像每隔1 mm为一个横截面进行分析,若支架小梁与管壁内膜完全贴合且后方无血流信号,判断为支架贴壁良好;反之则判断为贴壁不良。全部IVUS操作由二位术者、同一台IVUS机器实施。见图1。
1.3 观察指标 BPIC:观察造影图像,得到BPIC方法判断的各支架贴壁情况。通过QCA测量支架最大、最小直径。IVUS:若支架与血管内膜完全贴合,贴壁不良距离记录为零;反之则记录每枚支架最大的贴壁不良距离、贴壁不良面积,支架最大、最小直径。最大贴壁不良距离是指由支架小梁垂直至冠脉血管内膜的最大长度。贴壁不良面积为支架小梁与血管内膜之间存在血流信号的面积。
对称指数=支架最小直径/最大直径;贴壁不良的面积比例=贴壁不良面积/管腔面积。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SPSS 18.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结果采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成组t检验或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基线资料 本研究共计30例符合纳入标准病人,支架54枚,年龄为(66.2±10.7)岁,男性病人23例(77%),女性病人7例(23%),高血压病人19例(63%),高脂血症病人7例(23%),糖尿病病人7例(23%),吸烟病人9例(30%);病变血管以左前降支所占比例最高,达25例(46%),其次分别为回旋支病变12例(22%),右冠状动脉病变9例(17%),左主干病变8例(15%)。
2.2 比较支架最大直径与支架、球囊型号 根据QCA结果选择支架型号(直径)为(3.21±0.55)mm,采用后扩球囊的型号(直径)为(3.59±0.75)mm,经IVUS测量支架最大直径为(3.54±0.66)mm。将三组数据行正态性检验,各组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P>0.05),支架最大直径大于支架型号[(3.54±0.66)mm比(3.21±0.55)mm,t=2.823,P=0.006]而与后扩球囊型号相当[(3.54±0.66)mm比(3.59±0.75)mm,t=0.368,P=0.714]。
2.3 比较QCA与IVUS对支架直径的评价 首先将QCA与IVUS对支架最大、最小直径的测量数据行正态性检验,四组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P>0.05)。BPIC后,经QCA测量出支架最大直径为(3.48±0.66)mm,经IVUS测量出支架最大直径为(3.54±0.66)mm,两者存在显著线性相关,r=0.997,P=0.000;经QCA测量出支架最小直径为(2.97±0.59)mm,经IVUS测量出支架最小直径为(3.03±0.58)mm,两者同样存在显著线性相关(r=0.992,P=0.000)。
2.4 IVUS评价支架贴壁 经过多次BPIC后行IVUS评价,54枚支架对称指数为0.86±0.05,4枚支架出现贴壁不良,其中3枚支架贴壁不良部位位于支架边缘,1枚支架贴壁不良部位位于支架体部。最大支架贴壁不良距离为510 μm,最小支架贴壁不良距离为280 μm;最大贴壁不良面积为1.92 mm2,最小支架贴壁不良面积为0.67 mm2;最大支架小梁贴壁不良率为9%,最小支架小梁贴壁不良率为2%。见表1。
2.5 对比BPIC与IVUS判断支架贴壁 本研究中54枚支架经BPIC均判断为贴壁良好,经IVUS检查后,50枚支架贴壁良好,4枚支架贴壁不良,BPIC与IVUS诊断符合率达92.6%(50/54)。将BPIC与IVUS两组资料行卡方检验,计算χ2=2.25,P=0.13,表明两种方法判断支架贴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目前评价冠脉支架贴壁情况的金标准仍然是依靠腔内影像学,包括IV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等,但因其价格昂贵,延长手术时间等原因,不可能对每一位病人均行上述检查,尤其是无IVUS或OCT设备的县级医院。在腔内影像学尚未普及时,有医院采用BPIC方法进行对支架贴壁情况的大致判断,但该方法的可靠性如何尚无明确定论。所以本研究的目的即使用IVUS评价该方法的可靠性。
高支架对称指数、贴壁良好率依赖于:①支架型号合理选取:研究证实支架尺寸不合理,扩张不充分是支架贴壁不良的重要原因[9]。②非顺应性球囊(non-compliant balloon,NCB)后扩张:在DES释放时,由于支架囊多为半顺应性球囊,支架扩张并不理想,而经NCB后扩可明显改善其扩张效果,获取更大的支架直径[10]。③斑块性质:冠状动脉斑块根据其密度不同将其分为脂质、纤维、混合以及钙化斑块。研究表明,急性支架贴壁不良多发生于钙化性冠脉动脉病变病人[11],术前斑块成分与晚期支架贴壁不良相关[12],钙化斑块是支架贴壁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13-15]。④血管重构:研究证实,血管正性重构在支架贴壁不良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16-17]。本次临床研究共包含54枚支架,支架释放后的实际直径与其型号相符,最大直径大于支架型号而与采用的后扩球囊型号相当,对称指数为0.86±0.05,支架贴壁良好率达92.6%。在本研究中,支架及NCB型号选择源自病人QCA测量结果,支架释放后均采用NCB进行后扩,每枚支架后扩至支架边缘,根据造影及球囊的“压力-直径”表决定后扩压力。冠脉斑块类型多以混合斑块、脂质斑块、纤维斑块为主,钙化斑块较少。4枚支架经IVUS检查示贴壁不良,其中3枚支架贴壁不良部位位于支架边缘,1枚支架贴壁不良部位位于支架体部。
BPIC时,由于支架长于后扩球囊,虽然近端支架贴壁良好,但远端仍有贴壁不良可能,球囊远端、边支血管同样无对比剂通过,此时BPIC会得到假阴性的结论。但血管通常为近端直径大于远端,在BPIC时,近端支架贴壁良好时,若无严重钙化、扭曲,推测远端很少会出现贴壁不良。另外,长支架后扩张可以采用多次BPIC或近端更换更大直径的球囊再次行BPIC来解决。
54枚支架经BPIC与IVUS判断支架贴壁的符合率达92.6%(50/54),两者对于支架贴壁的判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5,P>0.05)。在PCI术中若无IVUS可用,可以采用BPIC方法对支架贴壁进行大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