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汝州市人民医院(457599)靳彩娜
重症颅脑损伤(STBI)具有病情重等特点,术后昏迷患者卧床时间较长,易导致下肢肌肉萎缩,影响血液流动,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影响术后恢复[1][2]。积极予以有效护理干预,对降低下肢DVT发生风险、强化手术效果有积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对我院69例STBI术后昏迷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模式的护理干预策略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2020年2月我院STBI术后昏迷患者69例,将2017年11月~2018年12月的3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9年1月~2020年2月的36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对照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42.86±5.31)岁;体质量指数17~25kg/m²,平均体质量指数(22.06±1.08)kg/m²。试验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28~69岁,平均年龄(43.12±6.08)岁;体质量指数18~25kg/m²,平均体质量指数(22.27±1.04)kg/m²。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头颅CT、X线摄片及临床确诊为STBI;②均经手术治疗且存在术后昏迷;③有明确致伤史;④一般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其他原因所致昏迷者;②术前存在严重感染者;③术前存在昏迷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协助患者调整体位,按时为患者翻身,加强身体清洁和肢体被动活动;并予以监测体征、营养支持等常规干预措施。
1.3.2 试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模式的护理干预策略,主要包括:①结构,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评估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确保护理人员可规范化应用下肢DVT危险性评估表评估患者下肢DVT风险等级。②过程,将≤10分划分为低风险,11~14分划为中风险,≥15分划为高风险。a.低风险者每2h为患者翻身,协助患者主动或被动活动踝关节、膝关节等部位,每次30min,每天1次,若病情较重,则每日2~3次;b.中风险者遵医嘱应用加压泵对大腿、小腿、脚踝加压,加压参数:大腿30mmHg、小腿35mmHg、脚踝45mmHg,加压时间每次3h,每天1次;c.高风险者实施上述所有措施。③结果依照过程实施内容和现状,评估护理方案实施是否成功和护理质量。
1.4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腘静脉、股静脉血流速度。②下肢DVT发生率。③采用P Z B服务质量量表(SERVQUAL)由两组患者家属评估护理质量,包括可靠性、移情性、有形性、反应性、保证性5个维度。每个维度均为5分,共25分,评分越高,护理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分析,计量资料(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护理质量)用(±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下肢DVT发生率)用n(%)表示,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下肢静脉血流速度 干预前,两组腘静脉、股静脉血流速度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腘静脉、股静脉血流速度较对照组高(P<0.05)。见附表1。
2.2 下肢DVT发生率 试验组1例发生下肢DVT;对照组发生6例下肢DVT。试验组下肢DVT发生率2.78%(1/36)较对照组18.18%(6/33)低(χ2=4.482,P=0.034)。
附表1 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s,cm·s-1)
附表1 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s,cm·s-1)
组别 例数 腘静脉 股静脉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试验组 36 16.29±2.03 22.34±2.85 11.02±1.35 18.59±2.26对照组 33 15.81±1.76 17.46±2.37 10.85±1.03 14.21±1.98 t 1.045 7.694 0.584 8.529 P 0.300 <0.001 0.561 <0.001
附表2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比较(±s,分)
附表2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可靠性 移情性 有形性 反应性 保证性试验组 36 4.75±0.11 4.69±0.14 4.72±0.12 4.79±0.09 4.75±0.10对照组 33 4.03±0.13 3.86±0.17 3.90±0.15 4.12±0.12 4.16±0.13 t 24.903 22.212 25.174 26.377 21.232 P<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2.3 护理质量 试验组可靠性、移情性、有形性、反应性、保证性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见附表2。
下肢DVT为STBI术后昏迷常见并发症,临床症状以下肢疼痛、肿胀为主,严重者可诱发肺栓塞,危及生命[3][4]。常规护理干预的护理内容单一,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下肢DVT发生风险不够重视,多经验施护,整体效果不理想。
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模式的护理干预策略为临床护理工作的新趋势,具有系统性、针对性[5][6]。本研究针对STBI术后昏迷患者采用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模式的护理干预策略,结果显示:干预后试验组腘静脉、股静脉血流速度较对照组高(P<0.05),提示该方案可改善下肢静脉血流。良好结构是良好过程的基础,护理人员培训和专业能力评估,能确保护理过程中护理内容的质量。结合风险评估结果实施定时翻身、肢体活动、加压泵加压等干预措施,均可促使下肢静脉血液循环,改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避免发生下肢DVT。而良好的过程会对结果产生正面影响,提高整体护理的质量。本研究数据还表明,试验组下肢DVT发生率2.78%较对照组18.18%低(P<0.05),提示该方案可降低下肢DVT发生率。同时,本研究中试验组可靠性、移情性、有形性、反应性、保证性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提示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模式的护理干预策略可提高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模式的护理干预策略应用于STBI术后昏迷患者,可改善下肢静脉血流,降低下肢DVT发生率,并能提高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