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华林,眭京城
(中共赣州市委党校,江西赣州 341000)
2019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赣州视察时,对赣州的富硒蔬菜予以充分肯定,要大家“打好这个品牌”。赣州市委五届七次全会据此做出全面的部署,强调做优做强蔬菜产业。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赣州市蔬菜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结合调研,谈谈一些认识和建议。
各地及时主动做好任务分解工作,主要领导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搅动思想,分管领导细化方案,压力传导到乡镇,任务分解到乡村。加大蔬菜产业支持力度,均安排资金重点引导大棚设施建设,紧密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蔬菜基地要求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全南县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快速从玉米种植大户手上转包落实土地,提早在县乡两级宣传发动,采取边建设边验收的方式,及时兑现奖补政策,目前已发放县级奖补资金1520 万元。信丰县依托龙头企业承建返租,统筹蔬菜品种、种植区域规划布局,在乡镇建立一批紧密联系菜农的大棚设施蔬菜基地,其中七彩庄园落实在6 个乡镇发展大棚373.33hm2。大余县充分发挥龙头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周边农户发展大棚、扩大种植。上犹县整合扶贫资金4500 万元,由各乡镇或村集体按政府采购程序,招标建设双层蔬菜大棚68.67hm2。于都县汇聚部门合力,挂图倒排工期,跟踪服务蔬菜基地建设。
各地认真研究和优化调整奖补政策,坚持“引进”和“培育”两手抓,在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的同时,通过降低奖补门槛,支持组建合作社,积极培育本地主体,引导能人抱团发展蔬菜产业。宁都县引进寿光技术龙头企业提供支撑,采取每667m2大棚市县两级奖补2 万、金融贷款2.5 万元的方式解决资金难题,组织本地能人每户发展1hm2左右大棚,致力培育家庭农场式蔬菜主体,打造致富典型。于都县按照“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统一农资、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思路,由龙头企业分片带动全县23 个乡镇110 个蔬菜合作社发展蔬菜产业。石城县积极开展招商,年内新签项目6 个,计划建设大棚374.67hm2。章贡区、赣县区提升现有马祖岩、五云专业村设施化水平,政策引领传统菜农发展大棚蔬菜,引导传统种植向设施蔬菜转变。
一些蔬菜基地按照统一规划、示范种植、返租农民、保价收购的模式,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蔬菜产业,大棚返租率不断提高,成为土地流转、农民增收的亮点。兴国县依托蔬菜园区、龙头企业,通过以师带徒等接地气的模式,大力培育基本菜农,发展叶类、茄果类蔬菜生产,实现持续增收。全南县依托江禾田园公司龙头带动,采取“五统一分”经营模式,在全县发展联产联销蔬菜种植800hm2,带动8 个基地1680 户农户。信丰县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如七彩庄园免费提供种苗、农资、技术指导和大棚,统一组织产品销售,销售所得公司农户五五分成,带动一批农民参与蔬菜生产,学得技术、获得收入。寻乌等地对政府奖补建成的大棚,15%左右归村集体所有,村集体返租给农户或企业经营,带动了农户种植,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建立预警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在各县(市、区)明确1~2 名蔬菜病虫害信息采集专员,对接国内气象信息、专家团队等,定时通过“赣农之星”微信公众号发布预警信息和栽培技术。政府聘请的蔬菜产业技术顾问,通过线上答疑、实地把脉、培训示范等方式,积极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大力开展技术培训,举办培训班46 期、培训3600 余人次。建立蔬菜微信、QQ 群等,为蔬菜种植户及时推送信息、普及技术、解答疑难,安排农技人员对蔬菜基地进行现场指导。大力培育经纪人队伍和产地市场,搞活市场流通。南康区、定南县、于都县分别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签订技术支撑项目,搭建产学研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瑞金市与蔬菜龙头中兴公司共同设立500 万产业保障基金,推进设施大棚和蔬菜保护价保险试点。定南县发挥区位优势,主动对接深圳市,打通了蔬菜供深渠道。
赣州市蔬菜产业化经营水平处于初始阶段,系统化和一体化水平较低。一是生产粗放。蔬菜生产区域种植品种结构趋同,种植水平较低。大型育苗企业较少,自育自用的育苗模式仍占多数,商品化、集约化、工厂化育苗程度不高。二是流通领域设施差。各县(市、区)的蔬菜批发市场、集散中心等市场设施规模小、设施差,辐射带动能力弱、流通效率不高。同时,从事蔬菜流通产业的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层次较低。三是产业链不长。加工方面,全市蔬菜加工企业不多,深加工能力较低。营销方面,赣州市蔬菜品牌化程度不高,在广告宣传、品牌建设方面投入不足。四是劳动力素质不高。目前赣州市从事蔬菜生产的人员主要是50 岁以上的妇女和老人,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操作技能较差,学习能力较弱,难以满足现代蔬菜产业发展的需求。
传统菜、低档菜多,特色菜、品牌菜、高档菜少,外部市场优势不强。种植茬口安排紊乱,种植结构单一导致内部竞争同质化,季节性严重过剩,淡季供应不足,效益波动较大。光、温、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利用不足,夏季高温高湿、土壤盐渍化应对措施不多。产业链前端薄弱,种子、育苗、农药、农膜、农机等配套产业不足。
一是市场营销体系建设较薄弱。尽管赣州市近年来加快建设了“1+3”(生产基地+3 级市场网络)蔬菜产业体系,但存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分级、包装、结算等设施设备配套完善比例低,经营方式落后等问题,蔬菜销售以内销为主,外销比例不高[1]。二是蔬菜产业龙头企业较少,蔬菜标准化水平生产不高;由龙头企业引领蔬菜生产合作社的模式有待加大力度,且全市蔬菜合作社吸纳成员较少,辐射带动农民发展蔬菜产业的作用不明显。三是产业技术力量薄弱。目前,各县(市、区)真正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蔬菜产业人才严重不足,出现技术人员老化、断层的情况,影响了蔬菜产量、品质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现结合赣州市实际情况,就加快推进赣州市蔬菜产业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按照市委“把蔬菜产业打造成富民支柱产业”的定位,加快推进赣州市蔬菜产业发展要做到“五个统一”。一是统一发展规划。根据《赣州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和各县实际,明确种植重点和区域,明确发展方向,明确目标市场,编制好县级蔬菜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实行“整体布局,整片规划、整乡连片、整村推进”,让企业和菜农明确“种什么”,合理安排栽培品种、种植面积、种植茬口、上市时间等,选好主打产品,尽量做到“一乡一品”。要参照“赣南脐橙”品牌打造的成功做法,高标准高起点谋划,集全市之力打造“赣南蔬菜”统一品牌,注重蔬菜产品“地理标志”的创建。二是统一配套建设。按照规划,选择条件合适的地方统一流转土地,建设高标准蔬菜种植基地,统一配套建设基础设施,避免基础设施投入造成的浪费[2]。三是统一链接形式。可通过招商形式,每区域引进一个蔬菜生产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等新型蔬菜生产主体,进行产业带动,再统一形式,链接贫困户和普通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返租倒包、入股分红、劳务就业等形式增产增收,杜绝蔬菜基地“空棚”现象,减少资源浪费。四是统一产业模式。通过实践和探索,形成确定符合赣州市实际的蔬菜产业模式,再统一推广和复制。可借鉴福建省云霄县“3+3”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经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或“公司+经纪人+农户”或“合作社+专业基地+农户”3 种产业化经营模式;“技术服务”“订单服务”和“信息服务”3 种服务模式。)五是统一环保处理。目前大部分蔬菜种植基地产生的废弃物无法全部做到无害化处理,造成病虫害传播和地下水污染的问题,建议通过补助和环保立项的模式,统一建设沼气池、蔬菜废弃物处理站等,实施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蔬菜产业发展要做到“四结合”。一是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以“乡村振兴、农民增收”为目标,组建各类蔬菜专业合作组织,打造特色蔬菜品牌。引进现代蔬菜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引导农民种菜致富,助力乡村振兴。二是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将规模蔬菜基地建设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挂钩,同步规划、设计、建设,完善规模蔬菜基地基础设施,降低生产成本。三是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把蔬菜种植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建立绿色蔬菜采摘园、蔬菜种植体验园,让蔬菜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助力乡村经济发展[3]。四是与其它长效农业产业相结合。蔬菜产业是短效产业,要与脐橙等长效农业产业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发展“高山蔬菜”,果蔬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
市场流通是蔬菜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要从政府层面搭建好蔬菜流通体系,破解“卖菜难”难题。一是搭建“3 级”市场框架。在中心城区和各蔬菜大县高标准建设集冷库、包装、流转等于一体的大型专业蔬菜批发市场,为全市蔬菜流通提供专业化集散流通平台。各乡镇相应完善好乡级蔬菜营销市场(集散中心),按标准配套好各项设施设备。中心城区、各社区各乡镇建设一批以销售为主的社区便利店。二是搭建产销信息平台。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建立赣州市农产品(蔬菜)信息网络共享平台,进行全流程的现代农业产业的综合信息发布、技术交流、市场价格监测预警和行业调度,实时为广大种植户提供综合服务。三是搭建蔬菜营销网络。通过农超对接、学生营养餐配送对接、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接等方式直供直销,发展订单农业,保障蔬菜销售市场稳定和畅通,确保蔬菜“内销得好”。建议参照“赣南脐橙”营销模式由市级统筹“赣南蔬菜”的品牌和营销,各县组建一支专业蔬菜营销队伍,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瞄准国内主要蔬菜销售城市,实行整体营销战略,确保蔬菜“外销得出”。
3.4.1 人才技术保障。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建议从蔬菜产业发展资金中切出一部分,用于加强蔬菜产业科技队伍建设、科技研发和示范推广,为全市蔬菜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切实解决蔬菜“怎么种”的问题。一是建立市县乡3 级蔬菜种植技术“专家库”。引进蔬菜产业优秀人才,充实市县蔬菜办技术人员,培养乡村种菜能手和乡土专家,鼓励他们为菜农提供全程技术指导。二是加大蔬菜种植技术推广力度。加强同相关科研单位、教学机构的联系与合作,通过聘请技术顾问、设立教学基地等形式寻求技术支持,做好技术推广。加大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力度,节省劳力降低成本[4]。三是构建蔬菜产业链技术培训体系。市县蔬菜办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好各类蔬菜产业链技术培训,培养一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3.4.2 政策保障。蔬菜产业快速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一要优化奖补机制。优化完善对龙头企业、品牌基地、种植大户等的奖补政策,引入考评机制,科学合理制订奖补标准和奖补办法,奖补资金向种苗补助、农机补贴、市场营销等方面倾斜。降低规模蔬菜基地奖补政策门槛,让更多想种菜、会种菜的本地菜农享受奖补政策。二要加大金融资金的支持力度。对从事大规模蔬菜加工和流通的产业组织或个人,全面落实和加大各类财政贴息贷款、担保政策,助推蔬菜产业龙头和个人顺利成长。三要完善保险机制。政府与保险机构协调,拓宽农业保险范围,增加已建大棚设施抗自然灾害损毁的保险,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降低保费,扩大覆盖面,分散蔬菜产业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