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溪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都匀 558000)
我国虽然有几个茶叶生产大省,但是因为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不足,使得并没有衍生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再加上经济政策的调整,我国的茶叶行业还必须对行业和质量现状加以分析,找到更加适合的发展模式,从而提升整个行业影响力和质量,促进茶叶行业可持续发展。
从相关报告中显示,2016年我国茶叶的销售量为182万吨,同比增加了百分之五;2017年茶叶销售量超过了190万吨,和2016年相比同比增加了百分之4.4;2018年茶叶销售量达到了200万吨左右,2019年为206万吨,预计在2023年时,茶叶消费量将超过251万吨。站在我国茶叶行业市场销售额统计上来看,2016年、2017年、2018年以及2019年茶叶市场销售额分别为2148亿元、2353亿元、2400亿元、2840亿元,预计到2023年将超过4000亿元。2018年1月至五月之间,我国的茶叶出口金额超过了600百万美元,增加了14个百分点;在2013年至2017年之间,茶叶进口金额最低为1460.8百万美元,增加了19个百分点,在2017年最高金额为1610百万美元,增加了8个百分比[1]。
以2019年为例,我国茶叶出口排第一的是浙江省,但和2018年相比,出口销量和出口金额都出现了小幅度的下降情况。出口销量为17万吨,同比降低了四个百分比,茶叶出口金额为5.25亿美元,同比降低了五个百分比;福建省和安徽省市茶叶金额和出口销量排名第二,福建省的茶叶出口金额增加了三十三个百分比;贵州省和湖北省的茶叶出口增长率是最高的,贵州省的茶叶出口销量为30.37万吨,同比增加了接近五十个百分比,茶叶出口金额为0.98亿美元,同比增加了百分之九十五;而湖北省的茶叶出口销量为2.08万吨,同比增加了三十个百分比,出口金额为2.28亿美元,同比增加了百分之47.3[2]。
作为饮茶大国,我国的茶饮销售量一直位居全世界前列,从2012年开始茶叶的销售量就有了明显的提高,并在2016年开始放缓。在茶叶的种类上,2019年绿茶的销售量超过了120万吨,在所有茶叶种类中的销售量最高,占据茶叶总销售量的百分之59.94;黑茶销售量为31万吨,占据茶叶总销售量的百分之15.73;红茶的销售量为22万吨,比例为百分之11.16;乌龙茶的销售量为21万吨,比例为百分之10.7。
在我国茶叶行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会制约行业发展。首先,是资源消耗较高。在茶叶生产过程中,会存在较高的资源消耗情况,在茶叶生产或加工过程中,清洁能源普及度并不高,使得一些地区还是使用烧柴或烧碳为主要方式,从而导致污染情况比较严重,也浪费了资源。其次,茶叶行业的生产方式受到了制约,使得利用率比较低。茶叶的生产主要是以名优茶作为核心,原料则比较偏向于细嫩茶青,一些生产资源被浪费掉,茶叶单产偏低,但茶叶的价格却比较高,这会导致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缺乏。再加上对于人工劳动力较为依赖,并没有全方位应用机械化生产模式,使得生产效率较低[3]。与此同时,在茶叶行业发展上还呈现出结构单一和延伸有限的现状。我国的茶叶行业依旧是以常规茶叶销售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然而,在附加值较高的深加工以及服务业规模上还缺乏延伸性,这会严重制约行业的发展规模,缩小发展途径。再加上产能过剩,使得缓解能力也受到了制约,如今现有的生产资源并没有实现向服务支撑转化,甚至在整个茶叶行业内部也存在比较明显的跟风情况,使得所生产出来的茶叶产品同质化现象和内部竞争现象较为严重。
茶叶行业的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了整个行业是否可以很好的发展,从田园到餐桌的整个过程都需对茶叶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才能确保质量符合要求[4]。我国茶叶行业的产地分布比较广泛,呈现不集中的特点,这就使得在管理上比较困难。很多茶叶加工厂的规模都比较小,甚至有的加工厂还不能满足国家茶叶相关质量标准,就更别提达到国际生产标准了。有的加工企业为了可以拿到许可证,会选择托关系或走捷径的方法,而相关部门在日常监督上也比较形式化。甚至有的茶园为了可以拿到国家或地方补助,对茶园面积进行盲目的开垦,就比如,在凤冈省某茶园中就有着上百亩的茶叶种植基地,但却没有一个专业的人员进行指导,导致整个茶园都是盲目的种植。而承包商则拖欠民工的工钱,但没有一个人敢抵抗,这种茶园的存在只会更加制约茶叶行业质量发展。在茶园种植基地中,土壤中的DDT和六六六等参数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测,确定符合标准规范之后才能种植茶叶,这也是提高茶叶质量的必要过程,而这些都是目前影响我国茶叶行业质量的主要原因[5]。
品茶的方式和茶文化等都是茶叶资源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期以来,在茶叶科学的促进作用下,也把茶叶中的很多有益成分进行了提取,并衍生出了很多的茶叶保健产品和开发食品,这有助于茶叶资源的开发和挖掘。也可以让茶叶资源的价值得到更好的延伸,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而多元挖掘茶叶资源路径则可以有效地解决产能过剩等问题,能够推动茶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今,互联网已经在各行各业中有了踪迹,互联网的出现可以说给很多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茶叶行业中也可以结合互联网找寻发展机遇。茶叶行业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帮助对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进行了解,并动态性的更新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比如,可以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对消费者进行定位,并对现有的发展模式和产品方向进行调整,对内容加以创新,让产品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服务于消费者,实现与消费者的密切互动[6]。并且,在互动中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然后再对产品进行对应的创新。除此之外,在互联网帮助下,可以很好的改善茶叶行业现有的物流、资金流现状,对传统茶叶销售路径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但在挑战存在的同时也存在一定机遇,茶叶行业需对传统的分销渠道和环节进行重构,以此来创新出全新的销售方式促进整个行业发展。
在我国茶叶行业发展过程,国家政府对贵州、湖北、云南等茶叶生产大省给予了高度重视,也提供了很大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域也在不断地加强建设,这给茶叶行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必须夯实基础,集成绿色生产模式。各个茶叶生产大省应当加强生态茶园的建设,并在茶叶种植中推广生态种植方法,对现有的生态资源进行整合和创新,从而让茶园融入更多的绿色生态资源,确保茶叶生产的质量。这对于树立自我品牌和提高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而言有着积极影响。
我国的茶叶行业质量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使得质量始终得不到提高,这主要表现在卫生指标不达标和农残超标等现象上。如今,GB9679茶叶质量标准已经不能满足茶叶生产实需了,和发达国家相比较,国外很多发达国家所使用的茶叶卫生质量标准体系更完善一些。我国的茶叶行业质量还存在外观品质较差和质量等级混淆等情况,这些问题不但不会促进茶叶行业质量提升,反而会形成严重的阻碍。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已经不断的提高了茶叶的检测标准,已经将茶叶中的硫丹含量从原本的每千克三十毫克降低到了每千克0.01毫克,这意味着茶叶检测标准提升了三千倍[7]。而在出口茶叶的质量检测上,也从原本的一百多项上升到了两百多项。日本对于茶叶中的农残检测,从原本的八十多种增加到了一百多种,而全农药的残留含量标准为0.01ppm。我国在出口茶叶质量检测上也制定了对应的制度标准,但是由于我国茶叶行业在实际检测中并没有达到所提出的规范标准,再加上质量检测工作监督力度不足,最终严重制约了茶叶质量发展。因此,要想提高茶叶行业的整体质量,还必须要认真贯彻国家政府所提出的相关政策意见。站在茶叶行业质量的实际情况上出发,以市场作为导向,融入科学技术来加强创新力度,在极大程度上提高茶叶行业质量。与此同时,国内的茶叶行业质量提升,还必须要坚持以茶叶加工业和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将如今现有的茶叶生产加工行业规模作为基础,对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加以拓展,突出行业重点。在茶叶生产源头上进行质量控制,比如在茶叶幼苗的培育上就进行重视,并打造对应的茶叶生产龙头企业,实现高质量的茶叶生产加工。
在我国茶叶行业发展上,还呈现出资源消耗较高、生产方式受到制约、结构单一和延伸有限的现状,而在茶叶行业质量上,则表现出加工厂、企业不能满足国家茶叶相关质量标准,质量检测不达标等现象。为了促进行业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可以通过多元挖掘茶叶资源、从互联网中找寻机遇、夯实基础、集成绿色生产模式以及加强质检工作监督等对策,推动我国茶叶行业和质量的同步提升,实现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