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婷婷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
灵山县烟墩大鼓脱胎于古代的铜鼓遗风,在明代形成并流行于灵山县烟墩镇境内,被视为古老的民间艺术[1]。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包括烟墩大鼓在内的各民间艺术文化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传统文化的变迁,快速而不可逆转。但于此同时,我们对生态文化回归的渴望却比任何时期都要强烈。烟墩大鼓的生态文化变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研究角度,使我们更立体、全面地了解孕育烟墩大鼓文化的土壤,为灵山县烟墩大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借鉴。
灵山县烟墩镇位于灵山县境西部,距离灵山县县城36公里,东与灵城镇相接,南与那隆镇相靠,西与沙坪镇接壤,北与横县毗邻[2]。由于烟墩镇地理位置较为偏远,未曾进行过大规模的工业开发,因而保存着丰富的生态资源,这里树木郁郁葱葱,资源丰富,是著名的“荔枝之乡”,主要以农牧业为主[3]。烟墩镇人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通过艰苦卓绝的劳动斗争和实践创造、积淀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人文生态成果。烟墩大鼓文化的变迁、发展与当地的生态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烟墩镇人们质朴敦厚,勤劳勇敢,当地以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为主,打造了多样性、立体式的生态资源。烟墩镇有以观景、避暑、品茶于一体的石瓯山景区,被誉为“万亩茶园”;有由红色砂岩构成的典型丹霞地貌的丹霞景区,连绵十几公里,极为壮观;烟墩镇三联村、西埇村有以传统手工艺创意产业“竹器编织”,销往江浙、广东等地,甚至远销海外,成为了当地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的龙头产业;烟墩镇的莲塘村以开发高科技的烟花品种为该村龙头产业,长麓村则以花岗岩开采业为龙头产业……全镇茶叶面积达4000多亩,砂糖橘、百香果、荔枝、皇帝柑等水果近600多亩;被誉为“大鼓村”的邓塘村于2014年被国务院评为“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模范集体”、被自治区评为“民族团结示范村”。这是一片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富有开创性、创造性、创新性的神奇土地。烟墩大鼓与孕育着它发展的生态文化环境有着紧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烟墩大鼓是烟墩镇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寄托,蕴含了人们崇尚鼓文化的情愫。这里的人们喜欢大鼓,走进寻常百姓家,都能随时看到普通农户家的镇宅之宝“烟墩大鼓”。我们随处可见聚焦在文化广场、晒谷场、屋檐下的人们,兴高采烈切磋鼓艺。逢年过节,村村因鼓而聚,聚集之处必有鼓,人们因擂鼓而相识相知,村与村之间,因拼鼓、赛鼓结下深厚友谊,加强沟通交流,村民关系融洽,治安稳定祥和。人们在鼓文化中找到自我存在感,形成了正确的自我价值取向,自然而然形成了烟墩乡民勤劳勇敢的品质、淳朴善良的民风。然而,风清气正的民风正是烟墩大鼓民间艺术扎根成长的必要条件。
灵山县人们在长期劳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通过壮、汉文化融合,逐渐形成独具一格的、具有灵山地域特点的民俗文化和遗产文化。
灵山型铜鼓是在灵山县绿水村出土的珍贵文物,是中国古代铜鼓的八大类型之一。据《广东新语》记载,灵山县在明代就发现有铜鼓出土[4]。灵山县“跳岭头”是灵山县境内一种民间祭祀面具舞蹈与说唱音乐,灵山县新圩镇官屯保存着一套明朝嘉庆年间的“跳岭头”面具。在灵山县武利镇金安村保存着一套清朝道光年间的手抄唱本《岭头科》,灵山县境内几乎每个自然村都传承“跳岭头”习俗,时间在为农历八月至十月间,各村通常错峰举行。移居外地、外出工作的人都有回村过“跳岭头”节的习惯,亲朋好友也有走村串户“吃岭头节”习俗。
灵山型铜鼓、“跳岭头”是烟墩大鼓的姊妹民间艺术,它们都是灵山县最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它们植根于灵山县这片土地经久不衰,是灵山人代代相传的文化遗产。“跳岭头”、灵山型铜鼓、烟墩大鼓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烟墩大鼓、灵山型铜鼓、“跳岭头”都曾用于民间驱鬼辟邪。到了宋代,烟墩大鼓被用于战事。明清时期,烟墩大鼓还被民间用于祭祖祭神。
灵山县一带盛行舞龙舞狮、“跳岭头”、祭祖祭神等习俗,人们旨在驱邪除恶,祈求风调雨顺、出入平安。烟墩大鼓在其中也承载着“击鼓迎春”、“祭祖祭神”、“击鼓驱恶”等使命,并不断发展、创新。
“击鼓迎春”习俗的由来。在古代,烟墩大鼓曾用于驱赶“年兽”,在战争年代,用于鼓舞士气,成为“退敌”良方。在旧社会,人们利用烟墩大鼓驱赶盗贼。在当地人看来,烟墩大鼓是胜利、丰收、勤劳的象征。烟墩人在每年农历二十四至正月二十期间,村村把烟墩大鼓搬到村祠堂、公社、晒谷场上、圩日街上“击鼓迎春”。人们为擂鼓而欢聚,为春节助兴,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擂鼓人多以村为单位,不分老少,擂鼓时间不分昼夜。擂鼓形式通常以齐奏为主,根据鼓谱、固有的擂鼓步骤,并按速度、力度、律动的层次变化层层递进进行演奏。“击鼓迎春”是历史较为悠久、当地最为盛行、流传时间最长,最深受当地百姓喜爱的文化习俗。
“祭祖祭神”民俗依旧保存。清朝乾隆年间的《灵山县志》记载:“六月六日,多延尸(师)公击土鼓以迓田祖”[5],记载了当时的灵山“师公”在使用烟墩大鼓祭神拜祖了。这里记载的“土鼓”指的是烟墩大鼓。可见,当时灵山“师公”(道公、巫师)就已把烟墩大鼓作为祭祀乐器和道具,敲击烟墩大鼓,祭拜“田祖”地神。在灵山县烟墩镇长麓村委71岁的黄增添老人家里,还保存着一面清朝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时制作的鼓高1.5米、鼓面直径0.9米的烟墩大鼓。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博物馆也肥烟墩大鼓作为广西优秀传统乐器予以收藏。有些村庄,烟墩大鼓为“跳岭头”伴奏,成为集面具舞蹈、说唱叙事、演奏等为一体的祭祀形式。
“击鼓驱恶”淳朴民风形成。近现代以来,当地人们除了使用大鼓祭祖祭神、拼鼓外,在平日,还承担着传递信号的功能。百姓崇尚勤劳、实诚,对黑恶势力深恶痛绝。每逢遇到盗贼、土匪入村行恶时,人们不约而同击鼓呐喊,鼓声雷动,具有强大的威慑力。到处呈现“盗贼、土匪如同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景象,使盗贼、土匪望而生畏,弃恶从善。民间逐渐形成除恶扬善、勤劳勇敢、淳朴实诚、风清气正的民风。
“赛鼓、拼鼓”竞技活动兴起。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逐渐富裕,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在烟墩镇一带,赛鼓、拼鼓竞技活动渐渐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民俗文化活动。每年正月初六,在烟墩镇集上,都会隆重举行村屯烟墩大鼓比赛。各村均派出大鼓队沿街道两侧摆开阵形,进行比赛。近三年,在钦州市举办的”宁越花园杯”烟墩大鼓比赛,以烟墩镇各村为主的20个鼓队100多名鼓手参赛。擂鼓技艺最娴熟、配合最默契、力度最有层次的鼓队就可以被评为鼓王。当地人们以擅长擂鼓为荣,以一举夺得”鼓王“为最大的荣耀。
“擂鼓庆典”广受社会青睐。烟墩大鼓以震天动地、浑厚有力的独特音色,以整齐划一打鼓节奏,加上铿锵有力的呐喊,成为了社会各界重大节庆、开业庆典、重大赛事、商演等活动重要的艺术表演形式。如2011年11月6日举行的广西第十二届运动会开幕式上,100面灵山烟墩大鼓齐擂同响,震耳欲聋和威风凛凛的鼓阵让人流连忘返。
烟墩大鼓艺术文化变迁的需要来源于烟墩民众心理的需要、民间传统的习惯、习俗文化发展等,其文化变迁具有肥沃的人文土壤,极具生命力。
在政府及社会各届的大力扶持下,在烟墩镇多个自然村建起了“烟墩大鼓传习基地”,在钦州市连续四年举办了“宁越杯“烟墩大鼓比赛,在钦州市区创建了“烟墩大鼓工坊”,在钦州市各大、中、小学推进了烟墩大鼓“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这为烟墩大鼓传承人提供了文化传承的资金、场所、理论支撑,烟墩大鼓的生产量大幅度提高,演奏水平更趋于专业化,烟墩大鼓文化建设参与者越来越多,烟墩大鼓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发展更为立体化、系统化。烟墩大鼓文化的展现逐渐被注入新元素,惊艳现世,如以烟墩大鼓为创作题材的舞蹈《鹤舞》获得第八届全国民间艺术节银奖,烟墩大鼓还曾应邀登上了电视剧《寒秋》。烟墩大鼓的传承与保护,使其文化的生命力更旺盛。
烟墩大鼓文化对烟墩镇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团结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历史证明,它呈现和释放着强大的功能。
3.1 烟墩大鼓文化具有育人功能。鼓文化能带给人正能量,能催人奋进,能感化人。烟墩镇人热爱擂鼓,通过拼鼓、赛鼓等方式,加强了村与村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时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彼此间去除隔阂,多了亲近。人与人之间自然而然形成了淳朴、勤劳、善良的民风,大家比谁更实干,比谁更能致富,比谁更有社会公德心。烟墩大鼓凝聚了人心,催人奋进。这里打造了全县唯的镇级自治区示范小区,总结出“天网一程自然村广西第一村”成功经验,推广农村“天网工程”建设,成为全市唯一“黑豚养殖协会”,竹鼠、果园鸡、放养鸭蛋特色养殖业层出不穷等。优秀的烟墩大鼓文化促使烟墩镇环境更优、基础更强、产业更兴、发展更快。
3.2 烟墩大鼓文化具有审美功能。烟墩大鼓的表演蕴含了音色美、旋律美、节奏美,鼓韵呈现了铿锵力量。鼓是精神的象征,是力量的表现。烟墩大鼓鼓形高大粗犷,鼓声震天动地、声传十里,表演者配合默契,整齐划一。强奏时,气势磅礴,威风凛凛。弱奏时,心旷神怡、欢欣鼓舞,预示新一年丰收好光景,正如《易.系辞》“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的意境,堪称“华夏一绝”。在烟墩大鼓文化的交相辉映下,烟镇的“荔乡”、“茶乡”、“竹编之乡”等名片更加亮丽出彩。
3.3 烟墩大鼓文化具有认识功能。烟墩镇演奏技术较好的大鼓队有20多支,近200多人,民间大鼓则不计其数。擂鼓者通过习鼓,认识了音律节奏,熟悉了擂鼓配合,掌握擂鼓技巧。烟墩大鼓传承人通过制作烟墩大鼓,掌握制鼓工艺和制鼓技术。大鼓队参与各式各样的社会活动,增强了对外交流能力,迅速提升民间艺人的综合素质。
3.4 烟墩大鼓文化具有强身健体功能。大鼓体型高大,多为1.8米到3米,通常需搭配一张与鼓高相匹配的凳子,与鼓面大小相匹配的两根长形木槌方能进行擂鼓。一般体弱者难以长时间坚持鼓,擂不到几下就会气喘吁吁,无法坚持。就算身体强健者,也需隔一段时间轮番上阵。经常擂鼓者,体型健美,身体素质好,很少生病。在“击鼓迎春”,或赛鼓、拼鼓中,人们夜以继日不停擂鼓,能达到很好的健身目的,因而烟墩大鼓的演奏同时也是体育竞技项目。
烟墩大鼓是灵山县民众音乐娱乐交流,邻里和谐相处的社会载体和文化纽带,它在演奏和制作上整合了汉族和壮族文化,音乐、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历史、音乐、民族、民间文学,民俗、传统手工技艺、社会等多领域、多学科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它对丰富中国传音乐艺术,促进民族文化认同,维系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烟墩大鼓文化变迁中,我们发现,独特的生态文化资源、浓厚的人文情怀是烟墩大鼓文化变迁发展强有力的基础,而烟墩大鼓的文化发展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和强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