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采茶舞的艺术性解读

2020-12-22 09:17:18张永义
福建茶叶 2020年10期
关键词:矮子水袖扇子

张永义

(运河高等师范学校,江苏邳州 221300)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全部起源与中国。赣南地区作为茶叶生产的重要区域,在几百年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和沉淀了浓厚、悠久的茶文化,采茶舞就是茶文化典型代表之一。这种舞蹈集民间风俗和艺术形式于一体,不仅能够反映客家人民热爱茶艺、热爱生活的情感,还能够体现客家人民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1]。自2006年起,赣南采茶舞已经正式纳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这也进一步说明了采茶舞在我国民族舞蹈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因此,本文将从审美角度对这一古老艺术形式进行深入分析,为弘扬中华名族优秀传统文化奠定良好基础。

1 赣南采茶舞发展进程

赣南是当前客家人最大聚集地,也是客家文化起源地之一。这里居住的人民大多以采茶卫生。而赣南地区之所以远近闻名,不仅因为盛产茗茶,还与该地区发展独特的民俗文化息息相关。最初客家人民在采茶过程中,为缓解疲劳,会通过唱歌互相沟通,这也是采茶歌的最初起源。后随着采茶歌的广泛传播,当地群众又将灯彩舞蹈融入其中,并且在发展中逐渐演变成了采茶舞。例如:《姐妹摘茶》、《板凳龙》,都是客家人民自创自编的经典采茶舞。可以看出,采茶舞是在客家传统灯彩舞蹈艺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精髓,这也是采茶舞在短时间内能够成为民间舞蹈佼佼者的主要原因[2]。另外,客家人在实际生活过程中,也赋予了采茶舞创新元素。例如:道教舞蹈在采茶舞发展过程中就发挥了积极影响。简单来说,赣南地区“做道场”活动具备较大群众基础,并且该活动拥有完整舞蹈内容和技巧。在采茶舞发展过程中,当地群众广泛借鉴了道教舞,进一步完善了采茶舞内容。另外,采茶舞形式并非只局限于采茶劳动方面,其中还蕴含着彩旦行当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采茶舞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发展至明朝时期,赣南地区的采茶舞就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后随着时代发展,采茶舞不断创新,至今为止,已经形成了上百种表演形式。例如:扇子舞、矮子步、单袖筒,被誉为“采茶舞三绝”。可以看出,采茶舞不仅表演形式丰富、表演技术也越来越多样。其中涉及到的内容从民俗生活,到男女情爱,再到家长里短,虽然舞蹈短小精悍,但是故事情节和表达情感较为鲜活,能够将观众带入情境,因此受到当地人民的广泛喜爱。

2 赣南采茶舞艺术性分析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赣南采茶舞在发展进程中,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并且表演形式和表演技术越来越丰富,仅“采茶舞三绝”,就能够衍生出上百中舞蹈节目,不仅能够展现赣南地区的生活特点和人民感情色彩,还具备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因此,以下本文针对“采茶舞三绝”中存在的艺术性进行分析:

2.1 “矮子步”艺术性分析

“矮子步”是赣南采茶舞中较为典型的一种舞蹈技术,在实际表演过程中,分为高柱、低柱和中柱三种。并且分为两派,分别为河西派与河东派。两种派别的“矮子步”呈现方式和艺术特色也存在较大差异性[3],例如:河东派“矮子步”大多倾向与中柱,在舞蹈呈现过程中具有四平八稳的特征,可以将舞者身段全部展现。而河西派“矮子步”表演技巧更加丰富,并且跳跃幅度相对较大,更加倾向与低柱表演形式,对舞者下盘稳定性要求较高,只有满足这一需求才能够作出高难度动作。另外,河西派“矮子步”中还蕴含丰富的中国武术文化,因此其表现力也较为阳刚、有力。

从舞蹈角色方面进行分析,赣南采茶舞中的“矮子步”是最强调人物角色的。其中包括生角舞步和丑角舞步。在实际表演中,生角舞步需要舞者弯曲膝盖,身体下蹲,腰部直挺、头部高抬。并且一手拿扇子,在胸前、头部或腰间旋转。另一只手则需要作出舞动水袖动作,可以看出,“矮子步”动态表现力较强,具有动感魅力。另外,相对于生角舞步而言,丑角舞步艺术性更强。具体来说:丑角舞步动作难度较大[4]。其中包括三节腰、蛤蟆腿等典型舞蹈动作。在实际表演过程中,舞者需要遵循“画眉跳架、贼手侧脚侧背、紧不紧跪、矮步相随”表演口诀作出相应动作。

从舞蹈审美方面进行分析,赣南采茶舞中的“矮子步”具有刚柔并济、动静结合的特征,需要舞者做好每一个动作,既要保证舞蹈动作有力,又要给人以轻盈之感,尤其需要展现舞者腰部、手部等柔和美。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女性表演“矮子步”的原因,相对于传统男性表演而言,女性更能够体现“矮子步”的优美和韵律,可以进一步提升舞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2 “单袖筒”艺术性分析

赣南“采茶舞三绝”中的“单袖筒”,主要以水袖表演为主。但是这种水袖舞与其它舞种的水袖舞不同,其他舞种水袖舞大多以双水袖共舞为主,而采茶舞中的水袖舞主要以左边水袖为主。舞者在实际表演过程中,需要右手持扇,左手甩袖,这种舞蹈形式,能够更加全面的展示舞者身段,因此其具有别具一格的艺术形态,给人以深刻的记忆。

从民俗生活角度进行分析,“单袖筒”主要起源,是采茶人劳作过程中驱赶蚊虫的动作,并且在挑茶过程中,可以将水袖绑在腰间着力。这也是采茶舞艺术形式的最初起源。在实际表演过程中,舞者围绕袖筒作出的动作也较为丰富,其中包括:甩、卷、拖、扬、摆等典型动作。将水袖动作与扇子花相结合,能够形成美轮美奂的艺术表现形式,使观看者欲罢不能。

2.3 “扇子花”艺术性分析

扇子是赣南采茶舞中较为常见的道具,主要与水袖相匹配,二者相映盛辉,给人以灵动巧妙、变幻莫测的感觉。另外,通过扇子可以充分展现舞者身姿和舞姿。是表达舞蹈寓意、传达舞者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实际表演过程中,“扇子花”还分为两种形式,分别为单扇花和双扇花。其中单扇花既可以男性舞者表演,又可以女性舞者表演,而双扇花则只局限与女性舞者表演。两种表现形式,均是采茶劳作实际行为衍变而来。在舞蹈过程中,扇子即采茶中使用的工具,舞者可以通过扇子表现采茶人挖产、锄头等动作[5]。另外,上文提到,赣南采茶舞并非全部以采茶劳作为主,其中也包括当地群众日常生活相关内容,因此,“扇子花”在表演过程中,也可以作为生活中所见的劳作工具,如炊具、缝补等内容。可以看出,“扇子花”表演形式较为多样,要求舞者在表演时做到灵活、自然,动作干净、利落。一方面要展现出舞者手腕旋转的轻盈之感,另一方面要传达采茶舞的寓意和情感。因此,“扇子花”的艺术表现形式较为细腻,并且表现力和感染力相对较强。

3 赣南采茶舞艺术之美鉴赏

3.1 “单袖筒”艺术之美

“单袖筒”舞蹈形式是赣南采茶舞中较为独特的存在,纵观我国各民族舞蹈形式,没有任何一种舞蹈仅通过单水袖进行表演。而在赣南采茶舞中,虽然只有一只袖筒,但是舞者却能够表现出多样化风格特征。例如:舞者可以利用“单袖筒”遮住面部,也可以绕腰而动,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会给人以灵动、变幻之美。另外,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单袖筒”与客家采茶人日常劳作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一只袖筒,甚至能够将客家人家中的马、狗等动物模仿得惟妙惟肖,所以从其艺术表现方面进行分析,具有生动、灵活之美,观赏价值相对较高,因此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青睐,并成为赣南地区引以为豪的舞蹈技术。

3.2 “扇子花”艺术之美

“扇子花”和“单袖筒”有相似之处,均能够展现舞者千姿百态的身段和舞姿。并且扇子是采茶舞中的经典道具,无论男女老少均可使用。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舞者通过旋转扇子,能够表现出灵动、灵活的艺术美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舞蹈的内容和艺术性。上文提到,“扇子花”这种表现形式来源于采茶人劳作行为,可以将扇子作为锄头、剪刀等工具,通过甩、吊、转等方式,将采茶人的采茶行为模仿得出神入化。舞者甚至可以利用扇子模仿风车或者波浪,给观众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仿若将观众带入到赣南地区采茶情境中,带领观众感受茶园生活。

3.3 “矮子步”艺术之美

“矮子步”舞蹈技术难度较大,也是采茶舞精华所在。其舞蹈动作大多来源于采茶朗劳作动作。由于茶树没到秋收季节,采茶男女会背着竹篓上山采茶,因茶树较低,采茶男女需要弯下双膝,将茶叶采摘后放入竹篓并压实[6]。这一动作也是“矮子步”的主要来源,是客家地区对劳作场景进行艺术加工和创新演变而来。这种舞蹈表现形式可以用“丑中见美”四个字形容。起初,“矮子步”舞者多为男性,需要男性舞者在表演过程中屈膝、半蹲,并且做到高低错落。后不少女性也打破传统表演中的“矮子步”,为舞蹈增添了柔美与韵律,使舞蹈表现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赣南地区是客家人集中地,该地区人们主要以采茶为生,几百年来,该地区沉淀下了浓厚的茶文化。其中采茶舞文化较为典型,本文结合采茶舞中的“三绝”进行分析,对其艺术性和艺术之美深入研究,一方面展现采茶舞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另一方面为采茶舞传承和发扬奠定基础,希望这种标新立异的舞蹈形式能够为人们深刻记忆。

猜你喜欢
矮子水袖扇子
“矮”字歇后语
Singing the Changes
SINGING THE CHANGES
汉语世界(2021年4期)2021-08-27 05:47:54
水袖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48
这些都是扇子吗
糖?扇子
幽默大师(2020年10期)2020-01-03 17:17:58
小扇子
小青蛙报(2017年39期)2018-06-05 01:32:10
白牙(短篇小说)
草原(2018年2期)2018-03-02 18:27:58
扇子
曾凤飞:水袖轻拂的《远·近》恭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