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统筹推进我国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的深远意义

2020-12-22 08:37:53王彩香
甘肃农业 2020年8期
关键词:资源生态发展

王彩香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元峁山林场,甘肃 兰州 73006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好才能文明旺,国家美才能事业昌。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我国虽然各种自然资源总量大,但由于人口众多,导致人均占有资源相当贫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也因为我国多种资源短缺,加上我国正处在快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对资源需求较高,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环境保护和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我国生态问题突出,生态安全形势日趋严峻。

1.生态空间遭受威胁。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尚未完成,相比一些发达国家,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低,解决多领域、多类型、多层面累计叠加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跨越一些常规性关口,治理的复杂性和难度更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开垦等开发项目占用了过多的国土空间,加剧了生态空间破碎化程度,生物环境的整体性和连通性遭受了破坏。

2.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低。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胡焕庸线”东南方43%的国土,以平原、水网、低山丘陵和喀斯特地貌为主,居住着全国94%左右的人口,生态环境压力巨大;该线西北方57%的国土,以草原、戈壁沙漠、绿洲和雪域高原为主,供养着大约6%的人口,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全国土壤侵蚀,土地沙化等问题突出;城镇地区生态产品供给不足,绿地面积小而散,水系人工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加速减少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系统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净化空气的作用还十分有限。

(二)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1.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影响重大。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经济过度增长以资源环境破坏为代价。

2.经济布局和结构不合理使生态环境付出代价过大。我国经济建设总体上还未能按照资源禀赋条件和生态环境容量进行科学布局。人与自然的矛盾比较尖锐,在一些地方非常突出,出现了土地沙化、湿地退化、河流干涸等严重生态问题。

3.基础设施落后和科技支撑滞后,使生态环境治理的速度赶不上污染的速度。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高速发展中,因为环境基础设施问题,环保旧账尚未结清,便又欠下新账。

(三)生态保护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森林总体质量呈下降趋势,草地退化依然严重,产业结构偏重、产业布局偏乱、能源结构偏煤,经济增长总量与污染物排放量总量增加尚未脱钩,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遭遇重大瓶颈制约。

二、统筹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的现实意义

(一)践行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生态系统是自然界一定空间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不断演变,达到动态平衡、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其中某一要素如果遭受破坏往往造成不可估量的恶性反应。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各要素生态过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如果破坏了山脉、森林和草原,也就破坏了水资源,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积和水库淤塞,洪水泛滥,不仅仅影响农牧渔业生产,对人的生命安全也构成严重威胁。

(二)破解目前存在的生态治理难题,提升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

1.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实行资源总量和强度双控。我国自然资源稀缺,开发强度大,资源利用效率低,实施严格的自然资源开发管控制度,对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等实施资源开发总量和强度的双管控,既要控制总量,也要控制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建设用地强度,把资源利用双控目标同环境改善目标、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和谐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目标责任制,合理分解落实。

2.单一的保护和修复转变为以多要素构成的生态服务功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有序的生命共同体。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维持离不开森林、草原和湖泊所提供的优质环境以及对气候变化的缓解作用,而山水的保护是维持所有生态系统的根本。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强调从系统角度分析生态问题,开展综合保护与治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因地制宜的原则,统筹管理自然资源、污染治理与生态要素,通过保护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维护和提高生态功能,改善受损生态状况,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统一。

生态系统治理要从系统性和整体性角度分析生态问题,除了将单一要素、单一部门的生态治理整合为多元素、多部门的综合治理外,还要考虑社会经济等相关因素,实现生命共同体的健康可持续。要将各要素合成一个整体开展系统治理,破除行政边界和部门职能等体制机制影响,各部门间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帮互促、协同推进,开展整体性保护,提高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效率。另外,还要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项资源环境,综合治理各种资源,协调自然、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强化生态修复治理措施,开展综合性保护。

(三)增强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提升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和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能源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是为了民生。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和经济财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保障。

三、统筹推进生态综合治理的举措

按照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思路,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要根据具体实际采取对应措施。对生态良好区域,加强生态系统现状的维护和保护;对生态问题突出区域,坚持问题导向,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方针,综合治理生态退化、环境污染、景观破碎、栖息地受损等相关生态问题。因地制宜,选取高效可行的治理技术和方法,将各要素按照生态系统耦合原理连通起来,分阶段有序实施,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

(一)科学评估与系统规划

从我国整体空间战略上确定生态空间布局,构建我国的陆地和海洋生态安全格局,科学布局生态空间,推进“多规合一”,合理构建空间规划体系。

(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基于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在关键生态保护区域内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现严格的环境准入与管理制度,杜绝非法开发建设活动,确保国家生态安全底线。

(三)设置自然保护地管理机制

分部门、分资源类型设置自然保护地管理机制,理清各级各类保护地关系,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自然资源就地保护。

(四)调查与评估工作

调查与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本底,建立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提高保护力度和保护率,提高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推动区域间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扩大森林、草原、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改善生态退化地区。

(五)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与宏观调控的倒逼作用和先导作用,保护环境优化和经济增长

认真落实规划环境评价要求,从源头防范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着力构建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在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

(六)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

坚持生态优先,促进城镇化速度、规模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能力相匹配相协调,控制城市开发强度,提高集约发展水平,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式转变,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

(七)加强环境管理,实行环境保护问责制

强化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生态环境责任和企业环保守法责任主线,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原则,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

(八)坚持化解产能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倒逼作用

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领域中激发生态资源禀赋产业化的新功能,强化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支撑作用,持续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率,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九)建立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建立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解决空间性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等问题。

总之,要牢固树立科技支撑生态文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解决威胁自身持久健康发展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才能加快可持续发展的步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生态文明。

猜你喜欢
资源生态发展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资源回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资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