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发展模式与新时期发展路径探讨

2020-12-22 01:01:05聂新志程俊峰薛志洪陈琴苓
广东农业科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科学院广东省广东

马 静,聂新志,程俊峰,薛志洪,陈琴苓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南亚热带果树生物学与遗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热带亚热带果树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40;3.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农业科技是加快广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的关键,也是广东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建设创新型广东的核心支撑[1]。广东作为农业大省和科技强省,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发展需求的驱动下,依托资源禀赋,全面加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的重要抓手。“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拓展了广东农业国际合作“朋友圈”,但全面开放格局也直接将广东推向全球竞争的前沿。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全力推进,广东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广平台、更高水平上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政策红利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农业科技合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推动广东向农业强省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环节。张业倩[2]结合我国在国际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技术水平与层次的提升、国际科技合作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和加大新型国际科技合作资源投入力度等方面构建新型国际合作的模式与机制。张建华[3]从垂直式技术输出、水平式技术合作两种农业国际技术合作模式的实践形式与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践中存在的操作性问题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合作机制及推动企业参与等建议。王庆煌[4]结合广东实际,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质量、强化科技支撑和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等推动广东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黎贞崇[5]针对我国地方科研院所的特点,深入分析地方科研院所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可行性,提出地方科研院所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原则、方法和策略。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为广东省政府直属的农业科研机构,是支撑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和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结合地方特色,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政府搭台与院所积极参与相结合、整合创新资源与共建科技合作基地相结合的方式,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动广东与国际农业资源要素共享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与全球30余个国外科技机构、大学或国际组织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牵头建立了中国-东盟重大农业外来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平台,形成了多国共同行动、合作应对农业外来有害生物的防控机制;参与中国-东盟科技协作网建设并承担协作网秘书处日常工作,推动中国与东盟农业科技机构常态化交流机制的建立;在菲律宾、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国家建立试验示范基地,推动广东农业科技成果“走出去”;作为国际热带水果网络组织东亚办事处,深度参与国际组织活动,使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依托各类国际合作平台资源,集聚各类国际合作要素,充分利用各种国际合作形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在农业科技对外合作方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2007年和2008年分别荣获国家科技部和广东省科技厅认定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称号。

1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的模式及成效

要增强我国综合实力、提升大国地位,必须加快农业国际化步伐,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6]。作为在政府引导下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先驱力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一条既顺应国家战略又能凸显自身优势的发展模式,即“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政府搭台与院所积极参与相结合、整合创新资源与共建科技合作基地相结合。

1.1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模式,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高

作为地方农业科研院所,结合自身科技资源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相结合的战略,有利于将国际合作不断深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1.1 借脑引智,派出大量科技人员到国外学习,吸引知名专家前来开展交流 主动加强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交流与合作,借鉴学习其先进的农业技术。广东毗邻港澳,华侨众多,与东盟、南亚部分国家接壤,与太平洋岛国气候相近,开展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和较好的物质基础。通过从气候资源相近的国家和地区引进优异的农业种质资源促进育种,向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的科技创新进程随着国际合作交流的深入而不断加速,农业科技对外交流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被逐步推向深入。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以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共派出1 200余人次专家赴国外访问交流,邀请3 100余人次国外学者来粤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基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合作的外国专家对广东农业科技创新所作贡献,201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Roland Buresh博士和国际生物多样性组织亚太香大蕉协作网络官方协调员Agustin Bonita Molina JR博士分别获得了广东省政府当年设立的首届友谊贡献奖。2015年,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Roland Buresh博士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深入的交流大大促进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与康奈尔大学、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IITA)、国际香大蕉网络组织(INIBAP)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在香蕉抗枯萎病和抗寒机理等领域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香蕉基因编辑技术体系,在国内率先构建了香蕉细胞工程和杂交育种技术体系;与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合作,应用基因芯片技术、遗传基因组技术开展水稻稻瘟病持久抗性和水稻耐冷性相关基因鉴定、分子机制研究和分子育种研究,标记鉴定出14个稻瘟病抗性基因、16个水稻耐冷基因,成功克隆了7个稻瘟病数量抗性相关的防卫基因和1个水稻苗期耐冷基因,在国际上率先系统研究了重要防卫基因14-3-3基因家族和草酸氧化酶类蛋白基因家族不同成员的叶瘟和穗瘟抗性功能及其抗病机制;与国际半干旱和热带作物研究所(ICRISAT)、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USDA)合作,开展花生黄曲霉功能基因组及抗黄曲霉花生育种研究,研制出国内外第一张高密度花生基因芯片,构建了国内外第一张花生栽培种分子遗传连锁图谱。

1.1.2 结合地利人和的优势,在东盟地区建设基地,推动农业品种、技术“走出去” 广东与东盟国家气候和土壤条件相近,有大量的华侨居住在东盟地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借助这一优势,积极摸索科技支撑农业“走出去”的发展道路,依托当地华侨,在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泰国、柬埔寨、马达加斯加等国家建设试验示范基地,输出本院优良的农业品种和农业技术,派出农业科技人员到境外指导农业科技研发与生产。通过境外基地的运作,成功将广东农业技术本土化,并较好地融入到当地的种植体系。

例如,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在菲律宾建立了20 hm2的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在马达加斯加建立了200 hm2的“荔枝高产优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基地,在马来西亚建立了133 hm2的蔬菜试验示范基地,在泰国建立了33 hm2的蚕桑试验示范基地和33 hm2的龙眼试验示范基地。境外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不仅扩大了广东农业技术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广东外向型农业发展,而且有效深化了广东与发展中国家在热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资源利用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1.2 政府搭台与院所积极参与相结合模式,合作层次不断深入

政府作为农业国际合作的推动者和引导者,肩负着实施国家发展战略和引导民间力量深度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职能,民间交流与合作作为国际合作的前瞻力量,是丰富合作层次和合作范围的重要补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积极利用政府间合作平台,联合相关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等民间机构,在推动与东盟、太平洋岛国及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1.2.1 承担重要的援外科技交流与培训任务 在国家、省有关政府间合作项目的推动下,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与太平洋岛国、东盟和非洲国家的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得到深入推进。在科技部援外项目支持下,该院积极整合华南地区主要农业科研机构和大学,与东盟主要农业国家共同建设了中国-东盟农业科技协作网,建立了完善的中国-东盟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常态机制。在中泰科技联委会合作机制支持下,广东省与泰国在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和龙眼反季节栽培技术的合作研究得到深入推进。

在广东省政府外办、省农业厅等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主动承担对太平洋岛国农业技术培训班任务,主办了“太平洋岛国农业技术培训班”、“2019所罗门群岛瓜省农业培训班”,“广东农业技术(食用菌、番薯)巴布亚新几内亚培训班”等农业技术培训班,精心设计了内容丰富农业技术课堂教学和实地调研课程,分别为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所罗门群岛、萨摩亚等太平洋岛国的农业官员、科技人员及农户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技术培训,为将合作进一步推向深入,合作成效获得对方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

1.2.2 挖掘民间科技交流的人脉和资源,拓展科技合作范畴,丰富科技合作形式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与菲律宾共建的“广东-菲律宾农业科技合作基地”就是民间科技力量发挥先驱作用、获取政府支持、进而撬动产学研合作的典范。2002年,菲律宾华商联总会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初步确定合作意向,同年就在菲律宾试种了该所选育的甜玉米等品种,境外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初具雏形。2006年,基地建设成效获得广东省科技厅关注,由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与菲律宾农业部共同签订合作协议,并给予项目经费推动境外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目前基地建设规模已达35 hm2,由菲律宾农业部、菲律宾大学、邦邦牙省农业大学、华商联总会、ANI有限公司等共同运营管理,已成为一个以基地为中心,联合实验室为技术支撑,集科研、示范、培训、产业化应用为一体的国际合作的重要样板[7]。

1.3 整合创新资源与共建科技合作基地相结合模式,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与我国的科技合作逐渐从过去的援助型合作转向“水平合作”,合作方更关注的是我国在科研能力、水平、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强烈互补优势,通过合作,强强联合,达到双方利益最大化[8]。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也逐步转换合作方式,由以往的迎来送往式国际交流转为主动出击,有目标的选择优质合作伙伴,主动建立国际化的合作机制。

1.3.1 搭建国际合作科技平台,为国际合作网络建设提供有力抓手 近年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通过推动国际组织在粤设立办事处,建设联合实验室或者研发中心,建设境外试验示范基地等方式。例如,该院通过主办国际学术会议、推动国际组织在粤设立办事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建设境外试验示范基地等方式,使广东农业科技资源不断向纵深集聚,合作网络不断延展,如建立国际热带水果网络组织(TFNet)东亚办事处,主动承担国际组织在华协调工作;设立中国-东盟农业科技协作网秘书处,组织协调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业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与菲律宾大学、菲律宾ANI公司、广东金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广东-菲律宾热带亚热带作物耐热技术研究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热带亚热带作物耐热技术研究。

1.3.2 深度参与国际组织工作,提升国际影响力 国际组织具有强大的国家会员网络和智力资源,与国际组织合作较大程度提升了广东农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热带水果网络组织、国际香大蕉改良网络组织的中国代表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易干军任国际热带水果网络组织副主席,长期参与该组织各项活动,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合作,并受其委托举办香蕉研究领域国际培训班;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举办分子检测香蕉枯萎病培训班。通过深度参与国际组织工作,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得到显著提升。

2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经验分析

省级农科院是各省农业科技发展的排头兵,在国家整个农业科研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不同于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和地市级、县级农科所的鲜明特征[9]。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结合自身优势,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国际合作道路。

2.1 重视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构建开放合作高地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源动力,复合型国际合作人才是推动国家合作提质上台阶的重要依托。为开拓科技人员国际视野、提升国际科技合作能力与意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自2009年起设立了“科技创新人才出国培养计划”,由院自筹经费全额资助,每年选派科研能力强、英语水平较高的中青年科技骨干赴国外同领域先进实验室开展为期一年的科研工作,此外,对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项目资助的科技人员给与配套资助,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目前,项目已选派80余位研究人员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以色列农业研究组织、国际水稻研究所等机构开展科研工作,研究领域涉及农产品加工、水稻遗传资源研究、果树采后加工、蔬菜抗性机理研究、植物保护技术研究、动物营养调控机制研究、农业资源环境研究、作物遗传育种等,涵盖了全院主要研究领域,派出人员归国后,在各自学科团队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中发挥了显著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归国人员先后获得各级政府科技项目立项10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30余项。

2.2 依托国际合作平台,集聚国际创新资源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现为国家科技部和广东省科技厅认定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外专局认定的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和国际热带水果网络组织东亚办事处所在地,正蓄力推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之间农业生产要素的流动,集聚全球创新资源。为防控东盟农业有害生物入侵,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牵头,与缅甸农林牧渔业科学院、菲律宾大学作物保护中心、越南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泰国农业部植物保护研究与开发办公室、柬埔寨农业研究与发展研究所、老挝国家农林研究中心等东盟国家农业科研机构和大学等共同合作,构建了“中国-东盟重大农业外来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支撑平台”。该平台由东盟6国和中国4省区10单位100余人共同组建,平台制定了实蝇类等重要入侵生物的鉴定标准、监测、口岸检疫、应急防控技术规程及技术体系,提出了南方地区入侵生物防控新模式,并被广泛应用于境外监测与指导防控、口岸检验与检疫处理、境内监测与应急防控三道防线,在华南及云南地区示范推广2.87 hm2,挽回经济损失4.2亿元,对我国农业生产及生物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托平台完成的科研成果“防控东盟农业有害生物入侵的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获得2015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为推动与马来西亚在花卉领域的深入合作,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在马来西亚金马崙高原建设了中马花卉技术示范转移中心,并示范种植蝴蝶兰、国兰、粗肋草、菊花、茶花等花卉新品种。

2.3 积极参与各类国际合作计划,争取各级各类项目支持

国际合作项目是推动国际合作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财力保障。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以来,在各级科技主管部门支持下,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共承担各级各类国际合作项目经费约1.5亿元,依托项目支持,已与东盟、美洲、欧洲、非洲、太平洋岛国等地区国家在水稻、果树、蔬菜、作物、蚕桑、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显著拓展。如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参与盖茨基金项目共同开展水稻育种技术研究,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承担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项目,开展香蕉诱变育种研究。

2.4 争取合作各方政府支持,选择优质合作伙伴

政府支持是国际合作推进的“加速器”,优质合作伙伴是国际合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的国际合作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与合作各方政府的支持和优质合作伙伴的紧密配合息息相关。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与泰国蚕业司等部门合作,在泰国建设了13 hm2试验示范基地,进行优质蚕、桑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并由该院派出专家为泰方开展技术培训,目前双方已建立起稳定的交流合作机制,该合作获得泰国蚕业司、泰王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和我国科技部、广东省科技厅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并给予项目支持,该院代表团访问泰国期间还得到泰国诗琳通公主、时任泰国副总理兼泰国农业与合作社部部长钰坤林览通先生、泰国农业与合作社部次长查瓦利·初克尊先生等泰方官员的亲切会见。

3 新时期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拓展方向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10]。“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为广东农业科技对外合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将广东推向全球竞争的前沿。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为省级科技农业科技支撑力量,找准农业科技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有助于在新时代下深度参与农业国际合作,推动区域发展特色凸显的地方农业科研院所新格局。

3.1 落实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战略,打造华南地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桥头堡”

加快推进农业对外合作是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迫切需要[11]。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政策红利,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农业科技合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推动广东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一环。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应发挥地缘优势,依托资源禀赋,全面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与港澳地区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科技合作,加强与东盟、南亚国家、非洲国家在农业科技交流与“走出去”领域的战略性合作,依托政府平台深化对太平洋岛国的农业技术援助,“借脑引智”加强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技术“引进来”领域的合作;切实加强与发达国家在重大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领域的合作研究,深化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创新合作[12];不断探求农业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和新的增长点,构建地方科研院所立体开放新格局。

3.2 整合国家和省各类平台和全球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构筑科技交流新格局

为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升国际科技合作创新水平,近年来,国家各部委、科研机构等搭建了一系列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如农业农村部牵头组建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全国农业“走出去”联盟、科技部主办的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牵头组建的中国-东盟农业科技协作网、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牵头组建的南亚东南亚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在平台的集聚作用下,各类国际合作资源得以共享和对接。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应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以平台思维谋划独具地方特色的国际合作发展道路,一是通过平台整合资源,发挥科技合作的抓手作用,推动国际国内农业资源和项目的深度对接,有效整合资源,提升合作质量和效率,助力合作各方的优势互补与共同发展;二是依托平台力量,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优势,积极推动与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生物技术领域的深入合作,打造华南地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桥头堡”,辐射带动周边国家和地区农业国际合作的加速推进。

3.3 加大力度培养有全球视野的科技人才及团队,切实提升科技创新软实力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才[13]。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顺应国际人才交流合作的发展趋势,赋予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新的内涵,既要加大引进人才智力工作力度,又要扩大和深化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将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提高到新的水平[14]。

新的历史时期,农业科研机构应高度重视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国际合作人才。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培养和引进领军人才及团队,带动学科和产业全面发展,加大力度从国内外引进能够推动全院关键领域突破、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新兴学科建设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国际化创新团队。另一方面要积极打造聚才磁场,珍惜爱护人才,构建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健全和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各项配套制度,建立开放、系统、动态的人才发掘与跟踪服务系统,确保使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3.4 集聚全球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建立“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国际合作新模式

“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是集聚全球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重要推手。如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通过“产学研联合抱团出海”走出去模式,与明天种业、缅甸长城集团合作,推动该院水稻品种在缅甸进行改良本地化,在缅甸登记注册水稻新品种GW1,实现产量7 695 kg/hm2,比当地品种翻一番[15]。广东是经济大省、农业大省,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科技资源优势,打通广东农业与国际市场对接交流,实现共赢发展,是深化广东农业国际合作的重要着力点。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应坚持创新驱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与制度创新协调互促,质量为先,绿色发展,重点发展粮食、岭南水果、蔬菜、畜禽、水产、南药、饲料、特色食品及饮料、花卉、茶叶、现代种业、调味品等产业;聚焦菠萝、荔枝、茶叶、柚子、生猪、深海网箱养殖等优势产业区(带),推动集群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聚力发展特色食品,加快发展中央厨房、即食食品、速冻快消食品等潜力新兴食品,打造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

广东农业科研机构要集聚全球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突破一批集群关键核心技术和薄弱环节,部分领域形成战略优势,重点突破“卡脖子”问题,有效支撑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推动广东农业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贯通,构建独具广东特色的国内外“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农业国际合作新模式。

猜你喜欢
科学院广东省广东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情况简介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农机所简介
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6:58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金桥(2020年8期)2020-05-22 06:22:54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稿约
一位科学院院士的文学人生
海峡姐妹(2018年8期)2018-09-08 07:58:52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广东舆情
大社会(2016年3期)2016-05-04 03:41:11
1万亿美元——广东省预计2013年GDP
法人(2014年2期)2014-02-27 10:41:35
广东省10年将投1187亿治水
广东省今后5年将投7226亿建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