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臻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0125]
大型港口机械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受目前生产制造工艺影响,作业人员较多从事焊接、涂装、打磨等岗位。这些岗位作业人员长时间接触电焊烟尘或粉尘,患职业病的概率较大。有统计研究表明,我国2009—2016 年主要职业病发病率是尘肺病最高,占比达到44.35%,机械行业发病占比靠前[1]。
对于电焊烟尘防治,传统的措施是为作业人员配备呼吸类的个人防护用品,从而达到最基本的防护手段[2]。然而,个人防护用品的不按规定配置或使用不当,均会增加作业人员患尘肺病的风险[3]。本文从改进工艺或设备,推进本质健康安全的角度出发,建议采用无毒或低毒材料为替代,推进工艺技术改革,配备专业烟尘吸附净化装置,优化生产组织设计等方面综合考虑,不断将管理关口前移,为全面改善焊接作业环境提供参考。
在某港口机械制造企业,选取某钢结构制造车间,车间内从事焊接作业的点位数不大于10 个,该车间内配备了移动式焊烟净化机和分布式吸气臂净化装置,以改善作业环境。
移动式焊烟净化机,直接从焊接工作点附近捕集焊接烟尘,经吸气罩进入机体内部处理后排放,定期清理机体内的灰尘。分布式吸气臂,从焊接点位附近吸收烟气,通过排风管经过滤筒除尘器统一净化处理后,由离心风机排放。
在车间内随机选取3 组电焊作业点位,每个点位检测3 次。其中,第一组(对照组)检测点位A1、A2、A3,该组焊接作业点位未采取烟尘吸附措施,仅为自然通风;第二组(移动式吸附组)点位B1、B2、B3,该组作业时采用移动式焊烟净化机吸附电焊烟尘。第三组(分布式吸附组)点位C1、C2、C3,该组作业时采用分布式吸气臂净化装置吸附电焊烟尘。
每个焊接点位均为正常工况下作业,按要求开启相应的焊接烟尘吸附装置,确保装置正常有效运行。检测仪器放置在作业人员附近,短时间定点采样测量分析,每次采样检测时间为15 min。
利用美国TSI DustTrak II 便携式检测仪,环境温度32 ℃左右,湿度70%左右。根据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4]的要求,检测焊接烟尘量,记录数据,并将检测浓度按照该标准,换算成8 小时的时间加权平均值(TWA),利用Microsoft Execl 软件分析数据的平均值及标准差并做表。
通过检测仪器测量该钢结构制造车间的焊接烟尘浓度情况,如表1 所示。
从表1 的检测结果来看,对照组、移动式吸附组和分布式吸附组的焊接烟尘8 小时时间加权平均值(TWA)分 别 为3.23 mg/m3、1.98 mg/m3和1.55 mg/m3,3组测量结果均符合GBZ 2.1-2019《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 部分:化学有害因素》[5]中电焊烟尘(PC-TWA)不大于4 mg/m3的限值要求。采用了吸附装置组的检测结果明显好于自然通风未采取措施的组。
从检测结果来看,对于仅用自然通风措施的对照组,测量的TWA 最高值达到3.75 mg/m3,接近GBZ 2.1-2019《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 部分:化学有害因素》的限值要求。一旦遇到低气压等空气对流不良的天气,就存在焊接烟尘浓度超标的风险。部分企业对大重型钢结构制造车间的侧方采取开窗的措施,利用自然通风增加换气量,可以达到降低焊接烟尘浓度的作用。但该方法将烟尘无组织排放到大气中,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不符合生态环保的要求。因此,从工艺设备方面开展防控和治理工作十分有必要。
3.1 配备末端吸附处理装置
从检测结果看,对照组、移动式吸附组、分布式吸附组的焊接烟尘TWA 值分别为3.23 mg/m3、1.98 mg/m3和1.55 mg/m3。移动式吸附组比对照组减少38.9%,分布式吸附组比对照组减少52.0%。可见,使用了焊接烟尘吸附装置的控制效果较明显,且分布式吸附组比移动式吸附组降低焊接烟尘的效果更好。
另外, 移动式吸附组的平均值结果为1.98±0.45 mg/m3,相比其他两组,标准差值较大,数值约占本组结果的23%。可能是由于焊接作业位置过长或不固定,作业人员在施焊过程中,移动式焊烟净化机第一时间未跟随焊接点位同时移动,或焊烟净化机的吸风罩未按要求放置在焊接点周围,导致检测结果波动较大。分布式吸附组平均值结果为1.55±0.16 mg/m3,标准差值较小,表明该装置吸附效果好,且使用过程中较稳定。
在较大空间的制造车间内安装分布式吸气臂净化装置,工作功率较大,便于跟随焊接作业点位移动,吸附除尘效果和稳定性较强;在从事零星焊接且相对固定的工位,使用移动式焊烟净化机,机身小巧,可以直接吸附烟尘处理,但需要作业人员根据焊接点位调整好吸附罩的角度,同时加强日常清灰等维护保养工作。另外,还可以配备具有烟尘收集处理装置的可伸缩式工棚,实现外场较大区域范围的焊接烟尘吸附处理。
表1 焊接烟尘浓度检测情况
因此,在选择末端吸附处理装置时,需要根据制造车间的规模、被焊接构件尺寸、焊接工艺、作业环境因素等综合考虑,选用相适应的末端吸附处理装置。
目前大型港口机械制造行业的焊接作业,由于产品和工艺特性影响,构件标准化程度较低,主要还是以手工焊或二氧化碳焊为主,焊接时的发尘量较高。
选用不同的焊接方法作业时,其焊接发尘量和焊接材料的发尘量也不相同,具体数据见表2 所示[6]。
在钢结构制作的管片对接、大梁或立柱拼装等标准化的制作工序中,可以使用配套的工装件,调整成水平焊接的位置,如厚度8~16 mm 钢板拼装,焊接坡口垂直偏差度≤1.5°的,可使用“I 型坡口”焊接工艺代替“V型坡口”工艺,采用埋弧焊作业代替手工焊或二氧化碳焊为埋弧焊。焊接发尘量为10~40 mg/min,焊接材料的发尘量0.1~0.3 g/kg,相比手工焊或二氧化碳焊的发尘量显著降低95%以上,可从源头控制烟尘产生。同时具有较高机械化自动化、焊接质量稳定、焊接生产率高、无弧光等优点。
焊接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与焊材的成分、材质和作业环境有直接相关。目前使用的实心焊丝,基本都是在半成品钢丝表面上镀铜,增强焊丝与焊接触处的导电性能及焊材防腐能力等[7]。但在焊接过程中,受高温及电流等因素的影响,铜会被氧化后随烟尘带到空气中,从而被作业人员吸入。
无镀铜焊丝在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烟雾几乎不含铜,从源头上减少了有害物质的产生,保障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欧美等国家已经有应用,国内部分生产厂家已有相关产品,在焊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优先选择无镀铜焊丝。
表2 各类焊接方法发烟量对比
除此之外,企业可结合地方政府的要求,在焊接作业重点区域和场所,配备烟尘监测报警仪器,设立烟尘浓度分级预警机制。按照预警等级,及时调整生产。
焊接烟尘治理是综合性的课题,应当优先从焊接材料替代、改进焊接工艺等源头治理手段入手,根据钢结构制造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焊接烟尘吸附装置等控制措施,相比配发个人劳动防护用品,能够更好地统筹生产质量、职业健康、生态环保等相关工作的共同开展,对推进企业升级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更加有利。
本文从改进工艺技术、使用原材料替代、配备末端处理装置等综合管控方面得出以下结论:
(1)在钢结构制作的管片对接、大梁拼装等环节,改进焊接工艺,使用埋弧焊替代手工焊或二氧化碳焊,能够从源头减少焊接烟尘的产生量。
(2)在焊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优先选择无镀铜焊丝,从源头上减少焊接烟尘中的铜等有害物质。
(3)在车间内改造末端吸附处理设备,能显著吸附车间内焊接烟尘,移动式吸附净化机适用于零星焊接且相对固定的工位,分布式吸气臂适用于区域化焊接。
(4)在焊接作业重点区域,可配备烟尘监测报警仪器,设立烟尘浓度分级预警机制,及时调整车间内生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