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0-12-21 03:19刘斌
大众考古 2020年1期
关键词:遗址考古

刘斌

美国考古学会主办的《考古学》(Archaeology)杂志已连续出版70余年,自2006年起,该杂志在每年12月评选出当年的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以下为近日评选出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的项目介绍:

一、埃及塞加拉地区第五王朝时期贵族墓葬

2019年3月,捷克埃及学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小组在开罗以南塞加拉(Saqqara)地区调查第五王朝法老杰德卡雷·伊塞西(Djedkare Isesi)(约2381—2353年)的墓群时,发现了一座带有彩绘浮雕壁画的高级官员墓葬。墓葬呈“L” 形,穿过墓道进入前室,然后即为一间更大的主墓室,墓室四壁上饰有彩绘浮雕壁画,其中有一块彩绘浮雕描绘的是墓主宴饮景象,墓主坐在一张高高的桌子前,桌上摆放了各种食物、饮料和其他祭品。在约4400年后的今天,这些彩绘仍然鲜艳如初。埃及考古学家穆罕默德·梅加赫德(Mohamed Megahed)释读了墓室墙壁上的象形文字,墓主名叫胡维(Khuwy),他的官职包括“国王秘书”、“皇室助手”和“大宅租户的监督”。古埃及墓葬中描绘墓主场景的壁画非常罕见,该墓靠近杰德卡雷·伊塞西法老的金字塔,而且墓室北壁彩绘浮雕内容模仿了第五王朝时期法老的金字塔,这些都表明胡维同伊塞西法老的亲密关系。此外考古学家还在墓中发现了胡维的木乃伊,以及用来存放木乃伊内脏的卡诺匹斯罐(Canopic jars)。

二、墨西哥玛雅古城奇琴伊察地下洞穴祭祀遗址

2019年3月4日,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和历史研究所在墨西哥城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了这一考古发现,并将其命名为“美洲虎之神”(Cave of the Jaguar God)。它位于奇琴伊察最重要的祭祀中心库库尔坎神庙(Kukulkan是玛雅神话中羽蛇神的名字)以东不到3公里、一个名叫巴拉姆库(Balamku)的地下洞穴深处。

世界文化遗产奇琴伊察古城建于公元435年,古城南北长3公里,东西宽2公里,有建筑物数百座,是玛雅人和托尔特克人的文明在尤卡坦半岛的历史见证。

1966年,考古学家在调查奇琴伊察中心附近的一个洞穴时,意外发现了几个摆放有祭祀用品的房间,此后再没有就此洞穴做过考古工作。近年,由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和历史研究所考古学家吉尔莫·德·安达(Guillermo de Anda)和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詹姆斯·布雷迪(James Brady)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对地下河流的调查中重新调查了这个洞穴。进入洞穴后,调查小组发现至少7个祭祀点,共存放约170件陶器,其中包括装饰着雨神特拉洛克(Tlaloc)画像的香炉。地下祭祀遗址表明了地下世界对古玛雅人的重要性,这是考古学家之前未充分认识到的。

在玛雅文化里,“水”是一个与宗教祭祀紧密相连的字眼,奇琴伊察古城包括库库尔坎神庙中心存留的天然井,连同隐藏在尤卡坦半岛各处的石灰岩溶洞和地下水系,都被视为去往地下世界的入口,所以在这些地方会出现大量古代文明遗物。调查还发现这个洞穴在古代曾遭到有意破坏,很可能是在公元1200年左右袭击奇琴伊察、导致其坍塌的那一群人所为。对这个洞穴的进一步研究可能会为此次历史事件提供一个更准确的时间。

三、英国巨石阵遗址出土家猪遗骸产地多元

英国卡迪夫大学考古学家理查德·马德格维奇(Richard Madgwick)带领的团队最近分析了巨石阵遗址附近杜灵顿城墙出土的猪骨。这里遗迹分布范围极广,出土的史前遗物数量丰富、种类繁多,是英国最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由数十根巨大石柱环绕组成的巨石阵更是研究不列颠史前文化绕不开的一节。

动物或人类在婴幼时期吃的食物会在牙齿和骨头上留下信息,可以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来确定其成长区域。马德格维奇团队分析结果表明,许多在巨石阵屠宰的猪并不是附近养殖的,而是从北方,即现在的苏格兰和英格兰西北部运来的。这表明当时的区域联系和人口流动可能超出了我們的想象。一些重大庆祝活动的信息传播非常广泛,当时的人群显然具有高度组织性,并且人们严格遵守这些庆祝活动的规定,每人带一头自己养的猪可能是当时的规定之一,来自各地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享用来自各地的食物,这是构建群体共同认知的重要手段。

四、哈萨克斯坦发现现代苹果起源的证据

目前发现的化石表明,野生苹果树早在1160万年前就在欧洲和亚洲发现;来自瑞士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苹果标本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160年。近年,考古学家在哈萨克斯坦天山山脉的图苏塞(Tuzusai)遗址发现了一颗公元前一千纪末期的苹果种子,这被认为是现代苹果的起源。为了确定苹果是如何被一步步人工种植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MPI-SHH)的植物考古学家罗伯特·斯宾格勒将化石、考古证据和基因研究结合起来,将现代苹果与其古代祖先进行比较。成果表明,第一批接触到野生苹果的人类承担了一种重要角色—传播种子和花粉,并在无意中扩大了这种水果的范围。

苹果的人工栽培过程与小麦和水稻等的驯化有所不同。最早的野生谷物自己传播花粉,种子成熟后掉落到地上,每年都会有新的作物生长,大约从1.2万年前开始,人类收获、种植这些农作物。但是苹果不同,“近亲繁殖”的苹果树的结果能力很差,必须依靠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来传播种子和授粉。

五、德国达尔海姆修道院女性骨骸牙齿上的青金石微粒

2019年,一个多学科研究小组在德国西南部达尔海姆一座女性修道院发现一具女性骸骨,这所修道院最早从10 世纪起就已经存在。据研究者对遗骸的分析,这名女性在公元997—1162年间死亡,年龄在45—60岁之间。遗骸没有明显的骨骼病变,也没有创伤或感染的情况,但在她的牙结石中发现有大量的深蓝色颗粒,经分析这些蓝色颗粒是群青颜料。群青是由从阿富汗地区开采的青金石矿物制成的深蓝色颜料,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非常稀有和珍贵,甚至能卖到比黄金还高的价格。哈佛大学和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的分子考古学家克里斯蒂娜·沃纳(Christina Warinner)认为,在中世纪时期德国如此闭塞的一个地区,一名女性是如何接触到这种极其昂贵的矿物颜料的,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研究者认为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名女子是修道院的一名文士,她使用青金石制成的群青,以及金色和银色来制作最奢华的手稿,并在绘画时舔着画笔的末端,在当时只有具有高超技术的文士和画家才会被委以这样的重任。这位女性文士通过埃及和君士坦丁堡的贸易大都市,融入了从阿富汗到中世纪德国社区的全球贸易网络。

德国在中世纪时期一直是手稿制作的活跃中心,图书制作者的性别判断非常困难。作为谦卑的标志,许多中世纪的文士和画家都没有签署他们的作品,尤其是女性。借助多学科的技术手段,该名修女背后的故事被重新展现了出来。

六、意大利罗马金宫新房间

公元64年,罗马帝国尼禄皇帝修建了一座巨大的宫殿,从罗马帕拉蒂诺山一直延伸到比欧山。一些部位覆盖黄金、宝石和华丽的装饰,被称为金宫(Domus Aurea)。宫殿建成时的总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尼禄去世后,为了抹去有关这个暴君的记忆,金殿被泥土掩埋,在此基础上修建了著名的大斗兽场和提图斯浴场。15世纪末,意大利人在考古挖掘时意外发现了金宫,这才使得它重见天日。金宫中风格怪异的壁画吸引了大量艺术家前来观摩学习,如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都曾来此潜心研究,将其精髓体现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之后金宫的考古工作一直在进行。在遗址现存的9290平方米的面积内,有300多个房间,现已发掘出150间,开放参观的有32间。

2019年5月,一组文保工程团队在对金宫进行修复时发现了一处裂缝,该裂缝通向一间从前没有发现的绘有壁画的房间。房间主体被掩埋,目前能够见到拱顶和墙壁上满是神话中的形象,包括半人马、天神、潘神、狮身人面像及各种乐器。

七、秘鲁大规模儿童殉葬祭祀坑

2019年1月,考古学家在秘鲁北部海滨城市万查科的潘帕拉科鲁兹(Pampa la Cruz)海岸发掘了一处大型古代祭祀坑,发现超过230具年龄4—14岁的儿童骸骨以及近400只美洲羊驼骸骨,孩童们全部面向大海埋葬,而美洲驼则面向东方的安第斯山脉。这些孩童的胸骨和位置错乱的肋骨上有切割印记,表明他们的胸口被切开,然后被挖出心脏。有证据表明他们是3次不同的集体祭祀活动的一部分,第1次祭祀可以追溯到公元1250年左右,是该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甚至是世界上目前所知最大的集体儿童和动物祭祀。有证据表明屠杀是在潮湿天气中进行的,因此当时的人们可能是向厄尔尼诺现象献祭。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水温异常升高带来的恶劣天气,对从厄瓜多尔到智利广大地区的渔业、农业带来严重影响。

此外在潘帕拉科魯兹还新发现了“鸟人”墓,他的骨头上覆盖着斗篷式的“战袍”,战袍由红色和黄色的鸟类羽毛制成,长约1.1米,头部也布满同风格的羽毛头饰,颜色更加丰富。初步辨认,应该至少有白色、绿色、黑色、黄色4种颜色的羽毛,非常明亮。“鸟人”究竟是何人,目前普遍的看法认为他们是主持祭祀仪式的祭司或者仪式专家,具有沟通人和神灵的神秘力量,在当时属于奇穆文化社会中的精英层。奇穆(Chimu)文化大约存在于1200—1400年前,该文化盛行用儿童献祭,文化的范围从秘鲁海岸延伸至厄瓜多尔,后来因印加帝国的征服而于公元1475年彻底消亡。

八、中国青藏高原丹尼索瓦人化石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带领的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对20世纪80年代发现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夏河县甘加盆地白石崖溶洞的一块人类下颌骨化石进行了研究,测定结果显示这块化石至晚形成于距今16万年前。研究者对化石进行了古蛋白分析,显示该化石在遗传学上与丹尼索瓦人亲缘关系最近,可以确定其为居住于青藏高原的丹尼索瓦人。丹尼索瓦人是首先发现于西伯利亚丹尼索瓦洞穴内的一支中晚更新世古老人群。

已有研究显示,现代智人于距今4万—3万年到达青藏高原,距今3600年前开始在麦作农业的支持下大规模定居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此次新研究表明,可能携带了适应高寒缺氧环境基因的古老型智人—丹尼索瓦人,先于现代智人来到青藏高原,且在第四纪最大冰期时已成功生活在这一寒冷缺氧的高海拔区域。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将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历史由距今4万年推早至距今16万年,且为进一步揭示现代藏族和夏尔巴人群的高海拔环境适应基因来源提供了新线索。

自2010年起,陈发虎团队在化石出土地甘加盆地进行了近10年的考古调查,不仅新发现2处旷野型旧石器遗址,且在白石崖溶洞开展了正式考古发掘,发现大批可能与该古人类化石共存的文化遗存。

九、蒙古国后杭爱省匈奴贵族墓

高勒毛都2号墓地位于蒙古国中北部后杭爱省境内,墓葬总数超过400座,由数十个墓群组成,每个墓群均包含一座主墓和数量不等的陪葬墓。2017年7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系组成的中蒙联合考古队,开始在该墓地进行发掘、研究,探寻两汉时期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互动交流。

M10为体量较小的甲字形墓葬,东侧有陪葬墓、随葬马车和马头骨等。其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都不亚于其他同类匈奴贵族墓葬,尤其是玉剑饰、金冠形饰等更是匈奴墓中首次发现。M189出土的一对鎏金银龙在中国同时期遗存中也十分少见。这两件鎏金银龙的发现,既是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交流融合的见证,也证实了该墓主在当时匈奴社会有着较高的地位。

十、英国北萨默塞特诺曼征服时期的银币窖藏

中国古代家犬线粒体全基因组研究

1月8日,《分子生物学与进化》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员团队与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合作完成的关于中国古代家犬线粒体全基因组的研究成果。研究结果表明,所获得的26例中国古代家犬线粒体基因组大多(18/26)属于A2单倍型,并且可能与现生的澳洲野犬及太平洋岛屿殖民时代之前的家犬直接相关。研究推测A2单倍型的家犬可能曾广泛分布于长江黄河流域并占据主导地位,后期扩散到中国南方、东南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及太平洋的岛屿上。研究发现在约7500年前家犬有一个明显的种群扩增,这与中国农业起源及人群数量扩张相吻合。这也暗示着A2支系的家犬可能迅速地随着农业人群的扩张到达整个长江黄河流域。A2支系的家犬在中国古代家犬样品中非常常见,但是在2000年以来被A1单倍群的个体大量替代。在可能替代事件发生之前,有一些A2类型的家犬已经成功地向南扩散到澳州、太平洋岛屿以及向北扩散到东西伯利亚的极地地区。(张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网站)

知文明

考古所见制盐遗址与遗物的特征

盐业考古是考古学的分支学科,其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与一般的田野考古并无区别。其不同之处在于,考古学家要了解和熟悉制盐的生产工艺流程,通过对出土遗迹和遗物的观察,还原制盐活动的完整步骤。制盐遗址的特殊之处是文化堆积深厚,这是由制盐产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尤其是在人类早期陶器制盐阶段更为突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制盐陶器的使用寿命短,耗损量巨大。制盐陶器与日常生活用具差异甚大,其特点是器类简单、质地粗、厚胎,流行尖底、圜底造型,或加圈足、锥足,还有大量的支脚类附加器件,而且同类器具个体大小和容积接近。其中可细分为熬煮制盐的大型容器和制作盐锭的小型器皿。盐业贸易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人际交往活动。通过盐业生产与贸易可积累财富,导致阶层分化、社会复杂化,促进文明化进程,进而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李水城,《盐业史研究》2019年第3期)

丝绸之路与中原“音乐”的西传

丝绸之路促成东西文化交流,包括史籍所见不同民族就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相互学习。以往研究者对西域乐舞影响中原社会关注较多。其实,汉代丝绸之路交通史亦可见西域民族爱重喜好汉家“钟鼓”“歌吹”“音乐”的例证。贾谊曾经提出以“音乐”等方式对草原民族实现文化影响的战略设想。后来历史演进的迹象告知我们,中原“音乐”通过丝绸之路通道向西传播,也是汉文化实现对外影响不宜忽视的重要方式之一。(王子今,《西域研究》2019年第4期)

简纸更替与中国古代基层统治重心的上移

简纸更替对中国古代地方的行政管理与权力运作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秦汉时期,由于简册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以致户籍等各类基础帐簿只能在乡制作,最高呈至县级机构。这些文书所负载的管控民众、征发赋役的基层行政功能,也主要是在国家权力末端的乡一级机构展开。但乡吏介于官、民之间的政治身分以及鱼肉百姓的经济行为,向来为统治者所诟病;皇帝也因朝廷并不掌握赖以稽核的基础帐簿,无法遏制地方上计的严重造假而喟叹。纸张代替简册后,在帝国革除乡政弊端以及强化中央集权体制的内在驱动下,各种基础帐簿上移至县廷制作,基层事务亦随之由县令统揽。简纸更替虽为基层统治重心的上移提供了技术条件,但县廷并不具备直接面对分散个体小农的能力,随着唐后期地方社会结构的变化,新兴的士绅阶层逐渐登上乡村政治舞台,从而开启了后世“皇权不下县”的局面。(张荣强,《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9期)

读天下

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2019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1月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杂志社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9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北京举行。论坛上公布了2019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的6个入选项目,分别为山东滕州市西孟庄龙山文化遗址、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洪河遗址、陕西神木市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遗迹、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青海乌兰县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另评选出7个入围项目,分别是陕西汉中市疥疙洞旧石器时代遗址、浙江义乌市桥头新石器时代遗址、内蒙古化德县四麻沟新石器时代遗址、山东滕州市大韩东周墓地、湖北荆州市胡家草场汉墓、吉林图们市磨盘村山城遗址、重庆市江津区石佛寺遗址。此外,作为中国考古“走出去”的成果之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孟加拉国欧提亚·欧耐斯恩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开展的孟加拉国毗诃罗普尔古城纳提什瓦遗址考古项目获选为2019年国外考古新发现。(晓余,国家文物局网站)

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建

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近日正式开工建设。预计建设周期8—10年,建成后将呈现一个完整的3000多年前殷商都邑布局。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工后,首先进行殷墟遗址入口区及宫殿宗庙区环境整治,逐步恢复殷商时期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此外,还将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东侧、洹河北岸建设殷墟遗址博物馆,这也是考古遗址公园的核心工程。博物馆占地面积215亩,地上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将全面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殷墟考古成果,打造国际先进的文物考古研究中心、国际交流传播平台、旅游服务中心和文化产业创新平台。(桂娟、双瑞,新华社)

猜你喜欢
遗址考古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黑水城遗址出土F20:W63a文书研究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UNDER THE SEA
“考古”测一测
针对大遗址的挖掘与保护措施研究
周末加油站(Ⅵ)
事实上考古不是挖恐龙
寻找丝绸之路遗址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Confirms the Ancient Past of Yin Coun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