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可以,有爱的信念,和你们一起温暖人间……”这首悦耳动听的歌曲名为《智联家园》,与一般的人类创作不同,它是由微软小冰、小米小爱等4个人工智能演唱,小冰作曲,人类艺术家作词编曲的。在今年召开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上,主题曲《智联家园》一经亮相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层出不穷,从早年的写诗、绘画、当主持人,到最近化身“音乐人”,以小冰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不断地给大众带来新奇的体验。
音乐学院的特殊“毕业生”
今年初,上海音乐学院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学生——人工智能小冰。
刚开始听说要收一位“人工智能学生”,上海音乐学院音工系教师陈世哲有点意外。不过经过一番考察,他发现“小冰的音乐创作比较成熟,已能创作出相对完整的作品”。陈世哲说:“我们系一直在做音乐和科技的交叉研究,还专门开设了人工智能课程,在寻求合作伙伴的过程中与小冰团队的诉求契合,促成了小冰进入我们学校学习。”
小冰在这里是如何学习的呢?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小冰团队总负责人李笛介绍,小冰的学习分三步:首先,基于小冰已有的音乐创作模型,微软把端口给上海音乐学院的老师,让他们去听小冰创作的海量音乐作品,并给出系统性的点评;接着,老师也教会人类程序员基本的乐理知识,包括编曲技巧等,用于优化小冰的创作模型;最后,小冰不断学习,不断交作业,老师不断给予反馈。
无论“模型”“作业”还是“反馈”,都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如此循环往复,当小冰达到和人类同学相似的水平,且趋于稳定,她就毕业了。6月29日,小冰和上海音乐学院音工系音乐科技专业的毕业生们共同迎来了毕业典礼。
“音乐创作和写诗、绘画有一个最大的不同,人类音乐创作的特征是从某一个段落入手,再延伸到其他部分。而对人工智能来说,这是两个不同的技术,所以要分开训练。”李笛举例,比如抖音神曲,火的往往是一个很短的片段,是一首歌的核心部分——这是要单独训练的;还要用另一种技术教会小冰从这个片段入手,创作出作品的其他部分,需要起承转合,还需要音乐的故事性。
目前,小冰在受到一段文字描述或一张图片激发时,小冰可以创作出一首独一无二的音乐曲目,并根据其风格和节奏自动完成配器选择、编曲及歌词创作,一首3分钟左右的完整歌曲的创作时间在2分钟之内。此外,它还掌握了流行、民谣和古风等多种音乐风格。
非遗音乐传承的“小助教”
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的松阳高腔是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6月,松阳县的孩子们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助教”,它就是小冰。在这里,根据孩子们创作的松阳高腔风格的主旋律,小冰通过编曲完成一首首完整的歌曲,让山区有音乐梦想的孩子们第一次感受到作曲的快乐和成就感。
“大木山茶园啊,骑行欣赏好地方。黄家大院啊,就在望松乡……”这首名为《遇见松阳》的民歌,是松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何舒淇在小冰的帮助下创作完成的。她说:“能够得到人工智能的帮助很开心,我也可以自己写歌了。希望通过这首歌让大城市的人们知道,松阳雖小,却是个慢节奏的养生福地。”
陈世哲说:“前两年,我们尝试通过志愿者参与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学习音乐创作的基本手法。让他们了解音符、旋律、主歌和副歌创作的技巧和知识。但是光有主旋律还不行。对零基础的孩子们来说,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创作出歌曲的主旋律已经很不容易,他们还没有能力,也没有乐器去完成编曲。”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小冰来到孩子们身边,首次以编曲人的身份担任“非遗音乐大使”,参与传统音乐创作。
将人工智能音乐创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保护相结合,是上海音乐学院音工系在人工智能音乐领域的一次重要尝试,也是文旅部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多维云端交互示范系统应用示范”的目标之一。松阳高腔研究会主席吴永明表示:“人工智能参与非遗音乐保护传承,能够让年轻一代更好地接触、了解,甚至喜欢上古老的松阳高腔,对于传播松阳高腔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未来音乐领域的“多面手”
随着人工智能在人文艺术领域的应用不断推陈出新,也引发了不少人对其原创性、艺术性的质疑,甚至引发人工智能取代人类进行艺术创作的担忧。对此,李笛认为:“与围棋不同,人文艺术领域的人工智能创造不以击败人类为目标,而是着眼于在达到与相应人类创造者同等质量水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快速学习与稳定性等特点,实现未来内容产业的‘高度定制化。”
而对于作曲家而言,人工智能可能会成为他们的创作助手。有时,人工智能创作的某个音乐可能与作曲家需要的情绪相符,从而成为其创作过程中的灵感来源。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裴聿茹说:“比如在为电影配乐的过程中,当人工智能按照作曲者设定的调性、速度、节奏、乐器、和声、结构、情绪完成某些较为简单的音乐片段的塑造后,作曲家就可以集中精力创作较为复杂的音乐段落,从而提升创作效率。”
对于音乐爱好者和学生而言,人工智能的辅助编曲等功能可以降低音乐学习和创作的门槛。裴聿茹说:“目前,中国音乐教育水平不太均衡,尤其是在一些教育资源不发达的地区,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如果开发出比较完善的人工智能作曲软件用以辅助普及音乐教育,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不少学生体验过“人工智能辅助作曲”的功能后,表现出对音乐较大的兴趣,还有什么比看到自己创作的歌曲被播放出来更令人兴奋呢?“但同时应当注意,不能剥夺孩子自主学习的过程。此外,人工智能的‘审美要高,不能给下一代带来庸俗的审美。”裴聿茹说。
上海音乐学院音工系主任于阳也是小冰的导师,他认为:“人工智能正在慢慢改变艺术家对音乐的思考方式。人工智能有望实现更高效、更高产、更具创造力、更精简的操作以及更明智的决策。这会倒逼音乐工作者转型,迫使他们结合科技创造出更高层次的音乐,从而促进音乐领域转型升级。”(据《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