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慧
随着“工业4.0”“互联网+会计”的深入发展,智能会计、财务机器人、大数据、5G等新型技术冲击着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高职教育会计专业在近几年较为热门,但会计专业在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存在较大矛盾。文章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特点,探索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以期高职会计教育能够更为深入地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
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2014年8月,教育部印发《 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 》,并指出具体原则。2015年8月,全国共有165家单位被教育部遴选为试点和牵头单位。2017年8月,第二批203个试点开始实施。截至2020年2月,现代学徒制从构想到实施已有五年的历程,试点单位在培养过程中遇到过很多挑战和风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何从实际出发,结合各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创新专业教育改革模式,是当前高职教学转型的重点。将现代学徒制应用于高职会计专业,致力于解决会计专业的实习实践困难问题,构建较为综合性的教学方法改革体系,是值得学术界深入研究的话题。
一、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现代学徒制是适应时代发展、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目标的一种新方式,其主要思想是通过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从人才需求分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到人才的具体培养,都是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的新型模式。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起实质性作用,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将实践任务分配到三年的教学中,现代学徒制凸显了企业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高职教育不再是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传统形式。现代学徒制的培养具有“双主体”“双导师”“双课堂”“双身份”等特点。企业和学校的双主体,可优化纲领性文件,可对现代化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缓解高职会计专业的学校培养与实际需求的脱节矛盾,改善会计专业的学生实习难现象;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既接受学校层面的理论知识,又跟着企业的师傅学习工作流程,学生的双导师使整个大学学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现代学徒制模式下,企业资源会一定程度上嵌入课堂,企业会派人、派任务由师傅带着学生完成,企业也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学生拥有双重身份和双重课堂,学校教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和职业素质教育的传授,而由企业负责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岗位技能的训练,最终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就业渠道。从理论角度来讲,现代学徒制是借鉴西方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际而不断改革发展的一种新方式,该模型应用于高职会计专业,可有效解决就业与招工的结构性矛盾,但很多高校在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与难点,与预设想法存在一定差距。
二、现代学徒制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企业参与热情不高、参与层次偏低
整个“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依然是以学校为主,从申请到培养都是学校二级学院领导积极去寻求企业,与企业领导进行沟通,希望能达成较高规格的合作模式。然而,由于会计工作和岗位的特殊性,很多公司参与度不高,且很多企业认为这种合作没有任何利益。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征,成为当前合作的难题。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在实施现代学徒制中都开办了校工厂,引进了代理记账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并建立专门的办公室由企业师傅带学生学习,但实际上很多学生所做的工作都是销售或机械性的,很难接触实际做账与报税工作,更无法接触大型上市公司整个流程的内部控制与报表制作,使得这种校办工厂的形式感较强。部分学校经过努力能够引进非中介性质的公司合作,但依然是在原有定岗实习、校企结合、“1+1+1”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包装,并没有真正解读现代式教育方法。企业参与程度不高、参与层次偏低是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首要问题,也是当前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面临的现状。
(二)“双导师”“双身份”的考核与认定不能统一,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双导师和双身份特点,很多学徒制班的学生都配有公司的业务精英为导师,而这些精英一般负责公司较为重要的工作,本身比较忙,很少专门去指导这些对实际工作一脸迷茫的在校生,加上合作初期的出发点是双赢目标,为公司自己培养员工,对师傅并没有额外的补助和奖金,他们的目光相对短浅,很难保证应有的教学质量。另外,学徒制班有几十个学生,可能就会有十几个或者更多的企业导师,这些导师甚至来自于不同的企業不同的地方,那么如何去考核与评价这些导师的工作绩效,如何评价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是当前的困难。也有一些高职院校,能够把企业员工引进到学校,设立校工厂,让师傅也专门来上班,但是这些只是公司的临时员工或者负责机械工作的人员,他们为了利益,很多都是让学生帮助宣传公司业务,甚至小型公司的代理记账工作,都不能交给学生完成。
(三)人才培养目标、企业需求与学生微观感受难以融合
现代学徒制基于当前的教育现状,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模式而提出,理论具有现代性和创新性。但在实施过程中,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企业的需要如何结合及人才培养目标、企业需要与学生微观感受如何进行契合,都是现代学徒制应关注的问题。很多学校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想创业、有的想考研、有的想成为审计师、有的想成为咨询师,这些个体差异与整体人才培养目标的难以融合制约着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开展。很多高校并未抛弃传统的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模式,在原有“2+1”基础上伪装成现代学徒制,使师徒关系演变为表面性的教育。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一)从政府视角提升企业参与热情
政府在现代学徒制方面提出一系列政策与意见,全面支持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但并未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尤其未给予参与企业的政策优惠,导致企业参与度较低、热情不高,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对此,政府可从管理会计、内部控度、会计系统及税收优惠和补贴等视角,使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企业与利益最大化结合起来,让企业真正得到实惠,不仅能够培养自身需要的人才,还能使公司业绩更上一层楼。另外,政府也可鼓励学校聘请企业师傅进行有偿讲座,提升其个人成就感和知名度,从精神上提升其参与热情。使企业在形象、商业竞争、政策优惠、税收减免甚至财政补贴等方面获益。
(二)改革人才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可先寻求合作企业,找到参与度高且规模大的生产制造企业进行合作,签订合作合同后,由企業领导和学校领导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真实需求嵌入培养方案中,打破传统的“1+1+1”或“2+1”模式,严密做好课程与企业需求和人才目标的结合,灵活设置教学环节与流程,对于教学场地、师傅配置和机器设备购买要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使得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克服现代学徒制的双重身份弊端,发挥现代学徒制双重教学的优势。
(三)优化评价体系、进行双重考核
现代学徒制要求教学质量考核应与相应的岗位能力挂钩,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校学生为了就业,多数把精力集中在专业资格考证上,除了完成学校学业外,基本都是忙于初级会计师考证或报考诸如证券从业资格证、外贸单证等。条件好的学校可能购买ERP系统让学生对账务处理系统进行沙盘模拟,除此以外,学校基本未在实践环节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进行适度评价。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建立“理论学习成绩和岗位实操业绩”的双重评价体系,一方面由学校教师对学生的理论学习进行考核,另一方面由企业的师傅评价学徒在企业学习期间的综合表现,这样更能促使学生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
四、结语
会计专业“双主体”“双身份”“双导师”“双课堂”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培养模式进行的创新和突破,旨在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现代学徒制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实施还需政府、企业与学校“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共同合作,才能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薛力峰,靳伟.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9):204-205.
[2]赵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企业师傅”考核与评价机制构建研究[J].福建茶叶,2020(2):276-277.
[3]何超.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招生模式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2):270-271.
[4]王迪.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会计专业为例[J].南方农机,2020(2):117.
(作者单位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