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视听体验,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2020-12-21 03:46刘亚英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审美能力

刘亚英

[摘要]图像识读是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视听体验,能让学生在活泼新颖、生动形象的课堂中感受美的存在,领会审美的内涵。教师应站在儿童审美心理的角度,创设视听情境,引领学生对图像进行观察与感受;设计视听活动,引领学生对图像进行比较与识别;丰富视听体验,引领学生对图像进行解读与理解;生成视听资源,引领学生对图像价值进行再认识。学生在鲜活的视听体验中感受美、寻找美、发展美,就能不断提升图像识读能力。

[关键词]视听体验;图像识读;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6-0015-02

图像作为人类的传播与交流工具之一,在历史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而在当今网络与多媒体迅速发展的“读图时代”,现代人只有具备了图像识读素养,才能从浩繁的图像中甄别和获得有益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图像识读,是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站在儿童审美心理的角度看,面对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如何有效提升其图像识读能力呢?

小学阶段正是感受美的起始阶段,也是儿童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大转折时期。而在艺术通感中,最活跃的就是视觉与听觉,视听结合能够让人在图像和声音的双重冲击下获得无与伦比的美感体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视听体验对常用的教学媒介进行有机融合,发挥视听审美通感的作用,能让学生在活泼新颖、生动形象的课堂中感受美的存在,领会审美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和审美素养。

根据儿童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规律,笔者尝试研究视听体验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以期对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提供一些参考。

一、创设视听情境,对图像进行观察与感受

小学生活泼好动,容易受新鲜事物的吸引,但注意力的持久性不够。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视听媒介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视听情境主要通过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媒体的综合介入,使教学资源更丰富、更有活力,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教师可以抓住关键问题,扣人心弦的悬念,引导学生尝试联系、比较、联想,从造型、色彩、材质等方面对图像整体和局部进行观察,初步了解图像内容。

如苏教版美术《老房子》一课,随着一段江南水乡的视频导入,教师配乐朗诵:“清晨,当阳光还未透过雕花窗,一阵橹声把人们从梦中唤醒,打开厚重的木门,千年古镇如水墨画般展现在眼前,高低错落的老房子散落在小河两旁,有着梦幻般的恬静和美丽……老房子是一段长长的岁月,是一支缓缓的曲子,那墙、那瓦,在诗、音、画婉转的旋律中充满了别样的柔情,孩子们徜徉其中,感受着江南老房子特有的韵味。老房子像一位老人,慈祥又亲切,记载着千年的沧桑、百年的风情。”视听媒体中,斑驳的墙面、一排排密不透雨的瓦片、蜿蜒曲折的青石板路、精致的雕花木窗……高清的图片特写、富有情感的配音,让学生在感受老房子千年沧桑的同时,也不自觉地探討起如何用线条和色彩画出老房子的韵味:运用迟缓歪斜的粗细线条画屋檐、画墙壁,用自色油画棒在墙面上涂一涂,再用淡墨大笔涂抹,墙面一下子就有了斑驳的岁月感。在这样的感受体验下,笔者出示了著名画家陈逸飞的油画作品《江南水乡》,进一步引导学生尝试以联系、比较的方法对作品进行观察,感受油画的笔触和色彩。此时,学生们感受到的已不仅仅是画笔下老房子的韵味,更是画家对家乡的满怀深情。

二、设计视听活动,对图像进行比较与识别

好奇、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抓住这一特点,在课堂中巧妙设计启发思维的视听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图像识读的效率。随着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表达力等学习能力的逐步提升,教师可以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设计有效的视听活动,利用比较欣赏的方法,引领学生从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等方面初步识别与感知图像,并尝试对图像的内涵进行解读。

如苏教版美术《漂亮的房间》一课,笔者设计了一个为梵高设计房间的活动。梵高曾经为他在阿尔勒的房间画了三幅面。他为什么要一遍遍地画?每一幅有什么变化吗?这时,笔者播放了一段有趣的动画,动画中出现了梵高的形象,充满欣喜的学生开始跟“梵高”对话,对话中学生可以点击问题向“梵高”提问,如:你的卧室为什么这么朴素?墙面为什么不用一样的蓝色?墙上的画像画的是谁?通过录制好的画外音,这些问题“梵高”都一一进行了回答。互动式的视听活动让学生了解了梵高热情奔放又抑郁偏执的性格,了解了梵高喜欢的色彩和其代表作品。此时,动画中的“梵高”请求学生们为他设计一个现代的房间,学生们跃跃欲试。要为梵高设计房间,首先要了解其作品特色,笔者选择了《星月夜》《向日葵》两幅作品。笔者通过网络搜索的视频素材,将这两幅作品制作成视听资源,指导学生进行比较。作品中弯曲的长线、破碎的短线、舞动的曲线被清晰地提炼、勾勒出来,配合笔触流动旋转的动画及节奏感较强的旋律,学生立刻被深深吸引:“我感觉蓝色神秘的天空像浪潮一样涌动,在疯狂地旋转。”“我看到向日葵的花瓣像火苗一样在燃烧,就像画家燃烧的激情。”“原来梵高是这样大胆地运用色彩和笔触,我也想试试看!”……可见,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视听活动,能把抽象的知识活化为生动的形象和直观的演示,通过拆分、重组、慢放等形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信息,从而使学生对图像有了更深层次的识别。学生根据对图像的识别,学习运用梵高的绘画表现手法着手为梵高设计房间。

三、丰富视听体验,对图像进行解读与理解

提升图像识读能力不仅要求学生要学会分析作品的表面含义,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解读作品的情感表达,感受作品的意境,进而借助美术形式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的意境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因此,需要教师将作品中的意境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利用视听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与作者同样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会引导学生对作品图像的内涵和意义进行识读理解。

如苏教版美术《青铜艺术》一课,课堂伊始,一曲悠远的编钟之声将学生带入遥远的青铜时代。随之,一场祭祀大典的视频带着学生穿越到了商周时期。视频中,一座象征着神权与政权至高无上的青铜大鼎矗立在高台上,人们拱手于头顶,拾级而上,虔诚地进行朝拜,盛大的场面,庄严厚重的音乐,让学生体验到了严肃、静穆和神秘的气氛。紧接着,随着一段紧张凝重的音乐响起,一张张青铜器饕餮纹的图片呈现出来,学生们一个个屏息凝神。當笔者问他们感受时,他们说:“有一双巨大的眼睛无时无刻不注视着你……”是啊,饕餮纹巨睛凝视,阔口怒张,在静止状态中积蓄着紧张的力量,给人以恐惧、凌厉的感觉,当时的统治者就是以这种方式来统治人心的。这样的视听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对青铜器作品有了进一步的解读,也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饕餮纹的欲望。饕餮纹在造型上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纹样会让人联想到什么?如果让你来制作,你会设计怎样的饕餮纹?此时,学生的思维是极其开阔的,而一段教师演示的微视频又直观有效地让学生掌握了运用吹塑纸刻版拓印纹饰的方法。最后的作品展示也是在青铜编钟声中进行的,大家围绕在张贴着饕餮纹样作品的图腾柱前欣赏着自己的作品,神秘的图案、夸张的造型、稳健的线条再一次触动着学生对青铜艺术的感受。

四、生成视听资源,对图像价值进行再认识

在信息化“读图时代”,人们获取图像信息的途径非常方便,能让学生知道图像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辨识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也是提升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网络与多媒体的迅速发展,学生的媒体运用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将自己在参观博物馆、走访民间艺人、旅游途中的所见所闻,以拍照、摄像、微视频、抖音等形式记录下来,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积累视听素材的习惯,使之学会关注生活中的视觉艺术信息。当学生自己搜集、拍摄的视听素材被教师运用于课堂中,作为教学资源被同学们关注时,他们会获得强烈的成就感,从而燃起更加强烈的学习热情。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美术《有生命的石头》一课时,笔者恰好带所教的六年级三个班的学生去南京中山陵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中山陵一座座石头雕像正是这一课的活教材。笔者给学生布置任务:用手机将你最喜欢的石雕拍摄下来。课前,笔者将学生提交的石雕图片或视频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插入教学课件中,有的学生站在大大的石象旁跟石象比着身高,有的站在武士石雕旁模仿武士瞪日咧嘴威严的表情……学生看到自己拍摄的照片或视频被搬上了课堂,无比自豪,并踊跃上台讲解,笔者随即用手机录制下来。第一个班授课结束,笔者将课堂发言与之前学生提交的视频进行编辑整合,生成新的视听资源,用在第二个班的课堂教学中。不同班级学生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关注,学生们竞相补充,引发讨论,拓展了思维,也进一步提高了自我价值感。

教学是物化的媒介,利用视听体验,能让美术课堂变得更丰富、更开放、更有活力。学生在鲜活的视听体验中,身心愉悦,神物交融,以敏锐而独特的视角感受美、寻找美、发现美,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艺术视野,提升自己的图像识读能力。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审美能力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