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荣
[提要] 乐亭大鼓是唐山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我国的曲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乐亭大鼓正在遭受多元文化的冲击,传承人趋于老龄化、曲谱创作停滞不前,保护工作面临很多困难。笔者通过实地考察、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乐亭大鼓保护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对乐亭大鼓进行保护与发展的必要性,寻求保护乐亭大鼓的新路径,旨在以保护促传承,推动乐亭大鼓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乐亭大鼓;保护现状;建议
基金项目:西安石油大学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项目:“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大鼓保护现状调查研究”(项目编号:YCS20141021)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9月1日
一、“乐亭大鼓”保护发展的重要性
乐亭大鼓作为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之一,是实现文化自信的基石。文化艺术传承着人类文明的精神血脉,展现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厚度和思想深度。乐亭大鼓是唐山优秀的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对研究唐山民间文学、民俗文化和传统民间说唱艺术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乐亭大鼓作为民间地方艺术的代表,是彰显文华自信的载体。“一腔一调道出人间百态,一鼓一板唱尽人间兴衰。”乐亭大鼓这门由滦河水滋养出来的民间艺术,在历代的发展传承中,深深扎根滦河平原的丰厚土壤中,也已融入在乐亭人的血脉中。乐亭大鼓的创作内容来源于生活,总结人们的生产实践经验,深深地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着人们的精神力量,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
乐亭大鼓融合了多种艺术,是提升文化自信的推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采众长,内容丰富,是其他民族文化所不能比拟的。脱胎于民间小调的乐亭大鼓吸收了评剧和皮影的唱腔,唱腔变化多样;书目繁多,世代相承的传统曲(书)目就达三百多段(部),现保存下来的中长篇书目二百多部,将音乐和道白、故事情节、人物情感巧妙融合,韵律独特、表现力强;高低移位的旋律,绵长伸延的拖腔,辅之交替转换的语音声调等艺术手段,乐亭大鼓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保护乐亭大鼓是乐亭地区建设全国文化强县,实现弘扬发展北方说唱艺术的重要举措。以小见大,研究乐亭大鼓的保护现状给全国民间文艺建设提供范例,加快文化自信道路,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二、“乐亭大鼓”保护现状及问题
(一)乐亭大鼓发展历史。乐亭大鼓起源于明末清初,史料对此有“明末清初留说书”的记载,这里所提到的“说书”即是乐亭大鼓的雏形。乐亭大鼓是北方的曲艺形式之一,由冀东地区的民间小曲清平歌吸收悠悠调以及戏曲艺术声腔,由独特的乐亭方言吸收绵柔、悠长的南方方言,后加入三弦伴奏,书鼓、铁板敲击烘托,形成说唱兼备的独特表演形式,经几代艺人的传唱发展成“乐亭腔”,渐渐在京津冀和东北地区流传开来。20世纪40~50年代是乐亭大鼓发展变革的重要阶段,呈现出各流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靳文然先生开创的西路靳派(创新唱腔)与韩香圃先生继承的东路韩派(传统唱腔)争妍斗奇,共同推动着乐亭大鼓的繁荣发展。文革时期,乐亭大鼓受到了严重打击,其发展进入到前所未有的低估时期,大鼓艺人也大多由于生活压力被迫改行。文革结束后,由于当时民众生活比较单一,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少,乐亭大鼓进村表演受到广泛欢迎,乐亭大鼓再次得到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节奏缓慢的乐亭大鼓显得与这个高速发展的现代生活格格不入,乐亭大鼓的受众严重萎缩。尽管受众和从事乐亭大鼓演艺的人有所减少,但作为唐山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政府部门和文化局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开展乐亭大鼓的传承工作和保护工作。2006年乐亭大鼓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二)乐亭大鼓保护现状。自2005年起,乐亭县开展乐亭大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工作原则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十五年来,乐亭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及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1、政府主导,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设立非遗保护中心。县委、县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乐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实施细则》《乐亭县优秀民间文体队伍、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文化精品奖扶办法》等相关政策,多次召开以“文化乐亭”为主题的会议,将乐亭大鼓等非遗项目保护专项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2010年8月成立“乐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扶持乐亭大鼓保护基地的建设,建立大鼓艺人档案,录制十余部乐亭大鼓长篇书目和《乐亭大鼓》《乐亭大鼓书段集锦》等专著,系统全面地保护乐亭大鼓的发展。
2、社会参与,以乐亭大鼓为媒介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大鼓艺人每年开展近百场乡村公益演出,赴山东、河南进行民间艺术展演,邀請天津、唐山、秦皇岛等地的新老大鼓艺人举办乐亭大鼓书会。乐亭大鼓演员张近平在电视剧《铁肩担道义》中扮演乐亭大鼓艺人,在《呔商之路》中演唱《鞭打芦花》《拷打红娘》,刘书宇、张旭武于2010年赴法国巴黎参加首届“巴黎中国曲艺节”,并获得卢浮银奖,乐亭大鼓艺人团队多次参加国家级活动和在外国领事馆演出,以文化促进中外交流。
3、传承人培育,保护传承乐亭大鼓从“娃娃”抓起。《乐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的下发,加强了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管理,政府部门每年给予专项资金支持,鼓励技艺传承人带徒传艺。此外,乐亭县多所小学开设民间艺术课程,非遗传承人们在各定点小学做传承人培育,乐亭大鼓保护基地也在暑假开展免费的学习活动,培养乐亭大鼓的业余爱好者和专业人才,在传承中发展。
(三)乐亭大鼓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乐亭县对于乐亭大鼓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显著的成效,但在其传承保护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第一,政府扶持力度有限,乐亭大鼓自身发展能力不足。虽然政府每年都会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但这些专项拨款远远不够,不足以支撑乐亭大鼓的变革创新,致使乐亭大鼓的长期性投入与低效益产能不能协调。第二,社会宣传影响力不足,乐亭大鼓的受众群体匮乏。尽管县文化部门做出了基础性的宣传工作,但由于宣传平台的单一、宣传手段的单调,年轻一代对乐亭大鼓等国家非遗项目知之又少,有些当地人甚至不知道乐亭大鼓归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乐亭大鼓的普及度不高。此外,乐亭大鼓主要在乐亭、滦南、丰南等山地区演出,虽然也会参加山东书会、河南书会和曲艺比赛,但缺乏高频率、高层次的平台演出机会来提升影响力。第三,传承人缺失,乐亭大鼓的传承面临断档的困难。虽然下发了《乐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补助经费管理暂行办法》,但无法激励更多的人专业从事乐亭大鼓的演艺工作。现阶段的大鼓演艺人员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在传承人结构上出现了青黄不接、后继乏力的窘境。
三、“乐亭大鼓”保护与发展建议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让人们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乐亭大鼓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亟须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政府为主导的富效性和针对性、社会参与的自觉性与专业性、资金安排的规范性与合理性是决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的层次与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为此,本章针对乐亭大鼓的保护与发展提出相应措施,具体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论述:
(一)政府层面。加强乐亭大鼓作为乐亭县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强化部门协作,整合文化资源,合力推进乐亭县文化产业发展。第一,政府要积极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文化艺术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长期扶持发展的环境。增加专项财政资金的投入,保障从业人员的生活。政府相关部门如文新局、文联等派遣专人整理、收录乐亭大鼓的相关书(曲)目,建立健全乐亭大鼓演艺人员、弦师、理论研究者们的档案管理。创建机构,吸纳人才,组织乐亭大鼓从艺人员和爱好者们接受系统的学习,为乐亭大鼓可持续发展培养后继人才。第二,政府需要制定有关乐亭大鼓等民间艺术保护发展的政策法规。政策和法律为乐亭大鼓等非遗文化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作为乐亭大鼓保护工作的直接责任主体,县政府应该在上级政府的领导下,在各项法律规范的指导下,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乐亭大鼓专业性发展的法律体系和具体制度政策,并且要职责明确,责任清晰,将乐亭大鼓这项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纳入程序规范的法制化管理体制中来。第三,政府要发挥“牵引”作用,推动乐亭大鼓多元化发展。创新乐亭大鼓的发展理论,坚持传统性与现代性、现实性与长远性的结合与统一,并形成开放性、兼容性的理论体系。政府要利用好唐山丰富的旅游资源,将文化与旅游经济完美融合,如在有“中国小马尔代夫”之称的菩提岛、月坨岛,滦州古城等,搭建乐亭大鼓的演出点,扩大乐亭大鼓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也带动经济的发展。加强对外交流,政府要多组织开展高层次的文化展演活动和域外交流演出活动。
(二)社会层面。保护乐亭大鼓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需要社会各界积极配合,共同营造保护乐亭大鼓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第一,虽然每年政府会有专项资金用于乐亭大鼓保护工作的开展,但仍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乐亭大鼓爱好者、文艺事业支持者、企业家等可以为乐亭大鼓的发展捐助财款。第二,社会各界需要配合政府工作人员完成乐亭大鼓演艺人员建立档案的工作,积极向工作人员推荐大鼓的相关书(曲)目、爱好者和从事者。第三,普通民众可以多向身边人宣传介绍乐亭大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遺产项目,提高身边人对于乐亭大鼓的热情。
(三)学校层面。乐亭大鼓的传承主要依赖于传承人的口传心授,是活态传承的典型代表之一。作为口传心教的主要场所,学校应当担负起重要的责任。第一,乐亭大鼓进课堂,推进传承人建设。教育部门力争在有条件的县中小学开设乐亭大鼓艺术课,增加学生对于乐亭大鼓基础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乐亭大鼓的喜爱,使得这些学生们真正成为乐亭大鼓活化的载体。第二,将乐亭大鼓引入专业艺术院校,进行专业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在高校的艺术院系开设乐亭大鼓专业,从更加专业性、学术性的角度对乐亭大鼓进行保护、挖掘和传承。同时,高校的乐亭大鼓专业教育和演出,让更多大学生零距离参与和感受乐亭大鼓艺术,提升他们对于乐亭大鼓的兴趣,培养高素质的从艺人员和增加高素质的受众群体。
四、小结
乐亭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作中,创造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乐亭大鼓。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化相融合,不断丰富着乐亭大鼓的形式和内容。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宣传影响力不高、传承人面临断档等问题,都为乐亭大鼓的保护工作增加了难度。县委县政府攻坚克难,在乐亭大鼓保护工作中做了很多努力,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保护基地的发展越来越完善,乐亭大鼓义演进村的活动受到群众们的喜欢,中小学乐亭大鼓艺术课顺利开展,乐亭大鼓的传承人培育也更加专业化。为了乐亭大鼓的可持续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统筹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力量,加大乐亭大鼓的传承和保护力度,不断推动乐亭大鼓繁荣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蒋继华.以文艺精品提升文化自信[J].文化纵横,2020(Z2).
[2]方欣.乐亭大鼓发展及传承保护工作的田野调查[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7.14(01).
[3]刘悦寒.乐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及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4]崔琳,孙烁,丛玉婷.乐亭大鼓的传承与保护[J].大舞台,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