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新时期,面对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经济发展不充分严重阻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加快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指出要通过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促进城乡资源合理配置、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式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成为新时期推进农业农村建设、实现全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城乡融合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相比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要求尚有差距。城乡二元体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约束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劳动力流失严重等问题依然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土质下降,残留的化肥和农药不仅会带来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会造成水质污染。虽然近年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已经开始下降,但中国的化肥、农药使用量依然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农村垃圾回收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活垃圾无法得到及时处理,加大了环境治理难度。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部分城市产业向农村转移,农村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极力引进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农村在发展自身产业的同时,也造成了空气和水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加剧了农村生态危机。
——城乡资源配置不合理。在旧有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下,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都是由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城乡差距逐渐扩大,改革开放以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善,但城市的虹吸效应依然导致农村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城市流动,而城市先进的生产技术、雄厚的资金、健全的教育医疗等却无法将农村覆盖。在劳动力方面,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而农村却无法吸引城市的优质劳动力,这使得农村发展后继无人;在土地方面,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农村土地被并入城市,农村土地使用面积不断减少,压缩了农村的发展空间;资本方面,农村在生产技术、配套基础设施、营商氛围等方面都远不如城市,很难吸引到足够的资金支撑自身发展。近年来,在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由城市向农村的技术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转移在逐渐增加,但由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并未完全消除,生产要素在城市和农村间无法自由流动,从总体上看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
——城乡产业融合程度较低。我国农村产业发展水平有限,以粗放的经营方式为主,生态农业、集约型农业发展水平有限。城乡在产业分布上不均衡,农村以第一产业为主,城市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大部分农村地区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农业生产附加值较低,农产品的加工与深加工等高附加值的产业主要集中于城市,不仅增加了成本,也不利于产销结合,导致农产品烂在地里的情况在农村地区屡见不鲜。 近年来,我国不少农村地区也开办了自己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吸引外来企业在当地办厂,部分地区注重旅游资源的开发,把农业生产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建立生态旅游园,这些举措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与城市相比,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依然偏低,部分农村地区的生产加工厂生产设备陈旧、生产技术落后,只能进行粗加工,在产业价值链中依旧处于底部。
——城乡公共设施和服务供给不均衡。从基础设施建设上看,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道路硬化、电网改造、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要远落后于城市地区,部分偏远农村仍未通水泥路;从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提供上看,城市在教育经费、医疗经费投入、教育及医疗人才储备上都远优于农村地区,部分偏远农村地区教育医疗条件落后,上学、看病都要到几十里外的镇上,而优质医疗人员和教育人员在城乡间的分配则更为不均衡,大部分高学历的教育工作者和医疗工作者都集中于城市;在居民保障方面城乡亦存在差异,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较农村居民更为完善。城乡公共设施和服务供给的不均衡,势必会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推进。
对策建议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对已经存在的问题,要加快处理进度,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当地政府要不定期对农村环境状况进行检测,对破坏生态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对污染频发的地区进行重点监控,实行责任到人制,明晰权责范围,做到对环境污染零容忍。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让当地村民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保护意识,号召村民积极参与生态环保建设,引导村民养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习惯,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
——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实行城乡人口双向自由流动机制,在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同时,通过财政扶持、政策引导等方式,鼓励城市优质劳动力走进农村、服务农村、建设农村,改善农村生活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优质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小家小户的生产方式已经逐渐不再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鼓励企业或个人承包土地进行农业集约化生产,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优化农村营商环境,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补贴等手段,吸引一批拥有先进生产技术的企业落户农村,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加大对农村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除财政拨款外,鼓励企业、私人等社会资本对农村产业项目建设进行投资。
——促进城乡产业融合。推动产业结构在城乡间合理布局,中心城市以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制造业为主,引导一些劳动密集型或涉及农业的优质企业向城乡边际区域迁移,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劳动力,既节约了企业成本,也提高了农民收入。依托优质企业,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特色小镇建设,不仅可以解决劳动力流失的问题,也可以充分利用城市技术、资金优势,通过技术支持、企业进驻等方式,把特色小鎮建设成城乡产业融合的结合部,让特色小镇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和明信片。做大做强乡镇企业,延伸农村产业价值链,不再局限于产品初加工,向深加工、精细加工迈进,打造知名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利用当地农业资源、文化优势,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红色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服务供给一体化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要优先发展农村,加大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资力度,加强农村道路交通、水利、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尽快补齐短板,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现实基础。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过程中,要明确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责任分工及归属,做到权责明晰。在城乡社会服务供给一体化建设中,应加大农村社会保障投入力度,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体制一体化。政府财政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在教育、医疗方面的投入,着力解决部分农村地区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优质教育、医疗人才扎根农村,推动乡镇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