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探究

2020-12-21 03:23刘丽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政治认同思想政治疫情

刘丽

【摘 要】本文分析培养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以及疫情大环境对学生政治意识的影响,提出教师要做一个客观、睿智的引导者,整合素材并联结课本知识,打造多元化的开放课堂,在实践与体验中升华政治认同,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疫情 思想政治 政治认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6-0079-02

2020 年的新冠肺炎的蔓延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也给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此紧张局势之下,国内外的各大新闻媒体和各种自媒体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发出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在疫情之下,思政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各种思想冲击,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继而落实为学生的政治行为呢?这是一个比较重大的问题,如果没有处理好,那么势必会影响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看法,形成不良的意识。因此,学校老师要担当重任,站在政治高度看待和引导学生,使之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此,笔者就政治认同这个学科核心素养阐述自己的看法。

一、政治认同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来教育行业中探讨的热词。2014 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更是课堂教学的指向标。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要素,其中,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根本,处于核心位置。

政治认同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的一种导向性教育,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上,培养学生对国家、政党、体制、制度、政策和思想意识形态等形成的真挚情感和理性认同,是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继而升华为自己今后自觉主动的政治选择和政治参与行为。可以这么说,政治认同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与魂。

二、疫情大环境对学生政治意识的影响

2020 年 1 月开始,新冠肺炎病毒在我国肆虐蔓延,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国上下打了一场疫情防控战。然而,在国家面临困难和危机之时,在人民群众面临生命攸关之时,国内外的一些新闻媒体和自媒体人,或受利益所使,或因思想极端偏激,或居心叵测,发出一些片面的、失实的,甚至刻意蛊惑人心的报道和文章。这些不当的言论,有的落井下石、煽风点火、制造恐慌;有的刻意夸大政府工作的失误,丑化和恶魔化政府部门,故意挑起事端和制造矛盾;有的甚至趁机大肆鼓吹西方制度,贬低我国的体制和制度。这些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形成期、思维能力尚欠缺全面、客观、理性的中学生来说,无疑像是一颗烟幕弹,让他们看不清真相、找不着方向,容易对我们的国家体制、制度和政策等产生怀疑和不确定。这种怀疑和不确定会弱化中学生的爱国情感,弱化他们对党和国家的信心,弱化他们对各种政治行为的积极性、主动性,势必会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不利于国家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新冠肺炎肆虐的特殊时期,思想政治课更加需要充分发挥它“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作用,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打造创新、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让思想政治课第一时间服务于国家疫情防控大局。

三、疫情下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教学策略

(一)做一个客观、睿智的引导者

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帮助学生成长,这种成长包括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情感道德观念的提升、行为的自觉内化。为了达到帮助学生成长这一目的,教师应该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客观、睿智的引导者。尤其处于疫情的特殊时期,面对各种各样的舆论与观点,学生的思想观念难免会受到冲击和影响,因此要帮助学生“拨开乌云见太阳”,形成正确、客观的基本立场和政治信念。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首先,教师应该做好对学生的预设。要从高中学生自主意识较强但思维判断能力尚未成熟的心理特点出发,以同理心去理解和包容他们容易被煽动迷惑、容易情绪激动、思想观念会出现偏颇的现象,以开放的心态去悦纳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真实情况,不要以单一的评判标准对他们进行随意的道德定论,做一个客观的引导者。其次,教师应该做好自我预设。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最终内化为学生的真情实感,继而升华为他们在今后社会生活中的自觉行动。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只是一味地高喊各种口号,那么你在学生眼里只是一个生硬灌输的“宣传分子”而已,因此我们要做的是一个睿智的引导者。这就需要教师在储备了相当的时政新闻素材和舆论素材的前提下,精心筛选这些教学素材,并做理性分析,做好充分准备,以疏为导,给学生充分的话语权、表达权,敢于与学生一起分享课堂。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思想碰撞的平台,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碰撞出认识的火花、情感体验的火花,帮助他们解除心中之惑,帮助他们找回方向,从而引导学生提升他们辩证思考的能力,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整合素材并联结课本知识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涌现的新闻和舆论素材非常多。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地达成政治认同培养的目标,教师在课前应做足前期准备工作,细心、精心地筛选素材,并将素材与课本知识点有机联结起来。例如,可以用下表的方式对素材资源进行整合和归类。

在进行整合、归类的时候,还可以按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进行,以确保充足的素材资源。这样既能保证素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又能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

(三)打造多元化的开放课堂

政治认同的培养,應该是有温度的、自然而然的,绝不能是教师强硬、冰冷地灌输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多元化、多角度地设计教学方案,创新教学策略,打造一个开放的课堂平台供学生获取情感体验。

1.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教师只有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有趣,才能让学生乐学好学。因此教师的教学形式应该不拘一格,利用各种丰富有趣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政治认同这个核心素养。例如,我们组里的一位老师,针对中学生爱看直播的特点,开了“跟着陈 Sir 评时政”的直播节目,吸引了许多学生进直播间观看,并跟着一起点评时政。陈老师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创新教学形式,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点评时政新闻,解读国家大政方针、分析国内外形势等,对学生进行政治认同培养。直播的方式在疫情期间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此外,在平时,班级辩论赛、课前时政演讲、政治小论文、模拟法庭、问卷调查等,都是进行政治认同培养的很好的教学形式。

2.巧设情境,搭建体验框架

有效的课堂离不开有效的情境,情境创设是有效性课堂关键的第一步。情境创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教学能否顺利开展,教学目标能否达成。在政治认同的教学培养中,教师可以借助“情境创设—探究(个人自主学习探究、合作探究)—情感升华”的思路,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发掘已知—构建新知—获取感受—学以致用”。在疫情期间,可用的素材资源非常多,不乏正面的和反面的素材典例。但是教學情境设计必须牢牢紧扣“精”“准”二字。一是切忌过多的情境堆砌,有一到两个典型的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即可;二是切忌使用对于学生来说过于“高”“空”“泛”的情境,要根据素材创设贴近学生实际、能触发学生真情实感的教学情境。这才能自然而然地实现思想交流,促发情感体验。因此,如前面所述,教师在课前进行素材资源的筛选整合,并将之与知识点进行联结这一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这能较大地提高情境使用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3.以学生为本,打造平等对话的平台

“强扭的瓜不甜”,“认同”本就是人的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政治认同的培养应该是一场情感与情感、思想与思想的对话。因此要让学生形成“认同”,只能循循善诱,而不可能强硬灌输。“课堂的生命力”在于学生的投入和参与 ,面对中学生主观意识较强,有一定的明辨是非能力但是又不够成熟容易被“带节奏”的心理特点,思政课必须向学生开放课堂,以学生为本,创设平等对话的平台,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交流彼此思想观点、表达疑惑的机会。通过对话疏导思想上的困惑,通过思辨、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辨析能力,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我们的制度、政策等,从而形成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提升政治素养。

(四)在实践与体验中升华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的培养不应仅仅停留在思想情感和观念立场上,而要最终在现实生活中成为学生具体的政治选择和政治行动。因此,政治认同的培养不应局限在课堂之内,还要走到课堂之外,在具体实践中去内化、升华,通过切实的参与提升学生的素养。例如,在教学《民主管理:共创幸福家园》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将疫情期间看到的本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为防控疫情所做的各项工作记录下来,并在课堂上分享,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基层民主制度的优越性,继而从内心认可这一制度。在教学《永恒的民族精神》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搜集疫情期间体现民族精神的事例,并在课堂上分享,让班级的班干在课后将这些事例进行筛选,挑选典型事例汇编成册《让我们记住这一刻:疫情中的中华民族》,作为班级读物保存。

总而言之,在疫情下的思想政治课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使学生永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保持高度的政治觉悟,坚定信念,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常轶军.政治认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与魂[N].光明日报,2018-2-8.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政治认同思想政治疫情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