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彩琰
摘 要:本文阐述了轮状病毒病、鸭病毒性肝炎、真菌性疾病、丹毒等疾病的感染特征和病理变化,并给出了简要防控、治疗方案。
关键词:家禽;轮状病毒病;鸭病毒性Ⅰ型肝炎;真菌性疾病;丹毒
1 轮状病毒病
家禽轮状病毒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病毒,1977年首次报道,由其引发的轮状病毒病通常会引起腹泻。该病毒不会在种间传播,因此来自家禽的轮状病毒对人类健康没有影响。
1.1 病毒
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只感染脊椎动物,经粪-口途径传播。轮状病毒为双链RNA病毒。电子显微镜下,它们的外观类似于一个轮毂较宽、辐条较短的车轮。轮状病毒分为典型病毒和非典型病毒。在抗原性上,通常用字母对它们加以区分,目前在家禽上发现了轮状病毒的A群、D群、F群和G群。 A群轮状病毒感染哺乳动物和家禽,而 D群、F群和G群轮状病毒只感染家禽。
1.2 轮状病毒性肠炎
轮状病毒性肠炎常见于6周龄内的雏鸟,如雏鸡、雏火鸡或雉鸡、雏鹧鸪、雏鹌鹑和雏鸭等。针对腹泻雏鸟的各种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雏鸟感染了轮状病毒。受感染的家禽通过粪便排出大量病毒,这易于水平传播。有些研究表明该病毒可以垂直传播。研究证明小甲壳虫可携带轮状病毒。老龄家禽对该病毒的抵抗力较差甚至丧失抵抗力,因此老龄家禽有时会复发该病。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 d~5 d,受感染的家禽排水样粪便,肛门脏污。该病在小火鸡上严重暴发时死亡率可能只有5%,但发病率非常高。
1.3 剖检结果
剖检时通常可见小肠和盲肠内有水样内容物,其中可能含有大量气泡。其次可见病鸡脱水、生长缓慢、肛门脏污、啄肛、脚趾或脚上粘有垫料硬壳。轮状病毒病类似于肠道球虫病,不同毒株在小肠的不同部位定植。诊断时需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肠道内容物或粪便中是否存在轮状病毒确诊。
1.4 治疗
轮状病毒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也无商品疫苗可用。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加强环境、垫料和采食等方面的管理,对症治疗。
2 鸭病毒性Ⅰ型肝炎
鸭病毒性Ⅰ型肝炎是一种在雏鸭中快速传播的致命性疾病。该病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主要特征是肝炎。该病最早发现于1945年,但直到美国纽约长岛暴发一次疫情后,其病原体才被确定为鸭病毒性Ⅰ型肝炎病毒。在那次疫情中,有70多家养殖场受到严重影响。2~3周龄的雏鸭易感,部分养殖场的死亡率超过95%。
2.1 病原体
鸭病毒性Ⅰ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小核糖核酸病毒。这种病毒具有很强的抵抗力,能够在环境中存活2~3个月,在粪便中存活40 d。病毒在低温下可以存活更长时间,例如,4 ℃时病毒可以存活2年或更长时间。
2.2 流行病学
鸭病毒性Ⅰ型肝炎主要发生于雏鸭,同一鸭场的成年鸭不受影响。在野外,鸭病毒性Ⅰ型肝炎可在鸭群中迅速传播,死亡率高。该病毒不会经卵传播,如果养殖场清洁卫生,由受感染种鸭所产蛋孵出的雏鸭不会感染该病。感染的雏鸭康复后会排毒数月。野生鸟类对该病的传播有一定的作用,但目前还未发現野生水禽感染该病毒的证据。
2.3 临床症状
该病发病迅速,雏鸭发病后3 d~4 d死亡。受感染雏鸭喜蹲,眼半闭,随后倒地,腿部痉挛,死时呈角弓反张状(即头向后仰)。雏鸭通常在第一次出现临床症状后1 h内死亡。幼龄雏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接近100%,1~3周龄雏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50%或更低,4~5周龄雏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非常低或不发病。
2.4 病理变化
该病的主要病变发生在肝脏,肝脏肿大伴有轻微出血,表面变色。脾脏肿大,有时可见花斑,肾脏通常肿大。
2.5 免疫力
感染鸭病毒性Ⅰ型肝炎的雏鸭康复后可产生较强的免疫力。如果种鸭感染,它们产生的免疫力可让后代获得被动免疫或母源免疫。但利用血液检测诊断该病的急性暴发用处不大,因为抗体形成需要时间,而诊断结果通常可通过其他方法获得。
3 真菌性疾病
一些真菌通过组织入侵和损伤可引起家禽发病。禽曲霉病是该类疾病的一个很好例子。雏鸡或火鸡发生曲霉菌病通常与稻壳和稻草等垫料有关。
3.1 病原学
禽曲霉病最常见的病原体是烟曲霉菌(Aspergillus fumigatus),其他曲霉菌,如黄曲霉和黑曲霉,有时也会引起动物发病。这些真菌通常生活在土壤中,温暖潮湿条件下很容易在有机物(如饲料、垫料、稻壳或稻草)中生长。在类似孵化场的环境中也会发现这些真菌,如在通风管道和受损的蛋上可分离到真菌。真菌有典型的生长周期,然后形成孢子。这两个阶段都喜欢温暖的条件,但前者更喜欢较高的湿度,而后者更喜欢稍低的温度。
3.2 流行病学
禽曲霉病通常发生在雏禽出壳后第 1周,雏禽可在孵化场感染或转移到养殖场后立即感染。当老龄母鸡和火鸡暴露在有大量曲霉菌孢子的空气中时,会发生曲霉肺炎和气囊炎。例如,如果鸡舍附近有一片玉米地,粉尘会通过联合收割机的风扇进入鸡舍。通常来说,老龄鸡对曲霉菌的抵抗力较强。在孵化场,如果曲霉菌孢子通过蛋壳裂缝或微裂纹进入种蛋的气囊,在孵化过程中会形成所谓的“真菌气囊”。在这种情况下,入孵蛋气囊中会有大量真菌生长。这些蛋如果破裂很可能成为雏禽出壳时的感染源。
3.3 发病机理
曲霉菌孢子被家禽吸入后,会停留在呼吸道和肺部的黏膜表面,发芽生长。局部组织发生反应可导致肉芽肿或结节。这种感染会通过血液扩散到更深的器官,如大脑、心囊、肾脏和骨髓等。气管下段或支气管的大量病变可引起呼吸窘迫和窒息。慢性疾病可破坏心脏功能,接着发生腹水。这种情况主要见于火鸡。
3.4 临床症状
雏鸡或老龄鸡感染禽曲霉病的一个症状是呼吸窘迫,对于雏鸡,出壳后前 3周会出现双相死亡。耐过鸡通常表现出慢性呼吸道症状,生长停滞。在雏鸡上,死亡率升高的第一阶段(孵化场感染)发生在出壳后前5 d。
4 丹毒
丹毒的发病特征是家禽突然死亡或者发生以腹泻和死亡为特征的短时间病。该病在火鸡上很常见,也见于一些地区的放养鸡。患病火鸡的头部发绀(紫色),皮瘤肿胀。患病鸭蹼充血。死亡率达50%。
4.1 病变
除了上面提到的皮肤损伤,患病火鸡全身充血。针点出血(瘀点)见于心肌、心脏脂肪、心外膜、肠系膜、砂囊内膜、肝脏和其他内脏器官。如果有肠炎,典型表现为肠道卡他性炎症。在急性猝死病例中,鸡体可能还未出现病变。
慢性丹毒常表现为营养性心内膜病变和纤维化脓性关节炎。
4.2 诊断
根据发病禽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及致病菌红斑丹毒丝菌的分离鉴定进行诊断。病禽可能有羊或猪接触史。红斑丹毒丝菌是一种细长的革兰阳性杆菌,通过组织涂片染色可快速鉴定出该菌。培养红斑丹毒丝菌时,琼脂板应至少孵育2 d。
4.3 防控
卫生最重要,在有丹毒病史的家禽场,保持禽舍清洁卫生至关重要。此外,应做好防鼠灭鼠工作。大多数红斑丹毒丝菌菌株对青霉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敏感,用阿莫西林治疗通常有效。对于火鸡,有时需要结合长效和速效青霉素进行注射。
4.4 免疫
在再次发生感染的养殖场,通常给火鸡和散养鸡接种细菌疫苗或活疫苗。对于种火鸡,在饲养中推荐每月接种,每次2头份(或更多)。应该注意的是,细菌疫苗会使支原体凝集试验呈假阳性,因此接种后3~4周内避免进行鸡支原体或火鸡支原体的血液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