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翠红,冒海敏,王海燕,魏 燕,张锦荣,姜相君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江苏 南通 226001)
人们的脊柱发生损伤通常是高风险致残性疾病,因为脊柱的功能不仅用于支撑人体躯干,而且牵连的神经较多,若治疗不善或治疗不及时则会增加高度行为能力限制情况的发生[1]。只有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才能达到骨折复位、融合与固定的效果,有利于帮助患者解除压迫,预防神经受损、保持脊柱稳定,在临床治疗中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在提高手术效果的同时,使患者预后得到显著改善。报告可见下方。
在本院2017.03至2017.12骨科工作中选择收诊患者共58名,均为脊柱损伤者作为对照组,在2018.01至2018.09顾客工作期间筛选脊柱损伤患者同样为85名将其命名观察组。观察组可见男病人30例,女病人28例;年龄19-74岁,平均(50.13±2.24)岁;所有脊柱损伤患者患病类型可见——胸椎损伤:颈椎损伤:腰椎损伤:合并椎体损伤例数比为14:4:18:22。对照组男32例,女26例;年龄18-76岁,平均(50.11±2.39)岁;损伤类型:腰椎伤17例、胸椎伤17例、颈椎伤4例、合并锥体损伤例数为20。组间病患的基本资料展开比较,得出差异性不明显P>0.05。
1.2.1 纳入条件 ①脊柱损伤前患者可自行处理生活状况。同时并无病理性、生理性认知障碍;②心脏,肝肾等重要靶器官并无器质性病变;③脊椎损伤后,患者有明显下肢活动性障碍;④实验患者接在本院接受治疗且经手术干预后症状平稳,可出院。
1.2.2 排除情况 ①患有基本代谢性疾病与其他合并症;②存在听力障碍,无法与医护人员及时沟通并阅读相关材料;③拒绝配合问卷调查企业。无法完成量表填写的患者。
常规式护理手段为对照组的执行办法,包括在手术之前评估患者状况、计量生命体征。围术期的全面护理方案实施为观察组执行办法,落实细节为:(1)手术前执行护理:①评估患者的病情状况。详细询问其遗传病史或临床病史,并协助其完成各项检查,及时发现围术期全身并发症、呼吸系统疾病等高危因素,从综合角度上重新评估患者症状然后制定详细护理方案。;②推行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和患者之间加强联系,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根据个人情况,开展相关性心理抚慰工作;③健康疾病知识教育:对于脊柱损伤临床表现和治疗细节,因为尽力向患者与家属详细解释,以此增加治疗配合性。同时可以利用这是普及纠正患者诸多不良生活习惯和错误认知。指导患者要如何正确排痰,以免损伤脊柱。(2)手术后执行护理:①测量并记录其生命体征。术后检测生命体征是护士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护理干预保证呼吸顺畅性,检测患者的肢体感觉、运动神经和血液循环状态是否处于正常,若检测结果不佳要及时告知医生,拿出可行性方案处理问题;②做好术后镇痛处理。术后评估患者的疼痛,使用镇痛泵帮助其缓解疼痛,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③康复训练。向家属讲述如何帮助患者做踝泵运动,在术后六至八小时便可执行,护士从旁指导。并进行腹式呼吸,有效咳嗽等,同时可根据对患者病情的判断,指导其拧毛巾,扣扣子,提高其自理能力;④防止术后并发症。这种病患所在房间的温度和湿度差,为其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直到患者做扩胸运动进行锻炼,用正确的方式排痰不良并发症生成。患者轴线为基准定时翻身,每天最佳饮水量为两千毫升左右。促进皮肤弹性,防止创泌尿系统感染;⑤知道围术期正确饮食。告知患者少吃多餐的重要性,从饮食方面控制蛋白、维生素和热量的摄入。最后遵守清淡原则饮食,减少辛辣、寒凉食物食用。保持规律的生活,保证充足睡眠。
①检测患者的常生活能力经使用FIM(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让患者自行评判,评定时间为出院时、出院三个月、出院六个月。②生活质量评定选择GQOL-74(生活质量综合评估)问卷表,在病患出院后六月开始测定。③并发症发生情况收集,侧重于尿路与肺部感染,皮肤压疮和便秘、静脉血栓。
实验中涉及项目数据统计统一借用SPSS 20.0软件进行核对,计算型相关项目数值检验使用(n/%)示例,采用x2检查,计量型项目指标利用均数差值表示即为(±s),利用t检验。得出P<0.05证明数值有差异性。
出院时对照组生活自理能力(45.71±12.36)分、观察组(45.74±12.35)分,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相近,P>0.05;出院3个月对照组生活自理能力(53.64±14.09)分、观察组(72.85±16.44)分,出院6个月对照组生活自理能力(68.03±15.91)分、观察组(80.22±17.53)分,出院后各时间段观察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心理(83.05±10.21)分、躯体(86.37±12.01)分、社会(84.36±11.02)分、 物 质 生 活( 7 6 . 9 3 ± 1 0 . 2 2 ) 分 均 高 于 对照组:心理(62.19±14.23)分、躯体(72.56±13.48)分、社会(67.09±13.51)分、物质生活(61.74±14.80)分,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尿路感染6例,便秘11例,压疮2例,血栓1例,肺部感染8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尿路感染15例,便秘22例,压疮12例,血栓9例,肺部感染1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手术适应症逐渐增加,为高龄、心肺功能不全、肥胖等患者带来了福音,但是同时,医生以及患者面临的手术风险也逐渐增加,且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有较大的可能性[2]。临床上诸多脊柱损伤病症皆很严重,导致患者行为能力受阻因此在床休养时间过长。除了接受对症治疗外,还应该在围术期给予患者针对性护理方案,对落实治疗效果意义明显[3-4]。
在围术期执行护理工作主要为针对脊柱损伤患者,在接受手术之前、手术后两阶段给予患者生理与心理上的需求满足。借此巩固临床治疗措施效果,以达到帮助患者加速病情恢复的目的[5]。本次实验结果表明,于脊柱损伤患者的围术期中融合护理干预,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的改善有积极影响,同时能防止术后并发症(感染、血栓等)出现,影响患者病情好转加速病理体征消失。
综上所述,面对脊柱损伤病患开展临床治疗工作后,可利用围术期执行针对护理手段,使护理效果作用于患者生活质量与自理能力的改善上。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生成,促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值得推广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