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嘉文 吴金怡 罗 萌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450046)
无障碍步道建设目的是为了让存在听觉障碍、视觉障碍、肢体障碍的出行者能够自如行动。从广义上来说,步道是指只可步行不能通车的小路。它即包括城市道路红线内供市民步行出行的人行道,也包括人行立体交通的部分。其中人行立体交通又可分为天桥和地下通道。
无障碍化步道设计主要是强调在交通与城市建设尺度下,关注残障人士及老龄人口出行,对步道中涵盖的盲道、缘石坡道、无障碍出入口、地下通道、低位服务系统、无障碍表示系统这五种要素[1]。希望能够基于障碍人群的需求特征,了解及优化郑州市无障碍步道内各类构成要素的建设情况,以提出无障碍步道建设的优化策略。
个体出行行为的研究是制定交通政策及出行需求管理的必经途径,是进行城市交通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基础工作。在开展设计前可通过查阅资料、现状调研,对研究对象的出行特征进行分析,明确其出行行为特征对物质环境的诉求。
通过了解发现,对于障碍人群,多需要较大的空间维度、较缓的坡道、存在较少障碍物的步道空间(见表1)。同时,障碍人群的出行范围多集中在高铁站、火车站、机场、公交站、地铁、医院、学校等公共空间,还有少数残障人士希望能够到达商场、超市、餐饮店、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城市公共空间。
1.2.1 需要落实社区级无障碍化设施建设
通过对出行目的地的调查发现,障碍人群的主要出行范围较窄,出行范围主要是以家为中心的15 min 内。伴随着目前社区生活圈的规划与设施配建,未来社区也将逐步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范围。因此,在对无障碍化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应遵循这一出行特征,落实“市区——社区——街道”的无障碍化规划设计结构。这不仅是残障人士的心理需求,也是提高城市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1.2.2 对城市无障碍化步道建设的诉求提高
伴随着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诉求不断提升。一方面,残疾人对城市建设的诉求已然提高,渴望能够参与城市生活,实现与常人无异的正常生活;另一方面,随着政治教育的深入,以及老龄化社会的体验,人们开始关注无障碍出行,赞同全域开展无障碍化设计。
表1 残障人士的环境行为特征及对物质环境的诉求
1.2.3 城市无障碍化步道设计的人性化有待加强
虽然部分城市已经开展无障碍步道建设,建设无障碍化步道城市的数量不少,但部分设施在设计上考虑不够周到,残疾人及老年人使用起来并不方便,难以真正实现无障碍通行。尤其是对乘坐轮椅的人来说,即使是有人辅助推行,也难以做到无障碍通行,独自一人更无法出行。无障碍步道设计本身也是在考验城市建设的细致程度。只有开展人性化的步道设计,才能够保障人们的出行需求[2]。
郑州市自2002年开始关注无障碍环境建设,先后召开多次以无障碍环境建设、设施建设为主题的现场会,并开展无障碍设施建设检查督导工作。2004年相关部门共同制订了《全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县(市、区)实施方案》,并在政府目标管理中引入了无障碍设施建设,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2010年,郑州市政府研究通过《郑州市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提出无障碍设施的服务人群不仅仅是残障人士,也应当将老年人、儿童等弱势群体作为服务对象。2019年6 月,郑州市再次颁布《郑州市无障碍环境市县村镇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计划到2020年实现郑州市无障碍设施覆盖到县、乡、村的目标。
总的来看,郑州市的无障碍管理制度包括设计规范与政策保障两个方面。在设计规范上,以《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为主,配合郑州市《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开展落实。在政策保障方面,多个文件均强调郑州市辖区内各县、乡、村都需要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
2.2.1 各区域无障碍步道建设发展不平衡
由于郑州市内各区划地区的经济、功能、定位的不同,无障碍设施建设数量和水平有所差异。资金投入是影响差异的主要因素,尽管郑州无障碍外部空间应该有重点和分阶段地域逐步完善,但初级阶段基本道路无障碍设施需要保证全面和均衡,这样才能与弱势群体居住和工作的分散化相适应。由于无障碍总体规划相对薄弱,出现地区建设和居住主体的需求不配套现象。
2.2.2 无障碍步道设计缺乏专项规划,存在大而全的误区
郑州城市无障碍外部空间调研中的一个突出特征是设施建设上的盲目性,追求数量和规模,忽视使用需求,而且建设时间短,未能进行深入调查和规划。另外,将无障碍作为政府形象工程的趋势造成一些地区建设上的互相攀比,在一定程度上过分突出了盲道等容易显现的无障碍设施,忽视了一些重要的配套设施的建设,造成无障碍空间的不连续和不实用。
2.2.3 无障碍步道建设不规范
从设计规范来看,无障碍步道建设本身存在盲区。对于城市主干道、次干道来说,规范要求开展无障碍步道建设,尤其是对盲道的建设,但对于支路没有做出进一步的要求,在项目审查的过程中也不再提及,这就造成了各等级道路无障碍步道建设的不平衡。越是贴近生活,与周边用地发生关联性较强的支路,越忽略无障碍步道设计,这与实际需求不符。
2.2.4 管理监督不到位
当前,无障碍设施被挤占、损坏的情况比较普遍。有的盲道被机动车、非机动车占用,有的无障碍设施被井盖、电箱等阻断,有的建筑物无障碍设施形同虚设。管理不善造成的盲道被占用甚至是被破坏,导致无障碍设施无法正常使用,需要加强对该现象的监督与管理。
郑州市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大系统,系统内各元素、子系统之间只有相互配合,有机协调才能维持城市的正常运作和发展。对于无障碍化步道设计应从规划的角度出发,基于残障人士的出行需求,形成“点、线、面”的无障碍步道系统。
宏观层面的无障碍步道设计主要侧重于不同集聚区域的战略性研究,结合步行系统规划发展目标,以城市功能区划分为基础,重点考虑地区用地布局、研究对象的出行需求特点、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交通设施配置、地形地貌等原因[3],强化无障碍化步道系统政策分区,构成全市无障碍化步道整体布局。
以ArcMap 为操作平台,借助GIS 形象直观的图形表达能力和丰富的空间分析功能,综合郑州市主城区内居住区、医院、商场、公园、公交及地铁站点等节点对研究区域进行一系列空间分析。通过使用POI 兴趣点分析,对采集到的1493 个居住区、559 个医院、568 个商场、193 个公园、3341 个公交站点及647 个地铁站点的数据点,确定以上居住区、商场、医院、公园、公交站及地铁站辐射范围内的冷热点区域,将五个缓冲区进行叠加分析后,划分出郑州市主城区内的优先发展区、平衡发展区和一般发展区(如图1 所示)。
图1 郑州市无障碍步道建设分区图
主导发展区是无障碍步道建设的重点,应在主导发展区内强化无障碍步道的系统设计,保证在该区域内满足残疾人及老年人能够独立出行需求。同时,为了更加细化地明确设计要求,结合冷热点分析,以500 m 服务范围为界,将主导发展区划分为若干居住单元、商贸单元、混合单元(如图1 所示)。强调在开展无障碍步道建设的时候,应加强主导发展区内各单元之间的联系性道路建设。
同时,要着重对居住单元内的各社区进行无障碍步道建设,确保居民从家到社区服务中心、从家到社区内各类服务设施,如商场、菜市场、社区医院、中小学等能够安全、舒适、连续、可达(如图2 所示)。
一方面,各类要素应按照《无障碍设计》规范来开展设计。另一方面,要对要素本身进行创新。如针对优化无障碍步道内的行进盲砖,提出在保留了普通盲道砖的点状和条状的凸起点的基础上,选择新型弹性橡胶材质,并借鉴了泡沫垫的卡合方式进行行进盲道砖设计(如图3 所示)。在尺寸上,控制新型弹性橡胶盲道的标准尺寸为 L∶300 mm×W∶300 mm×T∶10 mm,最薄的部分是 5 mm。这样不但满足盲道铺设的宽度不应小于300 mm 的规范要求,而且其厚度与周围步道高差小,诸如轮椅、婴儿车的轮胎也可以顺畅进入。
图2 居住单元无障碍步道系统设计图
图3 行进盲道创新设计示意图
基于对郑州市主城区范围内POI 数据分析调查研究,提出了一种以系统化建设为基础、以城市精神的人性化为核心理念,在城市中构建无障碍步行道的体系。打破了传统无障碍外部环境建设的无序状态,通过热点密度分析与GIS 技术紧密结合,使无障碍建设向科学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无障碍设计与建设应该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真正满足特殊群体实际需求,进一步把握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以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高度推动残障事业发展。同时,要健全无障碍环境建设和运行监管长效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