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海平,王洪杰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称“职教20 条”),明确指出高职院校需要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各类技能大赛免试入学政策,建立大赛奖励制度,并且要求职业院校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利用等级证书反映出个人职业活动和职业生涯的综合能力.由此可见,技能大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将成为企业用人、学校育人的新导向.
2012—2017年是我国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5年,期间笔者所在学校增设移动应用开发专业.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走向高度成熟阶段,加上5G 技术的兴起、人工智能技术逐步落地,移动互联网产业结构和企业用人标准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这就要求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建设的内涵、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革.本文通过分析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结合“职教20 条”,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脉络进行梳理,探讨在移动应用开发专业改革中应用“课岗证赛”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类院校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大多从软件技术专业改造而来,在专业建设的初期都是与软件技术专业共享师资,存在人才培养目标重合度较高等问题,落后的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新技术的快速增长.综合起来,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校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从开办之初就是建立在软件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很多课程都是以软件技术专业为蓝本进行调整或增设,面向的就业岗位是.Net、Java 语言方向的软件开发工程师岗位,早期设定的就业岗位与软件技术专业岗位重合度较大,不能够满足企业的用人标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市场对移动Apps 类软件开发类工程师需求量增大,这一现象要求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与新的就业岗位对接.
行业技术发展迅速、岗位需求变化快,课程体系及内容滞后于新技术发展,难以适应岗位要求.移动应用开发专业的就业岗位方向主要有:Android 开发工程师、前端开发工程师、IOS 开发工程师、移动服务器端开发工程师.每个方向技术更新迭代都比较快,例如前端开发工程师方向,过去要求掌握Html、CSS、JavaScript 和JQuery 等课程知识即可,现在则要求必须掌握Node.js、Webpack、Vue 等课程才能与企业岗位需求匹配.当前,IOS 开发工程师需求量也在逐步缩减,甚至有的企业已经放弃招聘IOS 技术工程师.
“职教20 条”中明确规定,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校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些职业技能证书全部来自于行业知名企业,这些企业行业代表性强、技术领先,在技术培训、行业技术规范制定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目前原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很少涉及到企业培训,培养的人才和行业技术标准相差较远,行业技术融入课程少,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没有深入接触企业项目,知识运用能力差.专业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考取传统的计算机等级证书,而这些证书考试侧重于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企业用人标准相差甚远.
职业技能大赛已经开办十余年,比赛项目也随着新专业的产生而逐步增设,大赛技能考查范围每年都在更新.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对标的赛项是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赛项.本赛项的考核要求是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风向标,该赛项的专业技能考核方案代表了行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赛项是以Android 开发技术为主体,要求学生熟练掌握Android 开发框架,能够使用行业主流的开发方法,独立创建Apps 应用程序,符合企业行业实践要求.本校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在早期阶段没有及时对接大赛要求,人才培养以软件技术专业为蓝本,未能适应行业发展.
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由行业发展、市场变化决定的,不同的使用场景使用不同的产品,不同的产品决定使用不同的技术.企业位于技术需求的一线,技术变化的敏感性强.因此,他们对人才的技能需求标准最为清楚.如果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缺少企业的参与,就会导致输出的人才与市场脱节,毕业生就业能力差,到岗后工作适应能力弱,由校园向职场转变艰难,这样的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课岗证赛”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专业课程、就业岗位、‘1+X’证书、各类大赛”这四个要素,培养过程中按照企业典型岗位工作任务要求,梳理人才需求标准,完善和改革课程,形成一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企业工程师教学团队、提高学生就业岗位适应度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解决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上述相关问题,融入“课岗证赛”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建设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就业岗位是企业人才需求的最真实、最及时的表达,它从岗位描述、专业要求等角度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进行描述.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围绕岗位需求开展,及时获取企业一线人才岗位的要求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精准化有极大的引领作用.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职教20 条”中有关“1+X”证书的集中体现.证书体系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从不同层次去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初级一般对应中职人才培养,注重基本技能培养;中级一般对应高职人才培养,注重专业技能培养;高级一般对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注重综合技能培养.这一证书体系可以从不同层次去引领人才培养目标.
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是国内等级最高的职业技能大赛,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大赛方案,可以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核.通过参加大赛,各个高职院校可以受到启发,不断探索课程改革,从课程体系、大赛选拔、成果转化等方面重新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岗位、证书、大赛的要求,推动移动应用开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1],可以从偏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逐步过渡到本专业、本岗位、本大赛需要的课程体系上来.通过分析就业岗位数据、职业等级证书考核要求、大赛规程考核范围和操作规范来重新选取课程体系,对陈旧过时的课程进行删减或弱化,将行业发展急需的新技术课程进行转化加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从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课程与企业岗位的匹配度[2].
从企业的移动Apps 开发类岗位要求来看,企业要求工作人员具备项目经验,并且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能独立解决技术问题,能够快速融入企业现有的技术框架体系[3].职业等级证书注重学生的技能考核,将大量实际工作场景纳入技术考核.其考试大纲也紧跟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学生要想通过考核就必须进行大量实训课程学习.职业院校举办的技能大赛就是为了考核学生临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岗、证、赛”大大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使学校加大实训课程的安排,使实训课内容切合实际,实训课程质量紧跟企业要求.
参加“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通过的、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并获得较好成绩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都有较好的表现,他们能够较早地找到工作,就业的企业在行业具有一定代表性,就业薪资水平较高,毕业生行业适应度好,能够较快地融入到企业岗位工作中.很多毕业生在工作3年内迅速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成为企业工程师中的主要力量.
因此,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课岗证赛”模式将在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更新课程体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基于“课岗证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就是建立符合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与行业实践前沿技术接轨,做到与市场对接[4-5],与项目对接,与用人单位对接,在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考取“1+X”证书及相关的其他证书.如Web 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程序员工程师考证,通过考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人才评价体系.最后,通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及其他相关大赛,对学生进行练兵,进一步检验技术技能和动手能力.“课岗证赛”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所示.实施“课岗证赛”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从以下7个方面着手.
图1 “课岗证赛”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调研求职类网站、企业实际岗位可以发现,与移动应用开发相关的就业岗位主要有:Android 开发工程师、前端开发工程师、Java 后端开发工程师等岗位,如表1 所示.
表1 岗位分类
结合岗位分类,梳理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国家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标准将移动应用开发专业课程划分为四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如表2 所示.
表2 专业课程体系
所谓双元制是指企业和高校共同培养专业人才.目前,本校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依托建立了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立“以本校教师为主体,以企业工程师为辅”的教学团队,将企业真实项目引进课堂,丰富课堂内容,邀请企业工程师走入校园实训课堂,指导学生实训实践环节,将企业的实际规范流程带入课堂,让学生在校阶段就能按照企业规范流程开发实训项目,缩短课堂实训与企业实际之间的差距.让学生承担企业的实际开发任务、感受实际项目的难度、体会技术与应用之间如何结合、承受企业岗位工作压力,最终让学生尽早适应岗位要求.
在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育基地时,注重企业真实项目的教学案例转化,制定转化原则:第一,选择行业通用型项目进行转化,避免选择只针对某一企业而不针对其他企业的实际项目,项目代表性要强;第二,技术覆盖面符合课程体系要求,在技术深度上不追求过深的技术功能点,所选择的项目要能够覆盖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尽可能贯穿课程开始和结束;第三,适当的项目改造,对于涉及到商业机密,或者场景适应性问题,需要按照面向课堂教学、方便开展实训课程的方向进行项目改造.
让本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接触企业实践工作岗位,参与解决一线技术问题,熟悉企业项目开发规范流程,提高高校教师实际动手能力[6],培养教师的工程师素养,这一素养包括工程师思维方式、工程化工作方法、工程化规范意识;让企业工程师参与专业教学,熟悉教学流程、内容设计、目标导向等教学组成部分,培养企业工程师的讲课能力,要求工程师不仅仅能将项目开发过程示范出来,还能够边演示边讲解,能够将所想所做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加强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相互交流,打造能说会练的工程师型教学团队.
目前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引入的“1+X”证书主要有《Web 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校本专业对标中级证书,根据中级考试大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Web 前后端数据交互、响应式开发等知识,具备动态网页设计、开发、调试、维护等能力.在专业开课的第5 学期设定考证课程,进行课证融合,在课堂上将中级考证内容进行串讲并开展实训实践练习,经过第一期的尝试已经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考证通过率和就业方面都有较好表现.
赛场是最能检验学生真实水平的地方,通过各类赛事不断磨练学生综合素质,从选手的心态、毅力、能力、思维等多个角度检验人才培养成果,通过赛项比赛内容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重构,加大利用赛项成果力度,将大赛取得的经验教训反哺到日常教学中去,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环节,真正做到“以赛促改,以赛促建”,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最终向企业岗位输出符合标准的优秀人才.
目前,我校本专业已经建立了5 级大赛制,通过大赛全方位训练学生团队、训练教师队伍、促进教学改革.第一级是以专业基础课为中心举办的校级大赛,主要是以C 语言、Java 面向对象语言为考核内容;第二级是以专业基础课为中心参加的行业协会级大赛,如“蓝桥杯”程序设计大赛、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等;第三级是以技能大赛为中心的校园选拔赛,每年在11月份举办;第四级是以技能大赛为中心的省级大赛,每年在3月份举办;第五级是以技能大赛为中心的国家级大赛,每年在5月份举办.5 级大赛制形成了很好的学习氛围,为打造技能型学习团队奠定了良好基础.
“课岗证赛”融通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驱动力,为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提供了新的途径,为毕业生更早更快适应企业岗位要求提供了多样化手段,校企合作建立的实践教育基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为校企文化传播、资源共享、人才流动提供了可能,拉近了学习场景和工作场景的距离,为培养学生工程师素养提供了保障和可能性.探索如何建立“课岗证赛”融通的长效机制将成为下一步研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