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梅,张翅鹏,刘昌利,张珍林,潘浩宇,蒋文倩,史冬防
(1.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安徽六安 237012;2.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六安 237012;3.安徽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4.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六安 230036)
茶树是一种风靡世界的神奇植物,原产地就在中国,并且是中国最早发现及利用茶树,逐渐地将其由食用、药用发展为饮用,并在5 000年的文化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茶文化。随着中国在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茶文化是中华文明鲜明的文化符号,如何向高校学生传播茶文化、引导他们主动发掘茶文化,是新形势下高校“茶文化”教学的新课题。
通识教育课程是对大学生引导和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知识具有基础性、综合性、整体性、广博性等特点,旨在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通过通识选修课来开展“茶文化”的教学,可以将茶文化全面展现给学生,积极引导大学生对茶及茶文化的兴趣爱好,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华茶文化的喜爱与传播,真正做到弘扬中华茶文化。
陶行知先生提出建议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1],学校在“茶文化”通识选修课上尝试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为主体的形式作为教学的核心,成为“教”与“学”的基础,使教、学、做相互渗透,增强“茶文化”教学的直观性。实践表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是办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茶文化”课程的必然,也是其形成特色的关键。
在教学中,将“茶文化”的学习内容细分为众多知识点和技能点,并进行归纳、分类,划分为茶文化、茶鉴赏、茶技能、茶创新4个不同的教学模块,如在“茶文化”的教学模块中将其细分为茶树的起源与原产地、饮茶的起源与演变、世界茶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世界茶文化的发展形成简史、世界茶文化发展趋势等5个知识点。每个模块把知识和实践进行整合,以茶文化为主体,茶艺实训、茶礼学习等为辅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体系,使“教、学、做”一体化,把所讲授的茶文化理论知识与茶艺、茶礼等相结合,由浅入深地展现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文人品格,让学生现学现用,促使其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学习目标性更加明确。教师教授的知识要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引导学生将茶文化融入生活,在生活中逐渐体会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美感,最终实现茶文化与生活融合度的提高,促进茶文化的传播与素质教育的升级。在新的教学体系中增加了茶礼的学习,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课件信息及切身教导向学生展示规范的问好礼、鞠躬礼、伸掌礼、叩指礼、奉茶礼、寓意礼及其他礼节。例如,伸掌礼的表示意思及规范动作会被详细讲解与示范,伸掌礼常用在主人向客人敬奉各种物品时,表达了“请”“谢谢”的意思,当主人和客人相对而坐时,均可伸出右手掌对答示意,若两人并列而坐,右侧伸出右手掌,左侧伸出左手掌相互示意。行伸掌礼时,四指自然并拢,拇指内收于掌心,不可紧贴于掌心,与掌心之间留有适当的空处,虎口微微分开,手掌略微凹向内侧,手腕含蓄用力,整体呈现出一种放松自然的状态。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在指导下独立完成鞠躬礼、伸掌礼、叩指礼等基本礼节。
在六大类茶的分类和品鉴相关模块的教学中,将多媒体教学和实物教学相结合,适当增加表演茶艺的教学,在课件中放入足够的图片和视频,介绍六大类茶的区别和不同的冲泡方法,并带来部分代表性茶类和茶具向学生示范玻璃杯泡法、盖碗泡法、紫砂壶泡法3种实用性冲泡方法及“三龙护鼎”“凤凰三点头”和“定点高冲”等一些茶艺手法,在教授过程中,详细演示最常用的玻璃杯泡法,从布具、翻杯、取茶赏茶,到温杯洁具、投茶、润茶,再到二次高冲、奉茶、收具,展示出玻璃杯泡法的全部步骤,尤其在二次高冲中用手提水壶并有节奏地高冲低斟反复3次,向学生突出展示名为“凤凰三点头”的优美的茶艺手法,“凤凰三点头”所展示的动作像是一只向嘉宾们再三点头致意的凤凰,有着向来宾三鞠躬以示欢迎的寓意,既是一种独特的茶艺手法,也是茶礼中的寓意礼,是茶道中一个重要的技能点。采用角色转换这种方式,通过设定主题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结合学习过的茶礼,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茶艺手法和冲泡方法,高度体会庄晚芳先生提出的“廉、美、和、敬”的茶道精神,实现一体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2-4]。
第二课堂的建设分为茶艺社团和茶文化创新大赛两类。第一,在平时的课程中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热爱、学习茶文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校园内组建茶文化社团,倡导学生在大学生活中自行精研茶艺,以茶文化为核心内容组织开办一系列校园活动及比赛,达到既能锻炼社团成员能力,又能带动周围学生参与此类活动学习茶文化知识的目标,以推动茶文化的传播和校园茶文化的盛行。第二,引导学生在比赛前夕踊跃组队,积极报名参加茶文化创新大赛,在比赛中达到对平时所学知识的锻炼应用,做到以赛促学,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他们深入了解茶文化,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展示不同种类茶叶的色、香、味、形,做到茶美、器美、水美、意境美、形态美、动作美,让学生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洗礼,实现与其他热爱茶文化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比赛期间,学校会提供所需要的场地和茶具,并有专门的教师对茶艺、礼仪、表演等进行专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竞赛能力。
在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建立一种全新的综合考核机制及考核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考核,改变传统模式中只有期末理论考试或者课程论文写作的考核方式,将只注重分数的传统模式改变为学生的期末总成绩由理论考试、课堂出勤、实践表现及课堂设计4个部分的成绩共同构成[5]。理论考试以考查茶文化基础知识为主,出题更加灵活,题型主要为选择题和判断题,占期末总成绩的30%。课堂考勤更加严格,在每学期开课的首节课即强调课堂出勤的重要性及其占期末总成绩的30%,打消学生懒惰的念头,在每节课不定时进行点名,学期缺课3次及以上者总成绩视为0分。实践表现根据学生在平时课堂体验式学习中所呈现的效果进行加分。课堂设计内容灵活多变,占期末总成绩40%,可从茶艺文案写作、茶席设计、课程论文写作、茶艺视频拍摄和课件制作汇报中任选其一作为课堂设计作业,在课下以组为单位收集整理资料,完成课堂设计作业,并在最后一堂课上选取组员进行5 min的汇报展示,课堂设计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扩大知识面及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6]。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缺陷相当明显,往往形成一种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这种局面容易消磨学生的主动性,而学生作为认知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成为被压抑的一方,总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将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削弱到了极低的层次,使学生难以融入课堂教学中[7]。显而易见,这样的课堂是枯燥无味的,也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符合。“茶文化”教学应当是生动而有趣的,它不仅包括理论知识讲解,还有更多的“做”的内容,一体化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担负起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担,让学生结合学习到的茶文化知识,通过践行在“做”中规范自己的行为,理解为什么向奉茶者行叩指礼,向不同的奉茶者行不同的叩指礼,斟茶量代表的美好寓意等,体会平和有礼的茶道精神,并将其践行于生活中。
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实时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实物训练,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在讲解理论知识之后通过实践体验使记忆更加深刻,在实践体验的同时把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做到知行合一。例如,在介绍六大类茶时,通过实践,让学生理解为什么用不同方法控制水温冲泡不同的茶类,采用玻璃杯泡法冲泡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碧螺春等绿茶,并用水温85℃左右的水注水高冲,这样不仅能使茶叶在透明的杯中回旋,滋味更好,还不会使茶叶因沸水过烫而变黄变老,失去茶叶的香气,而在对凤凰单枞、东方美人、大红袍、铁观音等乌龙茶进行冲泡时,最好使用沸水,因为只有在高温条件下,乌龙茶才能挥发出其所蕴含的某些特殊的芳香物质,所以适用95℃左右的水温及紫砂壶泡法去冲泡,紫砂壶则具有散热慢的特性,能较好地保持茶水的温度,保证乌龙茶出汤后茶水的滋味,最后让学生品尝不同水温泡出的不同茶类的茶,体验不同的滋味。而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不知道为什么水温不同会导致茶水的滋味不同,难以掌握及理解这些知识。
传统教学模式的考核机制较为单一,以理论考试或是编写课程论文为主,对学生的培养而言,期末理论考试及编写论文显得更加单一死板,导致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期末考核抱有侥幸心理的情况,大部分学生对于这种考核机制已逐渐感到厌烦,这会影响他们对“茶文化”课程的学习程度和喜爱程度,而且对茶文化的学习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仅仅凭理论考试和论文难以评判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相对而言,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综合的考核机制,平时的课堂考勤可以检查出平时课程学生的出勤率,对他们的学习态度进行考核;期末理论考试可以考核学生对于“茶文化”理论知识的掌握,灵活出题更能一改传统的死板题型,激起学生对“茶文化”考试的兴趣,唤醒课堂上学习的内容,使考试不再流于形式;课堂设计则注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茶艺文案写作、茶席设计、课程论文写作、茶艺视频拍摄和课件制作汇报等的创新创作,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学以致用,并可以通过不同的作品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最后以所有学生的打分为成绩,更加民主和公平公正。
中华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拥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在本质上依然是饮茶文化,是茶在品饮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凝结体[8]。“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是目前高校“茶文化”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学校将茶文化理论知识、实践应用等教学内容一体化,形成了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茶文化”特色课程,能有效促进学生对饮茶文化的了解,进一步促使校园茶文化的形成及其广泛传播,强化了大学生的高素质教育,进一步完善了“茶文化”课程的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