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宸宇
(吉林省肿瘤医院,吉林 长春 130012)
顽固性呃逆,还被称为膈肌痉挛。常见于癌症患者放化疗后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为患者持续呃逆时间高于24小时,持续发出呃呃之声,夜间病情严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常规治疗收效甚微,基本为器质性病变。由此可见,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方能缓解患者的痛苦。经过多年临床研究选用中医针刺疗法治疗顽固性呃逆效果显著,本文选择50例病患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针刺疗法诊疗效果。现将报告汇报如下: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顽固性呃逆患者,将其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5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观察组,一组为治疗组,每组患者均为25例。观察组患者男15例,女10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25岁,平均年龄46岁,对其运用常规疗法;治疗组患者男16例,女9例,最大年龄77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年龄45岁,对其运用针刺疗法。两组病患基本资料没有明显差异,可以对比研究,(P>0.05)。此次研究已经告知患者,并经过患者同意,取得院方支持。
常规疗法,指的是患者一旦顽固性呃逆发作,则指导其先深深吸气后屏住呼吸,再吐气的方法,屏气的时候应深深用力,呼气时应缓慢,这是深呼吸法。或者使用压迫颈动脉窦法,对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按摩。除此以外,还会给患者肌松药—盐酸乙呱立松片,每日两次,每次50毫克。
针刺疗法,首先将患者体质进行划分,一种为寒邪动膈型,一种为胃火上逆型。胃火上逆型,则选择内关、三阴交、足三里、膻中、中脘这几个穴位为主要针刺穴位。对于寒邪动膈型的患者,则选择膈俞、关元、胃俞这三个穴位为主要针刺穴位,首先让患者以仰卧位躺在床上,然后使用常规针刺疗法进行诊治。胃火上逆型,则选择内关、三阴交、足三里、膻中、中脘这几个穴位为主要针刺穴位。首先,让患者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之上,然后采用提插泻针刺疗法,对内关、三阴交、足三里这三个穴位进行强刺激,病患感觉到酸、涨、麻,当患者感受到气后,需要将针留置在穴位上20分钟,当留针10分钟的时候,需要左右捻针一次。选择130毫米的针,以15度角度倾斜向上刺入中脘穴,透刺到膻中穴,得气之后捻转行针。而对于寒邪动膈的患者,则使用补平泻针法,针刺关元穴与膈腧穴的时候,可提前温针治疗。对于反复发作、效果不佳的重症患者,则可以使用毫针以15度角刺入攒竹穴,给予强烈刺激后,得气之后,对患者行雀啄灸。每天行针两次,每次治疗时间为1小时到3小时之间,5天为一疗程,一疗程后效果不佳者,可休息2日后,再行针,改为每日3次。
2.2.1 分析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以有效率为准。
2.2.2 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从社会关系、心理状态、身体状况、自理能力四方面入手进行评分,共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治疗效果越佳。
治疗效果主要分为三个等级, 分别为无效、好转、痊愈。痊愈指的是顽固性呃逆病症完全消失,不再复发。好转则是呃逆症状有效缓解,其他病症明显改善。无效指的是病症没有得到任何缓解。有效率则是痊愈和好转的总和。
本研究选取SPSS20.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计量资料分别用t与±s表示,计数资料分别用卡方与%来表示。当P<0.05的时候代表此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得出治疗组的有效率高达97%,观察组的有效率仅为76%。从此可以看出针刺疗法明显优于常规疗法。
通过分析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观察组的患者得分为78分,治疗组患者得分为96分,治疗组明显优于观察组。
呃逆俗称“打呃”,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也是癌症患者放化疗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病情恢复。尤其是顽固性呃逆患者,不仅要忍受身体上的病痛,生活质量也因此大幅下降。呃逆从现代医学角度包括由胃癌,胃神经官能症,肝硬化晚期、胃扩张、脑血管病、尿毒症、胃食管术后引起的膈肌痉挛以及音纯性膈肌痉挛等。治疗该病需要注意滋补脏腑阴阳,更需要紊乱气机的调理,以便于患者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针刺疗法能够疏通经络气血,使经脉 “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功能加强,进而实现通调腑气,和胃降逆。
从发生机制来讲,是肋间肌与膈肌不自主同步的强烈收缩,由于膈神经以及迷走神经受某化学因素或者是物理因素刺激所造成的,由躯体传出神经纤维以及内脏传入神经纤维在中枢经过时多个突触连接形成了反射弧,其反射弧形成与脑神经的作用有关,包括传入神经、呃逆中枢和传出神经。Bailey在1943年提出了呃逆反射这一概念,即由迷走神经、膈神经以及交感神经传入,再由肋间外肌及、迷走神经以及膈神经加上前斜角肌的运动神经元传出,其中神经反射中枢处在一个复杂的网络中,包括呼吸中枢、膈神经核、丘脑下部以及延髓网状结构。还有的研究则认为呃逆发生与控制咽喉的开关失效有关,其中控制咽喉的开关包括吸气复合结构以及声门关闭复合结构,其中吸气复合结构是通过收缩完成的,是由前锯肌、胸锁乳突肌、外部肋间肌、膈肌共同作用的;而声门关闭复合结构是由声带的会厌部、上食管括约肌以及舌骨肌和咽的上括约肌共同作用完成。若是控制咽喉开关失效,会引起痉挛性呼吸阻塞,这时便产生了呃逆。轻则会偶尔发生一次后自行消失,或者经过简单干预后就会停止,严重的话则会引起患者的失眠、精神萎靡、无力,进而导致患者体质下降,还可能加重原发病,引起呼吸功能衰竭。
经过多年临床研究,发现针刺疗法对于治疗顽固性呃逆效果显著。针刺疗法涵盖了电针、毫针、温针、指针等多种针。采用针刺治疗具有副作用小,效果显著的特点。针刺选取的穴位,不仅有局部穴位,还有远端穴位,两者加以结合,能够达到和气血、通经络、平阴阳的效果,促使呃逆症状好转。现代医学证明,针对天突、内关、足三里等穴位,能够兴奋延髓呼吸中枢,通过抑止呃逆反射来缓解膈肌痉挛。天突为阴维脉与任脉交会穴,能够调气降逆,利咽化痰;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下合穴,属于土经土穴,太冲属于足厥阴肝经原穴,二穴相配,能够疏肝和胃,降逆止呃。针刺足三里穴位,可降低胃肠蠕动的波幅,使得节律逐渐恢复正常,通过针刺多种穴位,能够调理脾胃,降逆止呃。
在此次实验中,选取针刺疗法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分析治疗结果,发现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观察组,生活质量也明显较高。由此可见,针刺疗法治疗顽固性呃逆,效果显著。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不论采用哪种治疗方法来对症治疗,都应对呃逆病症产生的原发病因加以了解,从根源上寻找解决办法,并兼顾原发病对患者身体造成的损伤,制定可行性治疗方案。务必一人一方,切不可千篇一律。当针刺疗法收效甚微的时候,医生才考虑结合西医治疗,将中西医治疗优势结合起来,减轻患者痛苦。在治疗过程中,还应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正面积极疏导,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有效治疗病症。
总而言之,针刺疗法相比常规疗法,在治疗顽固性呃逆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缓解病情,推广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