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河勇
(浙江省义乌市后宅街道下金村,浙江 义乌 322008)
喀尼阿兰蜂,也有译作“卡尼鄂拉蜂”的,20 世纪70 年代引进我国,原产奥地利;喀尔巴阡蜂,又译作“卡尔巴阡蜂”,原产罗马尼亚,体型较小,20 世纪70 年代引进我国。以上2 种西蜂,与意蜂相比较:群势较小,分蜂性较强,比意蜂暴躁,产育率和产浆能力均低于意蜂。但也有超越意蜂的明显优势,即善于采集零星杂花蜜源,产蜜量极高,越冬成功率较高,是理想的采蜜型蜂种。工蜂、蜂王和雄蜂体色棕黑。由于其产蜜上的优越性,因此近年来饲养的数量较多,也有的和黄色意蜂杂交后,产出的后代呈花色,即近半数后代是黄色的,另一半是黑棕色的,包括雄蜂和蜂王的体色。
喀蜂的体色与中蜂长得很像,只是体型比中蜂要大些。尽管如此,很多经验不足的养蜂新手以及老眼昏花的养蜂长者,还是经常被喀蜂的体色所“迷惑”,误将喀蜂当中蜂,或误养之,或误以为自己的中蜂群是中蜂之间的骚扰行盗,而不知道是被西蜂攻入,没有及时有效地做好止盗措施,造成了蜜空王失的严重后果。
有位姓楼的养殖中蜂新手来电说:在山里1 棵大树上,见到1 个很大的蜂团,收完时竟装满了整只圆木桶。无奈蜂多桶小,养不了,就只能跑几千米山路,回家取了1 只大水桶,改装后收蜂入桶,依然放在山上,以原生态形式放养在岩石下,期待到“小暑”节后,再去收割土蜂蜜。
我对他说:中蜂分蜂群和迁逃群,不可能有这么强大。就算是多群自然混合的中蜂群,也很少会有这么强大的群势。我猜测他收到的可能是西蜂群。后又听他说,工蜂个体长得很肥大,连蜂王和雄蜂都是棕黑色的。我就更加肯定他收到的是棕黑色的喀蜂群,因为喀蜂群的雄蜂是棕黑色的,而中蜂的雄蜂是纯黑色的,且中蜂个体不会长得很肥大。联想到本地有果木承包在山上,有喀蜂群养殖,可能是前些日子由于连续多天阴雨绵绵,蜂农疏于管理,而当天突然气候转为晴暖,才导致了几个蜂群自然分蜂,在空中混合成特大群后,结团于树丫上。
由于楼蜂友不会使用微信图片传输,电话也很难描述清楚。笔者建议他将收到的疑似喀蜂群,送给附近养殖意蜂的朋友饲养算了。他刚开始学养中蜂,对西蜂的生活习性一点也不了解,更缺乏饲养管理技能,肯定是养不好的。可他既不相信是喀蜂,又舍不得将蜂群送人,因为他刚开始学养中蜂,从来没见过喀蜂长啥样子。在他的想像中,西蜂就是意大利蜂,体色就应该是黄灿灿的,雄蜂和蜂王也都是黄色的,非黄色的蜜蜂,就是中蜂了。楼蜂友人很勤快,隔三差五地上山挖笋,顺便去看蜂。很快就到油菜花尾期了,他来电说,这群蜂造脾特别快,没几天就将近大半木桶了,于是他就为蜂桶及时加插了几条横梁,以防坠脾。
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来电说:油菜大流蜜已过,贮蜜消耗很快,手提蜂桶也没多重,且蜂群的群势削弱很快。我说既然造脾又很快,耗蜜量又很大,那肯定是西蜂群,而西蜂有螨害,又好发麻痹病和白垩病,若不人为治螨防病,则难以自然生存。他说确有爬蜂现象,后来虽然挂了螨扑,勉强过了一阵子,但夏季的小蜂螨,凭他怎么用粉剂治螨药和挂螨扑,都近乎徒劳。因为原生态巢脾,无法囚王断子治螨,也难以逐脾喷药,因此螨害缠绵不断,才过初夏,老蜂已死尽,而新蜂因螨害育不出,就全群覆灭了。
养殖中蜂的刘蜂友,年轻时养的都是蜜浆兼产的黄色意大利蜂。也偶尔养过几群黄黑相间的杂交意蜂,竟然也被喀蜂的“迷彩所忽悠了”。他说秋季发现中蜂群巢门前,有轻微的抱团斗杀,因老眼昏花,即断定是中蜂盗中蜂,凭老练的经验果断地将有盗蜜打斗的数个蜂群转场4 km,当时就止盗了,可几天后,去提脾查看,见近半的蜂群都有应急性改造王台,很是纳闷。后再逐脾细查,就是找不到蜂王,让其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中蜂盗中蜂,通常的结局是:被盗的蜂群贮蜜被盗空,或因挨饿而飞逃,少有蜂王是被蜇致死的。而只有西蜂盗中蜂,在强行攻入的初始阶段,尽管攻入的西蜂数量并不多,也会被蜇刺而亡。后来在留在原场址的几个蜂群中,发现也有轻微的工蜂抱团斗杀现象,再细细查看,才知非中蜂盗中蜂,而是体色与中蜂相同,但体型稍大于中蜂的喀蜂,在盗杀中蜂群。尽管他加设了单层的中蜂防逃器具,但还是有几只喀蜂躲过了中蜂的抵抗,勉强钻入中蜂巢门。因为同一群喀蜂内,也有体形瘦小的个体存在。
综上所述,新养中蜂的朋友们,平时须仔细认清喀尼阿兰蜂和喀尔巴阡蜂,以及它们和黄色意蜂杂交的后代蜂种。发现这种迁逃或分蜂群,若自己未充分掌握养殖技术时,最好送给养殖西蜂的朋友去养,不要和自己的中蜂同场养殖,以防中蜂群被盗失王。一旦到了容易发生盗蜂的夏秋季节,应及时给中蜂群加设防逃器,防止发生西蜂盗中蜂,尤其是不易觉察的喀蜂盗中蜂。而养殖喀蜂的蜂友们,也应注意喀蜂的分蜂规律,因为意蜂与喀蜂毕竟是2个种,行为特征上有差异,如分蜂和恋巢性。相对于意蜂而言,喀蜂更喜好分蜂,没有意蜂那么强大的群势,也没有意蜂那样恋巢。在生存环境不适应时,容易弃巢飞逃。既造成自己的损失,也可能会因此累及他人的中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