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龙,李志远,季红玲
(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19)
随着我国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城市下穿隧道越来越多。但在建设方面,与之配套的排水系统设计没有规范、标准、细则及其他相关要求。目前江苏省隧道排水设计主要参考现有标准,及其他省市隧道排水设计规范,如:上海市《道路隧道设计标准》DG/TJ 08—2033—2017[1],和相关项目经验。本文以江苏省某市2 条隧道排水系统设计为研究案例进行探讨。
X 隧道、Y 隧道为城市快速路,双向6 车道,设计速度80 km/h;其中X 隧道主线长580 m,敞开段330 m,暗埋段250 m,为仅限通行载有非危险化学品等机动车的四类隧道;Y 隧道主线长1 190 m,敞开段340 m,暗埋段850 m,有3 处匝道,其中,A 匝道、B 匝道对称布置,敞开段125 m,暗埋段45 m,C匝道敞开段95 m,暗埋段35 m,为仅限通行载有非危险化学品等机动车的三类隧道。
1)排水应分类集中,采取高水高排、低水低排互不连通的系统就近排放。
2)隧道冲洗废水、结构渗漏水、消防废水及引道段的雨水应分类集中,雨水就近排入市政雨水管网或合流管网,废水应排入污水管网或合流管网[1]。
3)根据隧道规模等级及消防规范,X 隧道不设消防给水系统,Y 隧道设消防给水系统;结合以上要求,X 隧道仅设雨水系统,Y 隧道设雨水及废水系统。
目前江苏省隧道排水设计主要参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6 年版)》GB 50014—2006[2],《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013[3],《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第一册土建工程》JTG 3370.1—2018,《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 33—2012[4],《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5—2019[5],《道路隧道设计标准》DG/TJ 08—2033—2017。
2.3.1 雨水泵房设置位置与数量
本工程X 隧道、Y 隧道道路纵坡呈V 字形,故仅在隧道最低点设1 座雨水泵房,泵房编号为X1;Y 隧道主线两侧洞口及C 匝道洞口各设置1 座雨水泵房,泵房编号分别为Y1,Y2,Y3,由于A 匝道、B 匝道对称布置,故仅在B 匝道设置1 座雨水泵房,泵房编号为Y4,A 匝道雨水通过管道引至Y4雨水泵房内。
2.3.2 雨水设计流量计算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6 年版)》GB 50014—2006[2],雨水设计流量Qs 的计算公式为:
式(2)中:q 为暴雨强度,L/(s·hm2);P 为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a;t 为雨水管渠的降雨历时,min;t=t1+t2,t1为地面集水时间,取2 min~10 min,t2为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ψ 为径流系数,取0.8~1.0;F 为汇水面积,ha。
2.3.3 设计参数确定
1)设计重现期
设计重现期P 的取值每个规范均不统一。其中《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6 年版)》GB 50014—2006[2]规定立体交叉道路排水系统雨水管渠水设计重现期≥10 a、中心城区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广场等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30 a ~50 a、大城市20 a ~30 a、中等城市和小城市10 a ~20 a;《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013[3]规定应按当地50 a 一遇的暴雨强度计算。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频繁遭遇强暴雨袭击,引发严重内涝,为保证隧道的安全运营,本工程设计重现期取规范上限值50 a。
2)坡面集水时间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6 年版)》GB 50014—2006[2]规定地面集水时间应根据道路坡长、坡度和路面粗糙度等计算确定,但未明确具体计算公式,宜为2 min~10 min。另外,《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 33—2012[4]及《道路隧道设计标准》DG/TJ 08—2033—2017[1]均对坡面集水时间进行规定,见公式(3)。
式(3)中:t1为坡面集水时间,min;Lp为坡面流的长度,m;s 为地表粗糙系数,取0.013;ip为引道段坡度,用小数计。
本工程Y 隧道Y1 雨水泵房小桩号接地点至洞口处坡面长度为130 m,地面坡度为4.5%,根据式(3)计算,t1为3.81 min。
3)汇水面积
结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5—2019 规定[5],隧道敞开段出入口坡道应附加其高出部分侧墙面积的1/2,即隧道洞口部分汇水面积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为隧道接地点至洞口处路面汇水面积S1,另一部分为侧墙汇水面积S2,见图1。
本工程Y1 雨水泵房S1=3 640 m2;Y1 雨水泵房S2取单侧侧墙面积的1/2,即S2=244 m2;故Y1 雨水泵房汇水面积为3 884 m2。
合理确定隧道排水系统的汇水面积,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并采取有效防止高水进入低水系统的拦截措施,是排除隧道积水的关键问题。考虑到暴雨时水流湍急,急速水流会越过道路驼峰流向下游,本工程2 条隧道主线及匝道接地点均在道路驼峰后,再增设1 道横截沟。
2.3.4 雨水泵房设计规模
Y1 雨水泵房设计雨水量为238 L/s,雨水泵房规模取设计雨水量的1.2 倍,为286 L/s。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6 年版)》GB 50014—2006[2]规定雨水泵房可不设备用泵。立交道路的雨水泵房可视泵房重要性设置备用泵。另外《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013[3]规定洞口雨水泵站宜设3台排水泵,最大水量时3 台水泵应同时工作,每台水泵的排水能力应大于最大小时排水量的1/3。《道路隧道设计标准》DG/TJ 08—2033—2017[1]规定雨水泵房内应设置备用水泵,且水泵总数不宜少于3台。若泵房内设置3 台水泵,每台水泵的排水能力应大于最大小时排水量的1/2。
因以设计重现期为2 a~10 a 的降雨较多,在设计重现期为2 a,5 a,10 a 时,Y1 雨水泵房设计雨水量见表1。
表1 Y1 雨水泵房设计雨水量
从表1 可知,在设计重现期为50 a 时,选用3台水泵并联工作,同时考虑水泵并联时对单台水泵流量折损的影响,取单泵流量为110 L/s。在降雨重现期为2 a~10 a 情况下,2 台泵同时启动就能满足排水要求。
图2B和表2示,不同分化程度肿瘤组织中CEACAM1表达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化程度低的腺癌组织CEACAM1细胞质表达较多,χ2=8.649,P=0.013。中晚期食管腺癌组织样本中CEACAM1细胞膜表达较少,细胞质表达较多,与早期食管腺癌组织相比(以细胞膜表达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410,P<0.001。
2.3.5 废水系统设计
隧道废水排水系统包括隧道管养时冲洗废水(q1)、结构渗漏水(q2)及消防废水(q3)。
2.3.6 废水泵房设置位置及数量
由于X 隧道不设置消防给水系统,为减少泵房数量,X 隧道不单独增设废水泵房,隧道废水收集后排入X1 雨水泵房,提升后就近排入河道或市政雨水系统内;Y 隧道设消防给水系统,存在消防废水,结合隧道V 字形纵断面,故仅在隧道最低点增设1座废水泵房F1,收集隧道废水提升后就近排入市政污水系统。
2.3.7 废水泵房设计规模
隧道最低点通常比隧道外路面低2 m~8 m[6],道路纵坡较大(0.5%~5.5%)[7],水流速度较快,容易形成较强的地面径流,洞口处横截沟不能完全拦截敞开段雨水,以及车辆行驶过程中夹带的雨水,笔者认为尚需考虑20%~25%敞开段的雨水量。本工程取20%敞开段雨水量(q4),为160 L/s。另外,隧道管养时冲洗废水q1按7 L/s 考虑,结构渗漏水q2按10 L/s 考虑,消防废水q3按消防用水量确定,即30 L/s。
F1 废水泵房设计规模为Max {q1+q2q2+q3q2+q4},即170 L/s。
1)设计重现期
为减少隧道积水问题,应适当提高城市下穿隧道的设计重现期,一般宜取上限值。另外,隧道为百年工程,考虑到远期城市的发展及暴雨强度的增大,建议在泵房内预留1 台水泵安装位置,待需要时投入使用。
2)水泵配置
考虑并联流量折损,其排水量应比设计值大10%~20%。为使多台并联水泵均在高效区运行,增大并联水泵流量,应尽量不要选用性能曲线平坦的水泵[8]。
3)隧道养护管理
隧道排水系统的正常、高效运行与日常的养护管理密不可分,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重视预防性养护。对提高隧道使用寿命和耐久度来说,预防性养护意义重大,可以增加隧道的安全性[9]。
设计阶段应考虑为保证隧道排水系统正常、高效运行须增设养护措施。建议在泵房内增设1 台小流量泵,用于日常及检修时排空集水池内积水;水泵出水管增设反冲洗管道,主泵启动后,反冲洗阀自动打开,利用水泵扬水压力对集水池底淤泥进行冲洗搅拌,减少水池内沉淀物的沉积,有利于泵房的维修保养。
此外,结合隧道养护管理经验,还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1)考虑隧道养护,隧道内未设置消防给水系统的,须从市政给水管接取1 根给水管,供隧道及泵房冲洗用水,可在隧道装饰板后及泵房内增设冲洗水龙头。
2)水泵出水总管一端建议增加盲板及盲板法兰,用于清通管道内积泥。
3)建议隧道最低点增设水位尺及摄像头,与监控中心联网,以便监控隧道积水或养护人员可及时发现险情,利用情报板提醒过往车辆或关闭隧道。
本文对江苏省某市2 条隧道排水系统设计进行阐述,并结合隧道养护管理经验,主要形成以下结论。
1)为有效拦截高水排入道路雨水系统,本工程2 条隧道主线及匝道接地点均在道路驼峰后,再增设1 道横截沟。
2)隧道设计重现期,取规范上限值,并在泵房内预留1 台水泵安装位置,待需要时投入使用。
3)排水量应比设计值大10%~20%。隧道及雨、废水泵房增设养护管理措施、隧道最低点增设水位尺及摄像头,与监控中心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