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皮店学徒到国画大师

2020-12-21 11:15撰文马佳
陕西画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画坛大公报中国画

撰文/马佳

赵望云(1906~1977), 是我国现代杰出的艺术大家、20世纪中国画坛大众化艺术思潮的先驱、“长安画派”的奠基人和创始人之一。赵望云擅长创作山水、人物、劳动生活场景,善从平淡的农家生活中发现意味隽永的画面,画风质朴厚重、蕴含秀雅。他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处长、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首任主席。

赵望云出生在一个兼营皮行生意的农民家庭里。家有七姐排行老八,从小对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随着父亲的去世,家道的衰落,赵望云15岁就去皮店当学徒,但天性痴迷于艺术的他,在做皮店学徒的日子里依然痴心不改。

△《深入祁连山》(1972年)

1925年,赵望云的人生出现转机。远房表哥王西渠出资将他送往北平京华美专。1927年转入国立艺专选科学习国画,创作揭露社会下层民众苦难生活的处女作《疲劳》,以及《风雨下之民众》《贫与病》《雪地民生》《郁闷》等,与侯子步、李苦禅作品到北京中山公园展出,引发社会关注,这批作品后来刊发于《大公报》,因此结识《大公报》的总经理胡政之和艺术周刊主编王森然。赵望云友人圈中,王森然占据早期的重要位置。王森然参加过五四运动,是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画家,赵望云在他的影响下学习了国内外一些进步的文艺理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由此而来的艺术为民众服务、“走出象牙之塔”的时代风气影响下,22岁的赵望云和李苦禅、候子步等人组织“吼虹艺术社”,决心用中国画的方法表现现实人生。从这以后,赵望云开始创作大量直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尤其是表现农村生活和民间疾苦的作品,成为本世纪中国画坛这种“为人生的艺术”和返归民众倾向最早也是最杰出的代表。

赵望云反映现实的绘画受到人们的关注,1928年王森然在《大公报》上发文,称赞赵望云是建筑在“战与爱”的基础上的“群众画家”。当年隐居泰山的布衣将军冯玉祥看到那些作品非常感动,经常剪报题诗。当赵望云的农村写生集印出单行本后,冯玉祥即派赵逸云携带他的题诗从泰山到天津,商议印写生集的题诗本,并邀请赵望云去泰山小住,于是有了《泰山社会写生石刻诗画集》。《大公报》不断派赵望云前往农村旅行写生的同时,冯玉祥将军也陆续出资为赵望云办画展,并在抗战爆发后,出资办《抗战画刊》,赵望云任主编,成为美术抗战的重要阵地。

1941年,《抗战画刊》坚持了30余期后停刊,赵望云离开冯玉祥后开始职业画家生涯,结识张大千,并观赏其收藏的古代书画名作,用于系统钻研国画艺术的优秀传统技法。张大千曾说:“在画马上不及徐悲鸿和赵望云。悲鸿画的马是赛跑的马,望云画的是耕田的马、拉车的马。”赵望云受到张大千的影响,系统地钻研中国画的传统技法,继而旅行西北,临摹敦煌壁画,画风随之而变,绘画题材逐渐由农民转向西北地区的自然山川和农村风物。翌年定居西安,组织当地画家成立平明画会,创办《雍华》杂志,开设青门美术社,举办各种画展,收黄胄、方济众、徐庶之等为学生,逐渐成为西北画家群的核心人物。

△ 1942年,赵望云(左)与关山月在重庆

赵望云作品的创作内容十分广泛:农民、工人、各少数民族的劳动生活、农村的田园风光、塞外的辽阔草原、终年积雪的祁连山、风沙弥漫的戈壁滩、三门峡水利工程、宝成铁路建设工地、南海之滨、西北高原……凡是他足迹所到之处,都留下他反映祖国风貌的佳作。他的《牧羊图》《边塞风光》《深入祁连山》《雪天驮运图》都呈现出西北风貌,这在中国画的历史上也是开先河者。他早年的作品泼辣、质朴,中年呈现出诗化、音乐化的特征,晚年更强化主观情意抒写,将本色、理想、魂魄化入老辣、拙厚之笔墨,意境新奇,形的松散化与神的内敛化,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化境。

△1962年赵望云为学生做示范

△赵望云与夫人及儿子赵振川(后排右)、赵季平(后排左)在一起

◁赵望云《萝卜丰收》(1957年)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上半叶活跃在陕西省西安市的现代中国画流派——“长安画派”,赵望云、石鲁是其主要创始人,重要画家还有何海霞、方济众、李梓盛、康师尧等人。赵望云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对西部生活的采掘和对关中朴实醇浓的农村生活的描写,为“长安画派”的开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绘画题材以山水、人物为主,兼及花鸟,作品多描绘西北,特别是陕西地区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提出了“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主张。在创作手法上,他们致力于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一反清末、民国年间中国画坛摹古不化之风,大胆走向生活,注重写生创作,给当时死沉的中国画注入新的感觉,在中国画的文化精神与民族绘画语言的探索上走到了时代的前列,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画的代表。“长安画派”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地域画派,为当代美术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赵望云在他人生履历中旅行写生或者是深入生活创作始终贯穿于各个时期:20世纪30年代他深入冀中写生,《大公报》开辟“赵望云农村旅行写生”专栏;40年代三次西北旅行写生;50年代带领西安画家不断地深入生活,陕北、陕南、黄河沿岸、秦岭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留下了大量来自于生活的作品。正是由于三次西北之行,赵望云爱上了这片厚土,并定居西安,成为西北文化事业的建设者和画坛西北风的拓荒者。

赵望云曾写下这样一段话:“我是乡间人,画自己身历其境的景物,在我感到是一种生活上的责任,此后我要以这种神圣的责任,做为终生生命之寄托”。

从学徒到大师的这一生,只要他可以握笔,便坚持外出写生,坚持画“劳动者”。赵望云当之无愧是现代中国画坛艺术大众化之先驱与代表。

猜你喜欢
画坛大公报中国画
多彩链接(中国画)
关东风(中国画128cm×68cm 2022年)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大树底下长不出大树
Ice Hockey Requires Teamwork
《远方》中国画
从《大公报》看《红楼梦》与近代社会生活
左中右三报抗战时期想象的共同体建构
大公报:从民办到“官媒”的转变
寺凡几多僧/CG画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