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霞,商书元
(北京服装学院,北京 100029)
服饰与人类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文化心态等,都积淀于服饰之中。我国民族服饰的数字化建设是指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民族服饰的有效保护、开发和利用,主要包括民族服饰资源的数字化采集和数字化存储、民族服饰的数字化处理和数字化展示以及数字化传播与利用。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为数据源,对这5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我国民族服饰进行科学管理与开发、保护与传承。
2011年,赵晶等[1]提出在数字化民族服饰图案数据库的建立过程中,服饰资料的收集有两种方法:一是使用矢量软件绘制图案纹样,二是通过二维扫描和数码摄影的方式。2018年,周伟等[2]先依据都柏林元数据(Dublin Core,DC)标准,构建出一套民族服饰的元数据,之后通过资源描述结构/可扩展置标语言(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RDF/XML)的元数据标注和SPARQL(为RDF开发的一种查询语言和数据获取协议)的元数据查询仿真,完成了一套更具有可操作、可扩展的传统民族服饰数字化采集规范。
2019年,谭欣[3]以二维图像为目标载体,开展了传统民族服饰数字化采集标准研究:首先,提出传统民族服饰数字化采集标准(采集环境、采集参数、光源情况、采集指标);其次,基于数字化采集标准体系,形成服饰文化属性元数据,并以DC标准为基准,构建适用于传统民族服饰标注的采集元数据,提出适用于中国传统民族服饰存储E-OEM模型(增强半结构化模型);最后实现E-OEM模型扩展。该研究为全国服饰文化资源数字化标准的申请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同年,康耀龙等[4]对北魏时期的服饰进行了三维重建,所用的软件有3ds MAX,Photoshop和Unity 3D,科学地实现了北魏服饰的数字化恢复与展示,推进了其传承和发展,且其三维服饰模型较为逼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实现用户与虚拟三维服饰的交互功能。2020年,袁军[5]以黔南民族服饰为例,介绍了两项图案数字化生成技术:一是基于模式组装语言(Pattern Assembling Language,PAL)的图案生成技术,该技术基于描述性装配语言,语法简单灵活;二是 Java脚本(Java Script,JS)+ Canvans的图案生成技术,极大地丰富了JS在图案操作方面的功能,对我国民族服饰中图案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及传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017年,乌云[6]分析了新疆民族服饰图案的主要特质,探讨了民族服饰图案基元的构建,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完成了创新艺术设计,为进一步跨领域交流提供了基础支持。同年,张嫚毅[7]的设计并开发出服饰图案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实现借助Java EE技术体系,数据库服务器采用MySQL,应用服务器使用Apache Tomcat 7.0,My Eclipse8.0作为集成开发工具,该系统可以完成对服饰图案信息的浏览查询及删除更改,是对服饰图案管理知识的有效扩充。2020年,李武伟等[8]探析土族服饰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一是在土族服饰文化元素的基础上,提出土族服饰文化数据库建设构想;二是构建土族服饰文化数据库服务平台架构流程图。这个构想为土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决策提供参考,实现我国民族服饰文化数字化保护模式的创新。
2016年,申旭梅[9]对少数民族服饰图像检索展开研究:首先,构建一个少数民族服饰图像数据集;其次,研究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对已存在的常用算法进行代码实现与集成,实现一个基于MATLAB的实验系统;最后,使用具有融合颜色直方图和彩色边缘方向直方图特征的少数民族服饰图像特征提取算法,设计并实现了基于Web的少数民族服饰图像检索系统。该系统为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作出了贡献,但仍有改进之处,需使用新的索引结构和算法,达到快速检索的目的,使检索系统页面可以设计得更美观、更具人性化。
2017年,王禹君[10]针对少数民族服饰图像对模糊C均值聚类分割算法进行改进,利用Java与MATLAB混编技术,搭建了少数民族服饰图像的分割系统。在研究过程中集成的算法,为我国民族服饰元素库的构建以及民族服饰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技术参考。其中,仍存在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问题:一是系统中只针对民族服饰的色彩信息作出算法改进,应改进至可以同时结合纹理信息和图像信息进行分割;二是系统的界面设计和功能上比较简单,需进一步完善其美观性和多样性。同时,应增加网页在线的系统实现形式,便于用户使用。2020年,雷秦川[11]结合图像处理和深度学习的相关知识,对少数民族服饰图像处理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
2013年,高旭[12]设计并构建了彝族服饰数字化展示系统:服饰、人体及场景模型建模使用3ds MAX,交互设计的实现使用Virtools平台,将彝族服饰文化、三维展示设计和交互系统进行结合,能直观动态地展示彝族服饰的设计、文化及独特魅力,起到发扬我国民族服饰文化的作用。2015年,佟宁宁[13]借助3D建模技术、Unity 3D漫游技术以及Kinect体感交互技术搭建了满族女子服饰体感交互展示系统。Kinect交互技术和Unity 3D结合,增强了用户的情感体验,提高了系统设计的沉浸性和互动性。通过用户体验效果的反馈,得出该系统在趣味性和交互性等方面达到了用户的满意度,该系统对于满族传统服饰文化内涵的传播与保护具有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可以对其展开进一步研究:探索如何确保手势控制与虚拟场景有更准确的贴合度、如何将用户体验效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2016年,张守用[14]全面探究了我国服饰博物馆数字化展示设计,并且结合实践,找到了合适的展示技术与展示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方法。
2017年,马芬芬[15]利用CLO 3D构建藏族服装模型,在Unity 3D中实现了藏族服饰数字化虚拟展示系统。她在服装三维仿真领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以20套CLO 3D服装模型为研究对象,根据专家意见和服装设计学知识将25项评价指标缩小到12项,服装模型与其实物的图像对比测评采用面谈和问卷的方式,分析数据得到10项服装数字化领域的模型仿真效果评价指标,但结论只能适用于CLO 3D制作的服装模型,而且需增加样本量,探索其他实验方法,比如选择接触过服装实物的用户作为调查对象,使实验结果更加真实、科学。2018年,李柠[16]结合数字化技术,对唐代襦裙服饰进行了数字化的展示,其中使用的数字化技术包括网页交互设计技术、H5技术、全息投影和幻影成像技术,很好地传递出唐襦裙的艺术与文化价值。
2015年,谢萌[17]提出了针对黑龙江省渔猎民族服饰的数字化数据库的建立以及数字化传播策略方案,为渔猎少数民族服饰的数字化建设进程提供了理论依据。2019年,韦冬艳等[18]对瑶族服饰的数字化传播进行研究,从瑶族服饰的图案构成、色彩搭配等方面着手,通过提取瑶族服饰多样的元素、独特的造型、艳丽的色彩,挖掘图案和色彩中所蕴含的深义,有助于其传播和设计利用。
信息时代背景下,上述研究对我国民族服饰数字化保护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并思考如何推进其建设进程(图1)。
我国民族服饰数据信息的数字化是民族服饰数字化建设的基石和重点,通过分析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发现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统一的民族服饰资源数字化采集标准尚未确立;服饰资源数字化采集进展缓慢,不同地区同一民族的服饰资源没有很好地融合;尚未建立完善的民族服饰资源数字库管理系统等。
图1 我国民族服饰数字化保护分析与思考
我国民族服饰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一是为了提升服饰数据信息采集的效率,需投入资金提高打印机、扫描仪及计算机相关设备的质量,同时做好加密、水印等工作,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二是加大对服饰数据库建设、软件开发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的资金投入,做好网站的建设与维护。
我国民族服饰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随着虚拟现实技术、三维扫描技术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系统化的建设会逐渐完善。未来,侧重点有两点:一是在我国民族服饰的数字化展示中,探究、设计并实现智能化的互动、体验功能;二是与社会科学、心理学等学科融合,分析用户群众的心理需求层面,注重民族服饰深度文化内涵的智能传播发展,为大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在对我国民族服饰进行数字化保护的同时,不断将我国“衣食住行”中的“衣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