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执行/
饥饿,对80后、90后来说似乎是古老的传说。但说起“吃”来,他们都有自身独特的经历,难以忘怀的感触。来看看小编们的“独家记忆”吧。
@肖 尧
1.四五岁时,有亲戚来我家。妈妈蒸的馒头,还是白面和玉米面掺杂的。蒸笼拿下的那一刻,妈妈略带愧疚地向亲戚说:今天的碱大了,馒头发黄了。
2.刚上小学,校门外就有老太太在拿个泡沫箱卖冰棍。天天盯着别的孩子买了一根又一根,心想:这估计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了吧。
3.最难忘的记忆——想要而不得。有一次(还是上小学时),联校组织考试,别的村的孩子来我们小学参考。中午不能回家,他们就在校园里买点零食吃。我们本村的只有在家里吃的份。回家了,妈妈蒸的包子还没熟。等待的过程中,我明示暗示,外校的孩子可以买的吃,无果,失望至极。但那天包子是胡萝卜馅的,记忆至今。
5.上高中后,终于有自由支配的金钱了。课间操时,小卖部的饼子,成了我的最爱。偶尔,买个“小当家”,这是那个年代的网红产品。
6.大学里,明显感觉零食种类多了,一种叫锅巴的零食横空出世,成为我的最爱。
7.大学毕业终于去到“人间天堂”,“片儿川”,成为未来三年,不,之后十多年记忆里,杭州的代表美食。
8.刚工作时,手头拮据。有一次,在太原的美特好超市,看到一个人拿着两大袋子的各色包装零食上车扬长而去,发誓:等我手头宽裕了,吃遍天下美食。
9.前几年吧,吃“小媳妇”牌凤爪连续一个月,脸上起满红疙瘩,状态恐怖,之后多半年才恢复。从此,不再沾零食。
10.如今,从琳琅满目的食品前经过,只想回去做碗打卤面暖胃暖心。
@寒云
对90后的小编来说,从小真的没有什么饥饿的记忆,小时候即便物质匮乏一点,吃饱肚子还不是一件难事。而对于饥饿强烈的印象,却是来自读过的一本书。中国历史几千年,史书上饥饿的历史太多了,不绝如缕。现代中国,也只是改革开放之后才真正摆脱饿肚子。可以说,漫长的中国历史,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少之又少,而人相食的惨剧,却频频上演。人饿到极致,会吃树皮,吃观音土,而饥饿最令人发指的程度,是易子而食。
人口学里有个经典理论,叫“马尔萨斯人口陷阱”。当人口数量超过土地的承载力的时候,就会出现危机,粮食会不够吃,社会会动荡,国家会倾覆。而纵观中国历史,王朝的末日几乎总伴随着大规模的饥民暴乱。所以王朝开国时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战争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出现大量无主土地,这时候土地再分配,人人有土地,社会就比较安定。而地主-小农经济模式下,土地兼并不可避免,大量人口必然会再丧失土地。再加上气候、灾荒、暴政各种原因,大饥荒往往就会到来。
《狂人日记》里,狂人害怕被吃,日记里写到很多历史上的吃人事件。鲁迅先生既批判了历史上吃人的野蛮,也控诉了“吃人”的封建礼教。“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因饥荒而吃人虽说是迫不得已,可也不能原谅。阿城先生有篇小说《炊烟》,就写到主人公曾目睹过吃人而留下的终生阴影。
今天的中国,三大主粮已实现自给,有着充分的粮食储备,我们不必再担心粮食不够吃。今天的世界,大概只有非洲依然有人吃不饱。但相信,这样的局面很快就会过去。希望人类珍惜这样的成果,保护地球,别再爆发大规模战争,让饥饿的记忆再也别来。
@咯咯
身无长技,吃算一样。这算坏事吗?也不全是吧。因为爱吃东西所以饥饿带来的感受被无限放大,相应地,吃东西带来的快乐也“超级加倍”。
后来我吃过很多好吃的东西,章鱼小丸子、寿司、毛血旺、酸菜鱼……光是罗列这些好吃的东西我就在止不住地咽口水了,但记忆里最好吃的要属期末考试以后的肯德基。
食物要新鲜的才好吃,以至于很多事物都要加上时间,比如新鲜的牛肉才是最好吃的潮汕火锅,刚出锅的水煮鱼才最麻辣鲜香,现摘的水果才更香甜可口,这肯德基啊,也要期末考试之后才恰到好处地美味。本来油炸食品就让人食指大动,“裹上鸡蛋液,撒上面包糠炸一下,隔壁的小孩子都馋哭了”,有理,吃油炸食品的快乐懂的都懂,我觉得就算是油炸一块橡皮,也应该是香气扑鼻的。我小学的时候快餐好像还没有现在这么普遍,小孩子是要表现好才能得到肯德基奖励的,在我妈眼里期末考试成绩好=表现好,在我眼里努力学习=肯德基。考不好就别想了,但万一运气和努力撞了满怀,我的快乐可就来了。考试以后轻松愉悦的心情+满满的成就感+即将开始假期的期待=宇宙第一美味——肯德基。
现在好了,经过我的顽强坚持总算熬到了“肯德基自由”,但它好像少了点“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