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土地沙化现状及治理措施

2020-12-20 23:26赵青高京华刘政高兴云孟凤芝闫玉军
防护林科技 2020年10期
关键词:沙区防沙沙化

赵青,高京华,刘政,高兴云,孟凤芝,闫玉军

(山东省林业监测规划院,山东 济南 250014)

目前,我国土地沙化非常严重,年扩展3 436 km2,相当于中国一个中等县的面积。据统计,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累计达1.74×106km2,占国土面积的18.0%,涉及近1亿人,2.4万个村庄、乡镇,年经济损失达540亿元。沙化扩展的原因除自然因素外,主要是滥牧、滥垦、滥采、滥挖及水资源的无序利用等“五滥”人为活动因素造成的[1]。

山东是受风沙危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山东各地进一步加大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力度,改善了沙区生态环境,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1 土地沙化现状

1.1 沙区范围

山东省在《全国防沙治沙规划》中属黄淮平原半湿润、湿润沙化土地类型区,分属2个类型亚区,其中黄淮平原沙化土地治理区有66个县,华北平原沙化土地治理区有6个县。按照山东各地的自然条件、沙化成因及分布特点,全省沙区划分为鲁中南沿河沙区、鲁西北黄泛平原沙区、胶东沿海沙区3个类型区,共涉及13个市72个县(区);荒漠化区域位于鲁西北、黄河下游的黄泛平原区,涉及6个市28个县(区)。

1.2 沙化土地现状

全省沙化土地包括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沙化耕地等类型。据调查,全省沙区土地总面积896万hm2,目前仍有76.7万hm2的沙化土地未得到有效治理,16个市中有13个市有较大风沙危害,有72个县被国家列为重点治理风沙县。一些地方防沙治沙工作缺乏科学合理规划,治理措施手段不强,破坏现象比较严重;沙化治理与解决沙区群众的生计问题有机结合不够;水资源管理不够科学,生态用水得不到有效保障等。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防沙治沙监督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

尽管国家明确规定建立健全土地沙化监测体系,全面推行地方各级政府领导防沙治沙任期目标责任奖惩考核制度;但实际工作中个别地方政府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没有设置工作机构,缺少工作人员,防沙治沙工作的开展受到影响。

2.2 防沙治沙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随着治理难度的加大,治沙成本和劳动力价格也随之上涨,投入缺口越来越大。由于投资不足,导致防沙治沙工程的治理速度、规模受限和治理效果不明显,巩固防沙治沙成果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2.3 科技支撑力度不够

防沙治沙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由于缺乏科研推广经费,科研开发推广力量不够,在防沙治沙工程实施过程中缺乏适于沙区治理的新技术,对新品种的应用较少,导致林木生长不良,产出效益较低,直接影响了防沙治沙工程的建设质量和水平。

3 对策

3.1 总体布局

3.1.1 鲁西北黄泛平原沙区 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盐碱地改良林和农田防护林,逐步建立起稳固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从根本上解决水土流失问题,遏制风沙化和荒漠化土地的扩展,使沙化、荒漠化土地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控制,风沙化土地资源得以合理利用。

沙化耕地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现有的沟、渠、路为框架,在宜网区建设农田林网,在宜网作区进行农林间作,逐步形成网、带、片、点相结合的综合农田防护林体系,防止土地沙化,保护沙区工农业生产。

3.1.2 胶东沿海沙区 突出抓好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和山丘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及宜网区的农田林网化建设,强化沿海防护林的保护与管理,使陆地基干林带全面合拢,逐步建立起稳固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增强对台风、海潮、海雾等灾害的抵抗能力,基本控制该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

3.1.3 鲁中南沿河沙区 重点实行封山育林,大力恢复自然植被,搞好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建设,对荒山荒坡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有计划地实行退耕还林,对河旁、渠旁、田边、堰边,本着适地适树、见缝插针的原则搞好植树造林,增强对洪水、冰雹等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基本控制该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

3.2 建设内容

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优先保护的原则,坚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对沙化土地进行综合治理。

3.2.1 营林造林 营林造林是预防土地沙化和治理沙化土地的有效措施之一。按山东的沙化土地类型和分布特点,以国道、省道和县、乡级公路为主要框架,以城镇、乡村为结合点,采用人工造林措施,建设生态防护林带,有效保障沙化区域生态安全。

在土壤瘠薄、土地沙化较为严重的区域,营造集中连片的防风固沙林;在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的区域,营造防护用材兼用林或经济林。结合渠道和公路建设,加强农田防护林及护路林建设。通过乔、灌、草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加大沟、渠、路、林、网和林粮间作建设力度,逐步形成网、带、片、点相结合的综合农田防护林体系,防止土地沙化,遏制土地沙化蔓延。

疏林地通过人工补栽乔木、灌木树种,增加覆盖率,达到控制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的目的。

无立木林地和宜林地按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注重生态效益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通过工程措施改善立地条件,营造人工林,扩大森林面积,治理沙区的同时增加林农收入。

3.2.2 水源及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土地沙化程度较为突出的地区,除实施生物措施以外,还应实行以相关水利水保工程、基本农田等工程建设为重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搞好水源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采用多种高新技术有效改善农业生产现状,提高粮食产量,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提供可能的空间,使土地沙化进程逐步得到遏止并开始逆转,沙化土地的承载力得到提升,为沙区营造林、封育保护创造有利条件。

3.2.3 发展沙产业 我国对沙区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扩大到多个领域,沙区用材林基地建设、泥炭资源开发利用、热管技术应用、石油天然气开采等都初具规模,21世纪将是沙产业崛起的时代,发展沙产业前景广阔[2]。

利用沙化地区的光、热、风、土地等资源优势,在沙化面积较大的区域适当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结合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方向,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加快林产工业发展步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以林业、农业初级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形成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经济,从根本上消除土地沙化。

3.3 治理措施

3.3.1 以黄河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为契机加大治沙工作力度 以建设沿黄和沿海“两个生态屏障”为重点,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因地制宜,加大沙区生态修复治理力度,着力增加沙区植被覆盖度,增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3.3.2 依托“四级联创”推动沙区治理工作 山东省政府高度重视国土绿化工作。2018年5月,省政府制定了推进造林绿化的具体政策措施,支持各地大力实施国家级森林城市和省级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居的创建工作,沿黄各市积极参与创建工作,强力推动了沙区治理工作。

3.3.3 加强森林抚育 进一步加强森林抚育,提高现有沙土地上的森林质量,增强沙区森林生态功能,切实提高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3.4 加快结构调整 山东省沙化和荒漠化区域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可采取以下方式加以改善:一是以遏制沙化和荒漠化危害为目标,以治理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和中重度风蚀、轻中度盐渍化土地为重点,在加强农田防护林和防风固沙林建设的同时,根据区域经济特点,适度退耕还果还林,建立一批收效快的经济林、中药材、粮棉油、水产、畜牧等生产基地,由单一的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型转变。二是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稳步发展的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实行立体开发,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发展林下经济,加快林产品加工业和特色沙产业发展步伐。

猜你喜欢
沙区防沙沙化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在判定土壤盐渍化、沙化中的应用
红色沙区的由来及发展
沙区梭梭注水造林技术
沙区樟子松人工林研究进展
土地沙化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试论城乡统筹中的图文建设
陕西沙化土地连续15年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