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强,张 磊,孙平平,李小燕,樊 丽,李正男
(内蒙古农业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
2019 年6 月28 日,全国涉农高校的百余位书记校长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浙江安吉,共同发布的《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吹响了中国农林高校进入新时代的号角,全面开启了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征程。这是一次对传统农林高等教育的升级,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高等农林教育模式相比,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的改造[1]。
内蒙古农业大学从1952 年建校已有67 年悠久历史,园艺专业也已度过了61 载春秋,为国家特别是自治区的人才培养、科技服务等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国家对农林高校人才培养由传统的传授知识技能型为主转向培养人格养成加专业技能型为主的方式转变[2]。作为农林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理解其精髓和内涵,也必须应势而动,以变应变,以创新发展为新使命,以专业课程布局、学科科研改革、落实生态优先为抓手,通过实施教育教学供给侧结构改革,把人才培养全面融入国家和自治区发展战略,才能在这次带有颠覆认知性的改革中,处于有利地位,赢得发展先机。
当今社会进入后物质时代,高等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社会主体,强调个性解放与主体性的弘扬,而不是成为社会当中的一个“工具”,这就要求对学生培养体系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为此,国家提出“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战略,明确高校要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然而,现实状况是正在施行的人才培养体系不能满足这种要求;课程体系又是培养体系的关键一环,同样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课程门数较多,每门专业课程学时数较平均,核心课程内容不突出,有时还有“因师设课”现象;虽然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也强调了核心课程,体现了通识教育,而且数量占比也很高,但由于专业普遍内涵较窄,布局不够合理,使得核心课程质量大打折扣,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加强课程布局,突出核心课程,提升通识课程质量,已是当务之急。专业综合评价工作更促进了专业资源配置的优化、办学效益的提高和办学特色的凸显。专业综合评价开展以来,各高校都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强专业建设和改革,积极增设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和有利于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专业,停撤培养质量不高、招生和就业均不看好的专业,做好专业“加减法”。专业的增减、结构的优化使优质资源不断向优势特色专业集聚,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核心课程,就是把各个专业中最基本的,原理性不会随时间推移有太大变化的知识点提炼出来,整合为若干门可以体现该专业基本面貌的优项课程。学生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即可掌握该专业的知识体系与理论基础,形成具有核心意义的专业素养。核心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整体化的理解各项专业知识,发展相应的能力,促进学生成长。在构建专业核心课程是,要融入“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战略,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促进学生专业素养能力的提升与进步。以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为例,现设有园艺、植物保护和设施与农业工程3 个专业,核心课程在7~8 门,涵盖植物学、植物生理与生化、植物遗传育种、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植物与生态环境、园艺植物栽培与育种、农业设施工程等,并把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内容融入课程,加大这些课程的时数,使单门课程学时数在80~100,每个专业的核心课程在600~700 学时。
在掌握这些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拓展性课程以及课外各类创新创业训练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拓展性课程包括园艺实地操作,实验等内容,确保学生在理论课之余,能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利用,获得更强的园艺与植物保护能力。核心课程的构建“以本为本”回归课堂,回归本质,在不断的发展中走供给侧改革之路,不断的促进学生发展和创新,通过课程的不断锤炼,明确学生能力,发展学生的水平。
新时代对农业高校的要求集中体现在:由过去关注生产技术某一环节,转变为关注全产业链,强调一、二、三产融合及农、工、理、文、信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因此,站位要高,视野要宽,落地要深,要以“新农科”建设为引领,从推进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乃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度,来谋划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要注重科技项目选题接地气、成果好转化来助力乡村振兴,生态绿色优先战略,加大科研对农业创新驱动的作用。
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要重点实施“园艺产品安全生产供给、生态环境保护、食品健康与营养、生产致富现代化和信息化改造、区域农业农村发展”等课题,真抓实干,以科研带动产业,以本科促进学科,既要当好“作战参谋”,更要主动担当,起到发挥牵头带动作用,要加强与自治区政府、企业等产业主体的合作,针对不同地区园艺产业发展状况,建设协作网络,形成共建共享的教学、科研、服务一体化的统一战线,依托基地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培训、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与应用示范。推动园艺产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以高校科研资源和人才智力支持,深入推动我区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科教兴区”战略的实施离不开本科教育的改革,科教兴区战略为农村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始终坚持以科技强区为主体,把项目建设作为关键工作来抓,从项目的立项申报,到组织实施,产业转化,实行全面跟踪,全程服务。重点加强了对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项目申报资金、技术申报资料准备等的扶持力度,引导激发企业申报项目热情,加大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力度,不断提升农村农业化的进程与核心竞争力。农业现代化的推动离不开技术的进步与人才的支持,园艺与植物保护专业为农业与林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专业化对口人才,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内蒙古时明确强调:内蒙古是全国模范自治区,为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了典范,开创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先河,同时,也是国家的生态安全屏障,要贯彻落实好生态安全战略。
总书记的讲话再次明确了内蒙古地区的总体战略定位和重大责任,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集中集聚集约上找出路,而不应该把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两者对立起来,而应该将二者有机结合,共同发展。生态与经济发展并行,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进行生态保护,生态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处于高寒干燥地区,优质农业资源相对紧缺,因此,并不是所有乡村和地区都适合大规模发展园艺产业。可从现有的生产状况来看,自治区许多地区的园艺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盲目追求规模、产量,但是对产品品质和市场需求关注和了解不够,结果使得生产效率低,产品经济价值也低,甚至还出现了大量产品过剩的现象。这样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其中不仅包括生产中大量高耗能工业产品,如化肥、农药、燃油、电力等的投入产生的能源浪费,还包括由于农药、化肥的残留、水土流失等造成环境的污染[4]。要以此作为重、难点课题,深入研究分析,为自治区找到一条绿色发展的创新之路。
园艺与植物保护专业内容对口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以专业知识来治理各种自然灾害。通过科学的调控减少盲目追求产量规模的发展模式,更多地实现科学发展,在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减少因为生产方式落后而造成的资源浪费现象。减少像化肥、农药、煤等具有高污染的能源的使用。北方自然灾害严重,需要园艺与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进行相应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够筑起北方的绿色屏障,发展北方的经济,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
随着内蒙古地区的不断发展,建设不断加强,内蒙古的人才稀缺程度捉襟见肘,很多不对口的专业或者不对口的内容不适用于内蒙古的建设。因此必须加大本科的改革,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担当、有见识的优秀人才,为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作出一份贡献。以园艺与植物保护专业为例,深入本科改革,必须要融入国家和自治区发展战略,走供给侧结构之路。融入国家“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战略,精心布局核心专业课程;融入自治区“科教兴区”战略,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融入自治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筑牢祖国北方的绿色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