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君(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生态文明研究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将加强公共卫生防疫和重大传染病防控作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省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持续加大,公共卫生水平稳步提升。特别是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山西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取得了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我省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这次疫情暴露出我省公共卫生体系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对此,抓紧补短板、强弱项,从强化支持引导、加强顶层设计和完善“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等方面发力,进一步推进我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其一,综合医院感染科应对重大疫情时显得力不从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暴露出专业队伍、场地和基础设备均严重不足等问题。调研中发现,个别综合医院发热门诊作为“非典”后建设的地方,现在依旧比较简陋,地方非常有限,空间稍显拥挤。“非典”后的医院其他科室病房不断更新,但医院感染科基本没有发展,有的甚至被合并。在此次疫情中,有的医院医生和患者走同一通道,有的医院连隔离病房都没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无法满足防控要求。山医大一院感染科病房建于20世纪90年代,没有电梯,病房没有卫生间,不符合隔离条件,疫情期间增加了工作难度。基于此,综合医院大感染科基础建设亟待加强。
其二,医院机构设置不够合理,个别重点中医院缺乏专门的传染病基地和专业传染病研发机构,缺乏完备的中医药防疫体系。调研发现,专业化的流行传染病研究团队在山西非常缺乏,个别重点中医院发展有些狭隘,仅是诊断、开药,从管理部门到职能部门,再到科学研究团队,都未形成完备的中医药防治疫病体系。尽管中医治疗在这次抗击疫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中医院没有专门的传染病基地和研发机构,不足以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其三,防控体系不够完善,急救治物资储备量不足,医院感控和治疗存在“分家”现象,防控体系整体水平亟待提高。调研发现,我省在防控体系方面,一是目前流调工作亟待完善、预防关口投入精力有待加强;二是急救治物资储备不足;疫情时的防护设备缺乏,发热门诊、隔离病区、核酸检测所需防护服和N95口罩数量有限;三是医院感控和治疗存在“分家”现象,防控体系整体水平亟待加强。
为进一步完善我省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切实推动我省公共卫生事业提档升级,建议将以强化支持引导、加强顶层设计和完善“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要抓手。
第一,强化支持引导,进一步增强我省综合医院大感染科的重大疫情应急应对能力,加大感染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加快培育形成一支强实力、专业性感染团队。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综合医院和重点中医院感染科室的基础设施完善提供支持。基础设施到位是应对突发重大卫生事件的基本保证。应根据感染科室及发热门诊是应对疫情第一道防线的特点,支持加强大感染科建设,尤其是综合医院感染病科建设,加大感染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
二是完善感染科建设的关键内核。借鉴外省经验,建设高水平的感染病科,下大气力加强医防结合能力。比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蝉联全国感染科专科之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科建设水平高,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表现出强大的医防结合能力。
三是狠抓人才培养,尽快构建一支实力强大的感染团队。对于感染科专业力量不足的问题,应尽快构建培育一支实力强大的感染团队,做到“感染-感控-微生物”三位一体、多学科协作的感染科模式,从而实现精准治疗。
第二,加强顶层设计,将中医纳入国家防控体系,加快培育高质量中医专业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中医在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此次抗疫过程中,我省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冠肺炎中医药专项应急救治三个试点省之一,我们应以此为机,从国家层面与顶层设计上着手,尽快建立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中医药制度体系,从顶层设计上把疾病防控作为中医院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完善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中医科研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中医机构建设高水平实验室,将重要医疗环节进行制度化、体系化管理。加强中医药科室建设,按标准规范设置中医药科室,大力提升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能力。促进中医传统方法结合现代医学,健全、完善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研支撑平台。
二是大力加强医疗机构感染病科的专业化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在机构设置上,完善功能定位,重视多学科合作,并在多学科医院加强专门传染病科的专业化、体系化建设。加强中医专业队伍建设,多学科轮转,努力培养一支具备扎实的内科基础、感染病专业知识和微生物学知识的专业精进、能力全面的高水平中医科研队伍。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同济医院实施多学科合作和精细化管理,使重症病人病死率由9%下降至2%,这一模式被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救治组发文向全国推广;在国家卫建委的领导指挥下,与40支援鄂医疗队并肩作战,牵头制定并发布新冠肺炎重症诊疗指南和管理流程。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落户同济医院。
第三,完善“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储备能力,加强医院感控和医疗有效融合机制,切实推动我省公共卫生事业提档升级
重点建设完善“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既满足“战时”快速反应、集中救治和物资保障需要,又充分考虑“平时”职责任务和运行成本,推动我省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发展。
一是扩大传染病集中收治容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升级,落实“三区两通道”设计要求,强化物资储备,适度预留应急场地和改造空间。
二是加强应急救治物资储备和紧急医学救援快速反应装备配置能力。储备一定数量的重症患者救治、普通患者监护、方舱医院设备等物资。加强紧急医学救援快速反应装备配置。“平时”满足医院正常使用需求,“战时”服从国家统一调度。科学确定储备规模和设备品类,提升有效抵御第一波冲击的能力,为后续生产供应赢得宝贵时间。
三是提升公共卫生检验检测、科研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整合、提升医院现有资源,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建设高水平实验室等。
四是按照“平战结合”要求,建设可转换病区。
五是开展网上问诊服务、推进构建分级诊疗制度。可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先由社区医院进行评估,再进行分级诊疗。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也正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建立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加快补齐县域医疗卫生短板,全面提升县级医院救治能力,充分发挥县级医院在县域内的龙头作用。
六是加快成立突发重大疫情救治中心,通过设立分院机制,或“改造升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不断提升我省应急能力水平,大力加强应急预案的能力水平。目前多地都在申请突发重大疫情救治中心,我省也在积极申请中。通过设立分院机制,或“改造升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提升我省应急能力水平,从而推动我省公共卫生事业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