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久涛,李敏敏,徐兆春,朱立贵,朱晓明,国栋,门兴元,李洪刚,房锋
(1.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山东 济南 250100;2.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100;3.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 100026)
山东是农业生产大省,也是农业有害生物多发、重发、频发省份,农业生物灾害对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长期稳定供给及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严重威胁。进入新世纪以来,山东省农业生物灾害发生面临新形势,呈现新特点。当前,山东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新旧发展动能加快转变,农业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新“六产”蓬勃发展,同时生物安全已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植保战线必须认真研判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充分认识生物灾害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科学谋划新思路、新对策,着力保障和促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全面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和国家生物安全。
通过多年的系统研究,初步查明山东省农业有害生物种类为3 866种,其中植物病害1 505种,害虫1 555种,杂草785种,有害啮齿类动物(如:害鼠、野兔)16种,软体动物(如:蜗牛、蛞蝓)5种[1],常年发生1 700余种,可造成一定损失的有200多种,可造成严重危害的目前有30余种。其中不乏东亚飞蝗、小麦条锈病、粘虫、水稻“两迁”害虫、玉米南方锈病等流行性、迁飞性、暴发性重大病虫害。全省年均发生面积1 667万公顷次左右,造成潜在经济损失约700亿元,高于洪涝、干旱两大灾害的总和,是农业生产最为重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每年组织开展综合防治466.67万公顷左右,可挽回各类农作物损失2 500万吨左右,但仍造成损失300万吨左右。
在监测防范常发生物灾害的同时,要通过检疫手段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2]和传播。目前,列入检疫管理的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有33种,山东省补充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有13种,其中在山东适生的有42种,已经在山东发生但封锁在某一区域的有19种,尚未在山东发现但有传入风险且威胁极大的有17种。特别是苹果上的毁灭性害虫——苹果蠹蛾,20世纪50年代传入新疆库尔勒,目前已越过天然屏障河西走廊,逼近黄土高原苹果产区;北边也从俄罗斯传入到辽宁省渤海湾周边,距山东省仅几百千米之遥,一旦侵入,苹果产量、质量将明显降低,国内国际贸易受限,对苹果产业将是严重打击。
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报告,在不防治的情况下,我国六七十种病虫草鼠为害的产量损失率为34.4%,现在已达到42.1%[3]。新形势下植保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还要努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贸易安全。如果病虫害和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测防控不到位,一旦暴发成灾,不仅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危及国家粮食安全,而且影响人民生活秩序、人身健康和生态环境,甚至成为引发社会危机的公共突发事件。因此,植保工作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生态息息相关,是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4],是重大民生工程。
基于多年科学综合治理,特别是科学采用种子、土壤、秧苗处理等预防措施,果树、蔬菜等作物病发前及时开展保护性处理,抗虫棉及抗病毒番茄等广泛种植,突发病虫应对及时有效等,常发性有害生物发生总体平稳可控,局部密集发生为害时及时管控。如农区害鼠中等偏轻发生,基本上没出现大的鼠害灾情;麦蚜、玉米螟及各类地下害虫发生程度和面积基本稳定;棉田棉铃虫不再猖獗危害,但为害花生、玉米明显上升;东亚飞蝗发生势态平稳;灰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危害逐年减轻;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基本得到控制等。
当前已进入迁飞性或流行性病虫频繁暴发期。如粘虫暴发频率增多,2013年二、三代粘虫分别在潍坊、烟台等局部暴发危害;2017年在威海、潍坊、济南等多地高密度点片式暴发,高密度发生面积超过1.3万公顷。小麦赤霉病已由偶发病害演变成为常发主要病害,每年都不同程度发生,2012年小麦赤霉病在局部暴发,仅次于大发生的1998年(发生面积162.47万公顷),全省10个市发生106.67万公顷,2013年轻于2012年,但仍重于常年,发生面积67.2万公顷,全省平均病穗率2.28%,最高30%。小麦条锈病不再像以前鲜见发生,断断续续时有发生,2017年流行发生,全省见病面积达到213万公顷,发 生 面 积144.8万公顷[5],17市均不同程度发生,发病县(市、区)102个,平均病田率41.38%,严重地区病田率80% ~100%,发生范围和面积均超过大发生的1990年;2020年该病再次普遍发生,遍及16市103县。玉米南方锈病2015年流行发生,发生面积166.67万公顷,2018年再次大面积发生。
近年,山东省先后发现二点委夜蛾、白眉野草螟、瓦矛夜蛾、玉米顶腐病、小麦黄花叶病、草地贪夜蛾等新发病虫以及检疫性害虫甘薯小象甲,一些病虫加快扩散蔓延。如:2011年突发二点委夜蛾,危害80余万公顷夏玉米;玉米顶腐病自2010年开始发生并呈上升趋势;小麦黄花叶病在鲁西南、鲁中危害面积逐步扩大;2010年,白眉野草螟在莱州麦田发生,现已传播到潍坊高密、青岛即墨等地;2013年4月荣成市发现瓦矛夜蛾为害,现已在多地发生;2019年草地贪夜蛾入侵山东并在14市51个县(市、区)发生。除此以外,部分林业病虫转移危害严重,近年先后发现苹毛丽金龟甲危害小麦,美国白蛾、白星花金龟子、绿刺蛾等林业害虫危害玉米的现象;南方水稻害虫——大螟进入山东,危害小麦、玉米;双斑莹叶甲已传入山东,危害玉米;方翅网蝽加速在果树上蔓延;吸浆虫有北移东扩趋势等。
微小型害虫越来越猖獗,以前基本不防治的各类蓟马,在玉米、瓜类等多种作物上发生危害加重;烟粉虱在葫芦科、豆科、茄科等作物上持续高密度发生;红白蜘蛛在果树、棉花等作物上越来越重;番茄黄花曲叶病毒病基本得到控制,但其它各类作物病毒病总体仍处于高发态势;线虫病、土传病害仍然严重威胁设施蔬菜生产;由于土壤酸化、盐渍化,肥水管理欠科学,各类作物生理性病害及根部病害发生明显上升等。
山东省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全省耕地面积746.67万公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 086.67万公顷,常年粮食播种面积666.67万公顷以上,蔬菜面积200万公顷,水果面积63.33万公顷,是全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重点产区,素有“粮棉油之库,水果水产之乡”之称。小麦、玉米、甘薯、大豆、谷子、高粱、棉花、花生、烤烟、麻类产量都很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物产资源丰富,被称为“北方落叶果树的王国”。各种果树90种,分属16科34属;中药材800多种,其中植物类700多种。多样且丰富的作物种类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山东的病虫害物种种类繁多、发生规模大。
山东处于北纬34°25′~38°23′之间,作为南北通道关键区域,是粘虫、小麦条锈病、水稻“两迁”害虫、玉米南方锈病等多种跨区域迁飞性、流行性病虫害的途经之地或目的地,遇到合适条件容易造成暴发流行。其中,就粘虫来说,既是南方越冬代粘虫北迁东北、华北繁衍的目的地和途经之地,也是三代粘虫南迁北纬33°以南区域越冬的途经之地,若环境气候适宜,每年有两次集中暴发危害的风险;另外,由于山东在大气环流的位置,多数夏秋季在浙江、福建登陆上岸的台风或春季发生的东南风,气流到山东后风力往往有所减弱,其携裹的玉米南方锈病、赤霉病等易随风沉降,条件适宜极易侵染蔓延暴发为害。近年来小麦条锈病、粘虫、玉米南方锈病等病虫的暴发流行均与台风有着密切的联系。
气候变化尤其是农业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的趋多趋重,致使部分病虫害的发生趋于严重。如气候变暖有利于害虫安全越冬,其起始发育时间提前,发育速度加快,发育历期缩短[6],有的代数明显增加,从而导致为害时间延长,危害程度加重。如2017年受暖冬影响,菌源地发病早、发病重,菌源充足,加之山东省3—5月份温湿度有利于小麦条锈病菌侵染,导致小麦条锈病扩散流行。另有研究发现,气候变暖后,山东半岛等地有些害虫的发生代数均在原来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增加,害虫的虫口密度增加,作物损失更大,对害虫的控制也更加困难。风是农作物病虫害的传播媒介之一,风雨交加的天气有利于病菌的传播与侵染,山东近年多次发生夏、秋季连续超常降雨现象,这是导致玉米顶腐病、茎枯病,露地蔬菜各类叶部病害,花生叶斑病、茎枯病,各类作物蜗牛发生明显上升的主要因素。
设施蔬菜的大规模种植为病虫害提供了适宜的越冬场所,如烟粉虱和美洲斑潜蝇,温室提供了周年繁殖的条件;黄瓜霜霉病病原是一种严格的专性寄生菌,设施黄瓜的周年生产导致了黄瓜霜霉病的常年发生;蔬菜灰霉病在通风、干燥的环境条件下少有发生,但在大棚、温室内极易发生,严重危害番茄、茄子、黄瓜等多种蔬菜;连年重茬种植使土传病原菌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土传病害十分严重,如瓜类枯萎病、蔓枯病,茄子黄萎病、青枯病,番茄枯萎病、青枯病等病害发生严重。秸秆还田在有效提升地力的同时,也显著增大了病虫发生的几率。秸秆还田导致田间菌源逐年积累,菌源量越来越大,使得多种土传病害及小麦纹枯病、全蚀病和玉米叶斑病等多种弱寄生性病害发生面积增加、程度加重。秸秆还田导致农田生态小环境发生变化,使得一些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如秸秆较多的玉米田形成了具有孔隙的田间生态环境,是二点委夜蛾聚集危害的重点区域。
山东是实行农业对外开放较早的省份之一,农产品贸易总额不断增长,自2000年超过广东成为农产品出口第一大省以来,已连续二十年位居全国农产品出口首位,占比1/4强。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新兴物流业迅速发展,种苗及农产品的调运渠道由原来的铁路、交通、邮政、民航扩展到了新型物流行业,给植物检疫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频率逐渐增大,20世纪70年代我国仅发现1种,80年代发现2种,90年代迅速增加到10种,2000年至今发现了30多种,山东也相继发现了小麦腥黑穗、三裂叶豚草、银胶菊、加拿大一枝黄花、银毛龙葵、大豆疫病、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瓜类果斑病等十多种外来有害生物。
新时代的农业生物灾害防控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生物安全的重要方面,而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一个环节。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和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求做好重大病虫害防控,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全省植保人员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部署和要求上来,不断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科学谋划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工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作物病虫害是生物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生、传播规律和防控措施与人畜疫病有共同之处,有很强的突发性、暴发性、流行性和破坏性。因为植保工作在性质上是公共的,在职能上是绿色的,因此,必须倡树公共植保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和“政府主导、属地责任、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将其上升为政府行为,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强化行政管理职能,建立应急防控机制,建立确保公共植保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4],做好财政经费等保障,上下联动、多方协作,才能确保生物灾害治理成效。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7]。依法“防病治虫”就是用法律形式进一步规定植保各项工作职责和投入保障机制,把病虫监测预警、应急防控、植物检疫、投入品管理等植保工作纳入政府公共管理的范畴[8]。目前,国家已经出台《农作物病虫防治条例》,要加强条例宣传贯彻,推进依法防病治虫。山东要不失时机加快植物保护立法进程,积极做好《山东省农业植物检疫条例》的立法调研和起草工作;抓紧制定《山东省重大农业植物疫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山东省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山东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管理办法》等,完善农药销售市场的监督管理制度[9],构建生物灾害防控法律体系的“四梁八柱”,使得公益性植保工作真正纳入依法管理轨道,依法推进有害生物防控规范有序开展。
农业生物灾害的防控需借鉴人类卫生防疫和疾病控制体系建设、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10],按照国家生物安全的管理要求建设完善监测预警和防控体系。同时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这是对新时代植保队伍的标准要求。作为一名农业技术工作者,必须坚决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和“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近期,省委组织部、省编办、省农业农村厅等8部门研究出台《山东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的二十条措施》,各地应认真落实要求,力争按照编制配足、配好专业技术人员,着力解决基层植保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11]。要注意团结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到植保现代化建设中来,凝聚形成植保事业发展的合力,引导各类企业在开展植保服务中建功立业、发展壮大。
加大力度实施统防统治能力提升工程,扶持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探索建立政府购买病虫防治服务机制,拉动植保社会化服务发展。积极培育病虫防治市场,培养农户花钱买病虫防治服务习惯意识,引领植保专业化服务按市场化原则发展壮大。探索建立病虫防治服务组织与生产主体间经纪联系机制,助力社会化服务组织开拓市场。抓紧研究制定一批作业质量标准(规范)和评价验收办法,同时要研究建立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的备案制度、效果评价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研究建设智能化病虫防治作业平台系统,施药机械配置智能化监测设备,及时监控防控开展及进展情况,确保防控成效。
病虫情报是重要的农业信息服务,是服务主管部门决策和指导农业生产者进行病虫害防治的重要信息载体[12]。预警预报要一手抓智能化、物联网建设;一手抓基层服务点建设[4]。抓好现有生物疫情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开发建设山东省农业有害生物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平台;在全省117个县(市、区)共建成农业有害生物智能化监测点410个、植物疫情阻截监测点180个。依托平台连点成网,形成基本覆盖山东全域的农业有害生物疫情智能监测网络。同时,可在各类经营主体、统防统治组织、农资经销商、科技带头户中培养发展一批基层植保员或测报员,在各类种苗繁育经营企业发展一批兼职检疫员,组建基层监测信息网络。
绿色防控不仅仅是试点和示范的问题,更是个战略转变问题。应尽快创建绿色防控产品补贴制度,扶持生物农药、生物防治、生态防治和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性诱剂诱杀、食诱剂诱杀和使用低风险化学农药防控病虫的“三生四诱一低”技术措施推广应用,着力在地域上整建制、生育期全程化推进绿色防控病虫,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同时推进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鼓励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在积极参与应急统防统治的同时,拓展杀虫灯管理、诱虫板部署、天敌释放等非农药防治业务。提高科学用药水平,建立各类农药抗性分析数据库,建立抗药性监测点和低抗农药筛选试验点,动态监测使用农药的抗药性水平,抓好高抗农药替代,确保应急防控成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植保最重要的装备就是施药机械,开发研制和推广应用更多的“高工效、低喷量、精喷洒、低污染”的新型植保机械是当务之急。要以农药减量增效为重点,推广应用高效施药机械,加快发展航化作业。推动由小型背负式手动、电动器械向大型自走式器械、飞行器方向转变,由人背器械到器械背人,最终实现病虫草鼠害防治的智能化、无人化,特别是智能化。高标准建设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配置高效、高质量施药机械,加快制定完善植保机械使用技术规范,提升“应急”成效和服务质量[1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充足的技术储备是支撑植保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技术内容上,要突出加强对气候变化及耕作栽培制度变革情况下,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危害规律的研究,着力解决迁飞性、流行性、暴发性及检疫性与新发病虫防控关键技术;要围绕质量安全问题,加强农药减量控害节本增效技术研究,抓好土壤农药残留微生物治理技术的研究;要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植保中的应用研究,不断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植保技术。在技术模式上,一要抓好技术的系统集成应用,二要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服务职能,不断提高植保科技入户率、到位率[14]。
农业有害生物繁多纷杂、植保工作点多面广。在植保技术推广工作中,要坚持“一主多元”原则[15],创新体制机制,搭建合作平台,统筹各种资源、团结各方力量、发动各类市场主体,逐步建立以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为主导、社会化农业服务组织为有益补充、农科教企联合协作、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植保专业性服务与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一主多元、网状立式”植保服务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齐心合力共同做好植保工作,逐步迈向有害生物持续治理[16]。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已于2020年5月1日起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也即将出台,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管理[17]。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农业生物灾害防控体系、应急机制、治理能力必将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重大病虫疫情必将实现长期高质量可持续治理,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农业产业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必将得到切实保障。广大植保系统人员也将直面挑战,勇于担当,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