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芬,刘 嘉,邹丽青,刘 佳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苏州市立医院本部,江苏 苏州 215000)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自身盆底肌肉组织受到的负荷较大,在完成分娩后通常会岀现盆底 肌肉松弛甚至拉伤’若不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则容易因盆底肌肉功能不足而引发诸多妇 科、泌尿系统并发症,严重影响产妇未来的生活质最。经徐燕等专家实验后可知,指导产 妇完成盆底康复操可能对改善产妇盆底肌的功能具有较好的作用为对以上结论进行验 证,本院开展了一项对比研究,来探究该方案的真实性,研究成果如下:
选取144例于2018^3月-201阵9月在本院完成分娩的产妇,所有纳入产妇均为初产 妇,按照分娩顺序将产妇分为常规组(72例,年龄在24-31岁之间,平均年龄27.3±2.7 岁)和研究组(72例,年龄在25-34岁之间,平均年龄28.5±3.0岁),以上所有纳入产妇 盆底肌力水平均在1级,其中产妇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经本院 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产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常规组产妇产后仅采用常规康复护理,研究组产妇则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配合 盆底康复操锻炼,该方案的具体操作如下:
1.2.1 常规护理干预
(1)在产妇分娩完成后除常规护理外还应当随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心理状态,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修改原有的护理干预计划,并收集产妇一般资料,便于在产妇出院后42 天、3个月及6个月完成随访工作。
(2)对产妇进行产后相关指导,包括出院后如何通过饮食和运动来调理自己的身体.对 初产妇还应当指导如何做好新生儿的护理,如何应用正确母乳喂养等。进而提升产妇在自 我调养及育儿方面的知识,提升她们对康复护理的信心。
(3)产妇出院后半年内实现至少3次随访,询问产妇和新生儿情况以及跟随视频完成康 复操的效果,并叮嘱产妇产后42天、3个月及6个月前往医院进行复检。
1.2.2 盆底康复操锻炼
(1)以护士长为组长建立对产妇的锻炼小组,在对产妇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Ke gel运动开始制定盆底康复操,以专业康复师为基准,录制体操相关视频,并发放于产妇 处。
(2)视频内应包含完整的动作名称、动作要领及节奏控制等,例如在完成臀部运动时, 需要引导产妇平卧,并夹紧双腿、收缩臀部肌肉,同时上提阴道,扭胯运动应尽量抬高臀部、向外转动,保证一侧倾斜。
(3)嘱咐产妇按照康复操的正确顺序跟随视频锻炼,坚持每日完成3次锻炼,每次锻炼 保证在15min左右,康复操持续完成直至3个月后的复查。
治疗完成后对比两组产妇盆底肌力水平达到4级以上的例数,盆底肌力采用手测肌力 法进行评估检测,根据测试完成时间和完成次数分为0-5级,其中0级为肌肉未收缩、1级 为肌肉无法持续收缩、2级为肌肉能持续收缩2s,且能完成2次、3级为肉能持续收缩3s, 能完成3次、4级为肉能持续收缩4S,能完成4次、5级为肉能持续收缩5s,能完成5次。
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以上数据,率计数资料采用yz检验,并以率(%)表示,3<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产妇(n=36)治疗后盆底肌力水平达到4级的共11例,5级20例,共31例产妇 达到4级以上,达成率为86.11%;常规组产妇(n=36)治疗后盆底肌力水平达到4级的共5 例,5级2例,共7例产妇达到4级以上,达成率为19.44%;(后32.099,P=0.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产妇从妊娠期到分娩前这一阶段,产妇的子宫会逐渐増大,从而导致其盆腔部位受到 压迫越来越大,对盆底肌肉组织的负荷越来越大,长时间处于高负荷状态其盆腔处的纤维 组织易受到损害,从而造成产妇在完成分娩后岀现尿失禁、子宫脱垂、阴道感染等恶性并 发症,严重影响产妇的生活品质⑵。
因此在产妇产后需开展行之有效的康复护理来防止上述事态发生。常规康复护理虽能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妇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在帮助其恢复盆底肌力上表现不佳;故需在常 规护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护理流程并增加专门锻炼产妇产后盆底肌力的锻炼方式。通过 加强相关护理干预,能让产妇在出院后也能得到院方的关注和关心;盆底康复操锻炼则是 改变了常规护理无法解决产妇盆底肌力水平不足的缺陷,进而提高治疗的有效率[3]。
经以上研究可知,采用护理干预配合盆底康复操锻炼的研究组产妇盆底肌力水平达到 4级以上的有31 (86.11%)例,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 (19.44%)例,该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P<0.05) o
综上所述,通过给予产妇产后护理干预配合盆底康复操锻炼能有效改善其盆底肌力水 平,从而提高产妇产后的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