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立勤,王青青
(1.浙江省仙居县中医院,浙江 仙居 317300;2.浙江省长兴县人民医院,浙江 长兴 313100)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感染类型。美国感染率约40%,居院内感染榜首;国内发生率为20.8%~31.7%,仅次于呼吸道感染,严重时还会导致败血症,危及患者生命[1],其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导尿管置入与维护方面。导尿管置入与维护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尿管留置时间、方法、护理质量和抗菌药物使用等。由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指南质量参差不齐,临床实践中指南的确定及选择应根据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并参考临床条件、现状等最终选取[2]。某院按照2018年实施改良后的护理对策观察组和2017年未实施新的护理对策的对照组留置导尿患者,针对导尿管置入与维护方面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依据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要求[3],收集某院2018年1月~11月、2017年同期的非重症监护室出院的87例留置导尿患者病历资料。
根据住院信息系统调取某院2018年1月~11月非重症监护室留置导尿患者45例,以及2017年同期非重症监护室的留置导尿患者4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预防导尿管引起相关尿路感染的新护理对策进行对比、分析、汇总。
导尿管置入与维护方面的危险因素统计:由于临床医师对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指南解读和执行的质量有偏差,导尿指征把控不严格4例,拔导尿管方法不对42例,导尿管引流袋放置位置不合理15例,导尿管型号选择不合理4例,导尿管留置时间过长4例。由于护士宣教不到位1例,患者自身因素1例,导尿管维护不到位6例,引流袋维护位置不合理15例。
高达16%的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患者有留置导尿管史,由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并发症引起患者不适,延长住院时间,增加额外医疗成本和死亡率。某院针对患者留置导尿现状设计查检表,对发生尿路感染的患者进行危险因素的评估、再查检和原因分析。
除1例是在患者家属强烈要求情况下插导尿管外,余3例都是由于值班医师抱着对患者插导尿管比进行诱导排尿方便省事,或者避免后半夜插导尿管等麻烦事的思想,在未诱导排尿的情况下直接导尿。医院应加强内部管理,要求临床医师严格按照操作指南,严格遵守导尿指征,避免人为的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事件发生。同时护士应加强护患沟通,寓教于乐,通俗易懂。
导尿管引流袋放置位置不合理15例,导尿管维护不到位6例。患者术后存在携带导尿管和引流袋等下床活动。由于病号服没有放置引流袋和固定导尿管位置的设计,在活动过程中,经常会把引流袋拿在手里,易致导尿管和引流袋接口变松脱落、受压、折叠等,造成逆行感染。针对尿液返流原因,对查检表进行真因分析,和后勤服务处联系,对病号服进行重新裁剪和改良处理。先在裤裆处增加“U”行拉链设计,使导尿管从裤裆小口出来,避免了导尿管横跨在裤腰上而引起逆行感染的风险。并在两侧裤腿外侧设计2个放置引流袋的裤袋,袋子高度离导尿管的位置大概10~15 cm左右,利用位置顺势避免尿液倒流而引起逆行感染。
导尿管选择不合理分为型号和材质选择2种不合理原因。在导尿过程中,导尿管型号选择偏大易致导尿失败增加感染的机会。天然橡胶导尿管因毒性大已经被淘汰,乳胶导尿管虽然价格最便宜,但由于可有刺激和过敏反应,故不合适于长期留置。硅胶导尿管的刺激性较小,不易堵塞较适合长期留置。临床医师应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膀胱充盈程度,尽量选择满足患者自身条件的最小型号的硅胶导尿管。
目前护士认为接到停止留置导尿医嘱时,只需用注射器将导尿管气囊中的水抽净然后再直接拔除就可。临床医师应结合留置导尿患者的病情并充分评估拔管时机,在病情允许情况下缩短留置时间尽早拔管。护士拔管前应夹闭尿管2-3小时,待膀胱自然充盈后,用注射器将气囊中的水抽净,并借助患者自身排尿反射,依靠自身力量及尿液排出的冲击力,将尿管自行排出体外,达到内冲洗和减少尿道损伤的目的。
总之,若患者不得不选择留置导尿时,要严格控制留置尿管安置时间,尽量缩短留置时间,减少尿道黏膜损伤和导管堵塞的可能性,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风险降低至最低程度。做好导尿管置入与维护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临床护士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护理情况和新指南要求,为留置导尿患者提供个性化的预防护理是做好尿路感染控制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