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学教材应体现的特点

2020-12-20 18:45:59宋圭武
甘肃农业 2020年6期
关键词:经济学小微习题

宋圭武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 兰州 730070

在经济学课程讲授过程中,不论是国外经济学教材,还是国内经济学教材,都存在量多质低的特点。笔者认为,理想的经济学教材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体现综合性特点

目前,一些经济学教科书不是偏文,就是偏理;不是满篇宏论,洋洋万言,就是满篇数学,密不透风。这都是一种不合理的倾向。经济学应当文理综合,体现学科的综合性,这是由经济学研究对象决定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配置,而资源配置少不了最优化,数学有逻辑和最优化的工具,所以数学进入经济学是理所当然的。同时,资源配置的主体是人,而人具有逻辑思维能力,所以经济学也离不开心理学、生理学、道德哲学等学科的支持。此外,体现综合性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一般趋势。在人类历史早期,学科发展总体是综合的。自启蒙运动与工业革命开始,科学研究逐渐分化,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又有许多不同的分类。这种将科学分为不同的门类进行研究,既有缺点,又有优点。因为分工有助于提高研究的效率,但同时也让研究者少了宽广的视野,研究结论往往具有片面性,不能真正说明问题。二战以后,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各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大量产生是学科建设克服以往学科研究分工不足的努力成果,也是学科发展进入新综合的象征。从一定角度看,科学本质上是统一的,因为世界只有一个,世界运行的规律不会因研究角度的不同而不同。学科的发展应当从综合研究到分工研究,再到综合研究,如此循环才能不断推进研究问题的深化,才能使人类更深刻地理解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二、体现开放性特点

经济学教材体现开放性是由其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的。因为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经济实践总是动态开放的,不可能封闭或静止。理论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长青。所以经济学理论必须要体现开放性和动态性,而不应具有封闭性和静止性。经济学教材如何体现开放性?一是作者在编写经济学教材内容时,要多体现包容性,多一些不同观点的介绍。包容是进步的基础,只认可个人观点是研究学问的大忌。二是经济学教材要多列举一些问题,少配套一些习题。多配习题的做法体现的是考试经济学,是对经济学封闭化处理的结果,容易使学生思维封闭化和僵硬化,对深化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不利。习题的答案是封闭的,是标准的,而问题的答案是开放的,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将习题变问题更有利于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深化。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会对问题比对习题更感兴趣,更愿意投入精力去思考,这样老师在教学中也就容易调动学生学习与研究经济学的积极性,使经济学教学多了趣味性,少了枯燥性。

三、体现简单性特点

从经济学研究问题特点看,经济学不是研究宇宙飞船,不是研究数论,不是研究尖端科技,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几乎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或工作都密切相关,所以经济学的本质是大众化的,而不是小众化的,这就要求经济学不应与尖端学科在理论上看齐。对于尖端学科而言,复杂性是必备特点,但面向大众的经济学就没有必要过多显示复杂性。比如,在目前一些经济学研究与教学中,一些学者注重大量运用高深的数学推演等,这让经济学课变成了高等数学课,让经济系学生变成了数学系学生,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此外,复杂性过多也限制了经济学发挥作用的范围,让经济学成了象牙塔里的古董,批判的武器变不成武器的批判,体现不出经济学改造社会的力量,这不符合经济学发展的本质要求。从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看,任何学科都应尽可能体现简单性特点,也就是能简单化处理的尽量简单化处理,没有必要把一个能简单处理的问题人为复杂化。从简单到复杂,是一种认识和研究的深化;从复杂到简单,是一种更高水平的认识和研究的深化。大道至简,高深的思想其本质都是简单的。大师级的思想家总是习惯于复杂问题简单表述,而不是简单问题复杂陈述。一部《论语》,一部《道德经》,微言大义,简单而深刻,这就是思想家的水平和力量。经济学教材的编写应体现大师级思想家的水平。

四、体现本土性特点

经济学教材既要体现一般性,也要体现特殊性。综合性、开放性、简单性是一般性特点。但经济学又是具体的,不同国家发展的具体环境不同,其经济发展的路径也就不同,所以不同国家的经济学应体现自己本土的特点。比如在文化方面,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不同国家资源配置的价值基础不同。比如在经济资源分布方面,各国在经济结构、经济政策、经济理论选择上会呈现出自己的特点,否则就是文不对题,南辕北辙。因此,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必须要结合中国的国情,运用中国经济学理论来指导经济学实践。

五、建立微经济学学科

微经济学既不是微观经济学,也不是宏观经济学,而是既包括微观经济学内容,又包括宏观经济学内容,也包括制度经济学内容,是一门特殊的学科。

在微经济学的微观部分,微经济学主要研究人们的微经济行为,包括企业的微生产和居民的微消费。

微生产主要是指生产微型产品一类的经济活动。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产品向微型化方向发展,不仅物质产品越来越微型化,而且精神产品也越来越微型化,如微小说、微电影、微博等。

微消费主要是指人们的消费向短、微、快方向发展。一是对同一产品,消费时间越来越短,尽可能追求多品种;二是追求消费产品微型化;三是追求消费的快速度。微消费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一种表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产品品种的多样化发展,人们的消费选择越来越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理性的消费者为了实现尽可能多的消费,为了实现尽可能大的消费效用,必然会更多倾向于消费品种的多样性。但选择消费品种也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很多,因为人的寿命和消费能力有限,这时微消费就应运而生。比如吃饭,如何吃的最好,自然是在品种很多的情况下,每一个品种都尽量少吃一点,在肚子容量有限的情况下,也就实现了最满意消费。比如快餐流行,一方面是人们为了与生产方式的快节奏相适应,对消费方式进行了改变;另一方面这种消费方式有利于实现消费效用最大化,本质也是一种微消费。

经济学本质是实践之学,面对越来越多的微生产和微消费,经济学需要专门研究这类微经济的特点。

微经济学包括对大量小微企业的研究。社会发展需要大企业,也需要众多的小微企业。传统经济学往往注重一些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包括案例的分析与选择都是偏重于对大中型企业行为的分析与探讨,而对小微企业的经济行为关注不够。事实上大量健康发展的小微企业是大企业发展的基础。小微企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其社会意义更大。所以,经济学更应多关注小微企业的发展。

人既是生物的,也是社会和文化的,任何个体的经济行为总要受到其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宗教因素等的制约。由于微经济学关注人们的微经济行为,所以,微经济学也将更加注重人性的经济学分析,需要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宗教综合起来。

微经济学在宏观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微调控等。微调控是区别于传统经济学宏观调控的一种新型调控经济的方式,其主要目标是追求平稳发展,主要手段是微刺激。微刺激就是在经济需求方面进行适度刺激。现代经济由于分工的无限紧密,信用的无限扩展,以及实际存在的许多杠杆作用,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了追求经济的平稳,防止大起大落,多用微调方式进行经济调控和刺激,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微经济学在制度经济学方面的体现主要是重点关注微改革。所谓微改革,就是微小的和局部的制度改革。在总体利益格局固化的情况下,提倡微改革,也是一种稳健和明智的前进方式。

猜你喜欢
经济学小微习题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小微课大应用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简明经济学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英语文摘(2019年11期)2019-05-21 03:03:30
小微企业借款人
小微企业经营者思想动态调查
经济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