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暖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人类命运前途和时代发展趋势,以敏锐的政治眼光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能够积极主动担起大国之责,在为自身谋发展的同时也在积极为世界谋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中国向世界所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指出:“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1]8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和重要地位可见一斑。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着根与源的密切联系,含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哲学意蕴。从唯物史观的哲学视角重新审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能够让人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性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在此著作中他们系统地阐述了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从具有民族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未来新社会的建构必然要具备以下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二是与生产力发展普遍联系的世界交往。唯有同时具备这两个充分必要条件,共产主义事业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实现的可能。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观认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世界历史形成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从一开始并不是联系在一起的,而是处于一个相对孤立封闭的状态。直到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随着社会化大工业生产的到来,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分工的国际化、商品的世界化、交往的多样性渐渐地打破了这个孤立自守的世界体系,整个世界开始慢慢地建立起广泛的联系。资本生产的全球化将世界各个国家都卷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世界各民族之间的隔阂和屏障被打破,代之以交往的日益密切,整个世界逐渐呈现出从分散到整体的趋势。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他消灭了各国以往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2]194在这里马克思就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大工业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它能够摧毁手工业和工业的一切旧阶段,渐而消灭一切民族的特殊性和封闭性,实现将人的需要从依赖自给自足向依赖世界市场的转变。
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世界交往和世界市场体系逐渐形成。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2]404世界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往取代了彼此的孤立和封闭,渐而肯定了世界交往在世界历史形成中的重要性。总之,依据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理论的论述可以看出,随着全球化的扩张,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各民族间的开放和交流已经是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主流趋势和客观规律,世界历史的形成是以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为前提。全球化发展使得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世界历史的形成让人类也慢慢地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追求的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取得胜利所必要的前提。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不谋而合,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到亚洲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了从局部到整体的深层转变。它与生产力高度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经济全球化走到今天,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生产交往不断扩大,世界已经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最活跃、最根本、最革命的动力因素,生产力的变革决定着一切关系的变革。因此,笔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必然是全球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必然产物。汪信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的本真意涵》一文中同样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分为实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应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实质上即是伴随着全球生产力的发展,资本扩张逻辑的必然产物。”[3]因此,基于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是立足于全球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着眼于世界的整体性建构上,将人类命运看成是一个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整体。世界各国人民要休戚与共、风雨同舟、共享发展,共同进步。随着全球化纵深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全球性问题,如地方狭隘主义、民粹保守主义、逆全球化思潮等屡见不鲜。还有某些国家甚至想退出全球化的浪潮以规避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回到过往那种封闭自守的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和访问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时的演讲中指出:“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虽然隔绝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4]481显然,这些思潮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违背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与之截然相反,这一理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观的彻底运用。它立足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强调世界各国要相向而行,而不是要背道而驰。世界各国要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共同推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思想和理念,总的来说仍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过去一切旧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进而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具体、科学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最根本的观点就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从属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则是第二性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2]151从这句话我们能够看出有两层含义:首先,马克思指出了思想、观念、政治法律等意识形态的东西与物质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即二者是交织在一起的关系而不是彼此相互孤立的;其次,肯定了思想、观念、政治法律等意识形态的东西是派生的,而物质和现实生活则是本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也必然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现实生活实践的产物。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社会存在的产物,更是社会实践的本真反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就在于把实践的观点同时引入到历史领域,把有血有肉的从事历史活动的人类实践看成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135-136马克思的这种实践唯物主义观点直接展开了对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缺陷的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的不足就在于机械地只从客体和直观的角度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而不懂得从主体的“人”和以实践的形式去认识这些人的感性活动。马克思辩证地汲取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同时克服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形而上学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马克思认为,社会实践是社会认识的来源,一切社会认识皆是社会实践的目的和本真反映。当然,马克思在肯定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对社会意识和社会认识的决定作用时,也强调了社会意识和社会认识对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所具有的重要指导作用。列宁也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5]311。斯大林也说:“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6]199-200。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此有着共同的认识。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依然是社会存在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本真反映。从资本主义开始的大工业生产时代到今天,人类的工业化进程已经走过了几百年之余,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渐渐地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人类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界的社会实践中也埋下了危机的伏笔。在全球生态领域,当今世界渐已呈现出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趋竭的现象;在国际政治生态领域,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旧、零和博弈思维具在、国际政治体系不公等;在世界经济领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发展萎缩、经济体系规则不适等;在文化交往领域,文化霸权、文化冲突、宗教矛盾尖锐等问题此起彼伏。这些都是当今世界客观存在着的现实,都是人类社会在无尽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所产生的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成正是人类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现实产物;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就是为了推动全球生态和谐、维护国际和平事业、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的一个应然产物。可以说,没有当今这些世界性的客观存在的现实和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就没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产物,对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也必然需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例如,美国特朗普政府违背国际贸易规则无理打压中国发展,发起最新一轮的中美贸易战,就必然要以美方同中方一道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得以解决。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仍然契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实践与社会认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者都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他们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或是一般的世界观都是唯物主义的,一旦涉入到历史领域就又陷入唯心主义。德国古典哲学的杰出代表费尔巴哈虽然能够站在唯物主义的角度对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观念进行无情的批判,但是他也仍然停留在半路上,即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上半截是唯心主义。只有马克思、恩格斯真正地实现了彻底把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运用到一切领域,尤其是在历史领域中的运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逻辑。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社会发展史却有一点是和自然发展史根本不相同的。在自然界中(如果我们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撇开不谈)全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而一般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7]253恩格斯在这里主要是表明了自然界的发展更多的是一种本然性。人类社会的发展则是一种能动性,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的任何活动都具有意识和目的性。社会活动具有人的活动的特点,恩格斯认为这一特点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所支配的。”[7]253人总是会带着自己的预期和想要达到的某种目的去从事历史活动,但常常却事与愿违。这是因为人的一些单个预期与单个行动之间存在彼此冲突和相互干扰。把它放在历史领域中来看,就会发现历史事件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实际上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隐蔽着的必然性规律所支配,而问题就在于去发现这些隐藏在幕后的必然性规律。
人类命运共同体恰是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逻辑,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在经济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当下实情、着眼人类未来,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当今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从机器大工业生产时代到科技革命时代带来的不可逆的客观趋势,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然而经济全球化在纵深发展之时,却面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的涌现,有些国家试图通过纯粹的人的意志来人为干预或是扭转这一趋势。这不仅是幼稚可笑的,更是无济于事的。当今的世界经济旧秩序业已不适应现实的需要,日益成为全球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正是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倡导世界要变革全球治理体系以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而不要逆势而行。与历史发展规律相触,必然会被历史无情地抛弃。
其次,在政治文化领域,现有的世界政治格局依旧是二战以来由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制定的,现有的国际政治体系主要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利益为目的。在很长的时间里,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强权的政治手段保证了自身在发展中受益良多,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则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国际政治民主化的呼声愈发高涨,世界政治格局也要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时因势而变。一味地固守旧格局是逆历史规律而行。正如汪信砚所说:“用‘美国利益优先’取代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战略抉择’是背离历史发展趋势的,也是不可能真正成功的。”[3]经济的高度交融,科技的不断进步使世界各国的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崇尚和合共生,主张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传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2017年,由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的高层对话的海报《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观点。海报《美美与共、和而不同》中出现中式茶杯、阿拉伯式茶杯和西式咖啡杯,象征着与会政党的广泛代表性。[8]从表面来看,海报说明了具有不同文化传统和不同文明背景的各个国家政党能够跨越彼此间的差异实现彼此间的文化和文明的求同存异。从实质来看,海报背后实际上表明了世界各民族在文明的交往中实现文化交流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那些依旧怀有文化渗透观念和文明冲突观点的国家和人们都是唯心的,都违背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只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逻辑。它倡导世界是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命运相同,世界各国应该共同推动人类进步事业。
最后,在全球生态领域,全球生态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气候变暖仍在持续。自然资源日趋枯竭,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正在被人自身所破坏。因此,改变全球发展方式,保护全球生态环境显得十分迫切。“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9]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时代发展的规律,提倡世界各国要参与全球共同治理,捍卫人类的共同家园。然而,诸如美国这类国家开始逆规律而行,出现连续“退群”的怪像,严重违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契合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逻辑。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类必将走向最后一个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实现自由人的联合和解放。无产阶级是肩负实现共产主义使命的阶级主体。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2]166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不纯粹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实践的现实运动,是在消灭资本主义旧社会现状的基础上建立未来新社会的构想。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所指的共产主义是科学的,更是现实的,这与空想社会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共产主义只有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需要资本主义社会来创造这个前提条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作为价值增值的狂热追求者,他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立现实基础。”[10]606由此可见,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才能从劳动中解放出来,彻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的个性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做出了科学设想。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1]702马克思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各民族的大联合以及人类对于自身解放认识的深化,人实现了自身的解放和自由的同时必将促使资本主义社会的解体,取而代之的是人类所走向的联合体也即共同体。高惠珠等学者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一个比以往一切旧社会都更高级的社会形式,这种联合体是以人的全面自由解放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社会历史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动态发展过程,人类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人本身,社会实践在程度上的不断累积也加深了人对自身本质认识的深化。让社会主体的人的本质得到丰富和发展,这是共产主义事业实现所必要的社会主体条件。[12]347当社会的主体实现自身的全面解放自由的同时,社会客体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完善和提高。在全球化的高速进程中,社会生产力实现了巨大的发展,即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从而实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的巨大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度丰富,消灭了私有制,消灭了剥削和压迫,人类社会在物质层面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把人从劳动中解放出来,彻底实现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致使人类的精神生活方面也将得到极大提高。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终其一生都在致力于共产主义事业和人类的自由解放事业。
从这个层面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和马克思、恩格斯所追求的人类的自由解放事业具有同一性。人类要获得全面的自由和解放,需要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共同体中得到实现。习近平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社会美好未来正是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追求的人类的自由解放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人类命运共同体虽缘起中国却属于世界。中国共产党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忠实坚定者和践行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13]191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人类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把世界各国的命运紧紧地拴在一起。其着眼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全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实现人类社会和平和谐共荣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类自由解放事业为价值追求。归根结底,人类命运共同体虽然产生于当代却昭示着未来,人类只有在走向共产主义的社会进程中不断地把其实现所需要的各种前提条件做好才能最终顺利实现向人类联合体的过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和使命恰恰就在于此。因此,笔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根本之策,是全球参与共同治理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原则;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为推动全球生态和谐、维护国际和平事业、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所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共同进步、共襄人类进步事业的根本指南。
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含深厚的唯物史观哲学意蕴,从唯物史观的视域下重新透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别有一番哲学意义上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其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树立新型大国形象;最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人类社会发展,推进人类进步事业。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着眼于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着眼于本国和世界、着眼于当下和长远的价值理念,是时代所赋予人类的科学行动指南。只要人类社会共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襄伟业,就一定能够推动世界的和谐共荣发展,推进人类的进步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