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农业人才培养改革探析

2020-12-20 17:10:19郭丽君陈春平
关键词:农业院校人才农业

郭丽君,陈春平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农业人才培养改革探析

郭丽君,陈春平

(湖南农业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高校农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新的方向。当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目标定位不清晰、课程设置思路不清、优质教学资源不足、师生关系嬗变异化、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和科学人文素养断裂等问题。为满足乡村振兴农业人才培养的本土化诉求,亟须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大力变革高校农业人才培养方式,进而全面加快“三农”事业发展步伐。

乡村振兴战略;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

一直以来,乡村改革发展任重道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基本特征决定了乡村不能衰败,振兴志在必行[1]。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振兴乡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人才,因此农业人才的结构性改革被认为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要素[2]。

随着近年来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的急剧变革,社会对高等农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素质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严格要求。如何让农业学科的学生了解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最新趋势,学会应用最新农业技术和技能来解决农村悬而未决的难题,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农业人才培养变革的必然要义。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顺应农村发展形势,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方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适销对路”的农业人才,进而提高我国人才兴农、科技兴农的整体建设水平,真正确保“三农”事业的良性发展。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农业人才培养改革的逻辑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在理论依据与现实动因上一直都表现出较强的适配性。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农业人才培养改革既需要理论上深刻认识变革的必要性,同时又需依附于现实诉求,通过构建二者的逻辑一致性,从根本上让高校农业人才培养变革成为可行的选择。

1 高校农业人才培养改革的依据

(1)社会发展需求是根本动力。人才培养一直是大学安身立命的基础,同时驱策大学获得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大学都必须以人才培养为基本职能,以此表现出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然而,人才培养改革除了要集中体现高等教育的价值理念外,更需要格外关注人才培养的实际状况。大学培养的人才应满足不同时期社会的需求,不然将会为社会所诟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要顺应不同社会时期的要求而发生变革,以此突显出其专业与人文素养并重的鲜明历史特征[3]。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差异明显,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换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以及乡村振兴政策大力助推下,社会各领域工作岗位内容大幅革新,社会对高等农业院校有了新的要求。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衔接农业人才培养素质的调整与升级,农业教育和高等农业院校可以大有作为[4]。唯有及时调整农业人才培养方式,才能确保乡村振兴时代农业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达到平衡。

(2)国家宏观政策提供基本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与实施不仅给农业领域的发展带来革命性影响,同时也为现代农业学科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成为高校农业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推力与保障。2013年7月,中国林业教育学会组织召开了“全国高等农林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研讨会”,提出培养农业人才是决定农村发展的首要要义。2014年,全国99所本科高校投入到“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助力为农村输送农业创新人才。2019年6月,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农林教育专家共同发布“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将卓越农林新才培养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为保证对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农业人才人力资本支撑,国家相继印发了《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重要政策文件,构建了乡村振兴的阶段性目标和未来发展蓝图,为我国乡村振兴的意义、模式与路径作了最顶层、最全面和最系统的战略规划。2019年9月5日,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更是将高校农业人才的培养推向制高点。国家由上而下的战略部署既成为提升我国高等农业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我国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接轨并引领未来世界农业人才人力资本市场的应然策略,为高校农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提供了根本性的政策保障。

(3)知识本质追求是其内在抉择。约翰·S·布鲁贝克在其经典著作《高等教育哲学》中提到,高等教育合理存在的两大哲学基础分别是认识论和政治论[5],认识论主要强调知识的纯粹追求,而政治论则重视知识的实际功效,用追求到的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知识的传承(教学)与更新(科研)始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大学应秉承“探索和创新知识,求学的目的是为人类发展新知识”的价值取向,体现洪堡“通过研究进行教学”和“教学与研究统一”的思想,持守知识传承与创新的原则,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基。

加速高等教育对知识的本质追求,重组有效的农业学科人才培养机制,高等农业院校义不容辞。转变乡村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和先进技术实现新农村新旧动能的转化,以便乡村走上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为解决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难题,大学的“高深学问”责无旁贷,尤其是高等农业院校的农业科技知识将发挥重要作用。

2 高校农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动因

(1)学校教学内容与方法落后。我国高等农业院校长期深受根深蒂固的专业化教育思想的影响,培养的学生农业知识面狭窄,缺少综合解决农业问题的能力;教学知识陈旧,无法适应农村快速发展的节奏;农业知识应用能力匮乏,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窠臼。各大农业院校虽然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农业”“互联网+农业”“创新创业+农业”等一些新的教学模式,但不管是在学分设置还是课程内容安排上,更多走向的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老套路。此外,老教师对新知识、新技术认知不足,青年教师持守重科研、轻教学的传统思想,加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漫长而艰难,这些制约因素导致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难以培养出符合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卓越农业人才。

(2)现代农业技术的冲击。科技进步给现代农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传统农业与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渐行渐远。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型的现代农业发展形态应运而生,并已形成燎原之势,同时也对农业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出新要求。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的要求决定了农业劳动者智能化的特点,唯有新型职业农民才能真正承担起现代农村发展的艰巨任务。传统农业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不高,学习掌握新型农业科技知识能力严重不足,接受新农村发展的速度较慢,难以适应农业发展的时代需求。技术兴农、人才兴农已成为攻克“三农”问题的关键。现代技术对农业强有力的冲击也进一步加速了农业人才培养的变革[6],同时也提出要创新教育理论、重塑育人过程的新理念[7]。

(3)就业市场需求旺盛。在考虑乡村振兴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时,数量规模一直是不容忽视的要素[8]。随着农业人才市场需求量的加大,农业人才呈现紧缺状态。2018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报告》指出,近20年来,本科招生从3万多人增加至6.7万人。尽管绝对数量增加较快,但是农业学科在整个本科生的招生比例中下降幅度最大,由20年前的6%占比下滑至1.7%,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以广西为例,2017年广西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广西农业发展现状与农类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调研报告》显示,广西相关企事业单位未来五年对农牧渔类专业人才需求总量约为221 515人,平均每年44 303人,其中,对本科和高职专业人才需求共157 925人,占71.29%,平均每年需求3 585人。而目前广西本科和高职院校每年招生数共约5 500人,导致本、专科农业专业人才缺口26 085人。虽然当前我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已突破2000万,但新型农业管理人才、农业技术员、农业营销人才依旧急缺。

二、高校农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专门人才的培养,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教学。尽管自乡村振兴战略贯彻实施以来,高等农业教育规模扩大、教育类型增多,但农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更新、核心课程的设置、教学资源的配置等方面仍处于艰难的境地。

1 培养目标更新缓慢

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活动得以发生的基本依据和各项教学活动安排的内在逻辑主线。梳理国内外的人才培养目标,可将其概括为价值观教育、基本素质、关键能力以及21世纪概念四个方面[9]。农业人才的关键能力和21世纪概念泛指在基本素养基础上,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农村变迁、产业变革,并具有创造、创新的必要能力。由于人才培养活动的惯常性和人才培养质量效果的滞后性,我国大部分高校农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更新较为缓慢,难以真正体现出动态性、时效性的特点。据笔者调查,截至2020年年初,某些农业高校官网上公布的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居然是2016版,且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游离在科研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之间,与社会需求表现出一定的不协调性。整体来看,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滞后导致专业定位模糊,难以适应乡村振兴时代对专业化农业人才的需求。

2 课程设置思路不清

课程是教学活动中内容和实施过程的统一,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元素,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10]。课程的设置合理与否,课程质量的高低,其实施是否有效,都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整个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基本都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但在农学专业课程设置上却表现出“杂”且“多”、实训课程相对缺乏等问题。尽管各大高校都安排了集中实践课,但基本都只安排在第4~7学期,对一二年级的本科生都较少涉及。毕业实习的要求也暂未作为硬性标准出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导致学生毕业后投身于“三农”工作时,实践能力不足而出现工作被动的局面。另外,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相对混乱。以西部某农林科技大学为例,其针对农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制定了2份指导性教学计划,目的分别为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面对相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生群体,如何将学生分为拔尖型人才与复合应用型人才?依据什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计划?对这些问题都没有统一的规划,从而造成了一定的教学混乱。此外,部分农业院校的课程高度重合,缺乏特色;课程重复、无关课程以及目标虚置,致使学生学的多,用的少;专业方向边界模糊诱发学生跨专业就业,不利于培养真正的农业人才。

3 优质教学资源不足

基础设施、教师队伍、学生质量等基础能力建设是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性保障[11],而高等农业院校内部教育资源要素的支撑力度还有待增强。一是基础设施较弱,硬件资源相对不足,如科研经费较少、实践基地缺乏、校企合作平台稀少;二是优质教师流失问题突出,高层次农业人才不足,教师国际化水平不高;三是农学专业学生整体质量相对不高,培养基础有待提升。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资源,是大学学科的化身[12],关乎教育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逻辑起点。尽管当前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师引进、培养机制日趋完善,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农业学科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同时,过高的生师比会导致师生互动不够、对学生关注不足、个性指导不强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此外,生源质量也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相对其他类型高校,高等农业院校优质生源的吸引力不足,即便是同一所农业院校,农业类专业考生的分数线也略低于其他专业。对比2018年中国农业大学在北京的录取分数线可以发现,理工科类专业分数线最高的生命科学类专业(652分),远远高于农学(635分)、草业科学(634分)等传统农业类专业。

4 师生关系嬗变异化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目的而形成的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也是特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映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速器。“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使高校农业人才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时也影响到教育发展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变更。在农耕时代,教师扮演着知识传播者的重要角色,进而形成了“权威-顺从”的师生关系;在工业与信息时代,师生关系逐渐演绎为“主体-客体”和“主导-主体”的关系。当前已进入智能时代,师生关系嬗变为师生一体的和谐关系,教师的角色转化为提供便捷和高质量服务的服务者和促进者。学习环境的逐步优化、学习资源的海量获取以及学习方式的重构创新都引发了“互联网+教育”视域下新型师生关系的嬗变,打破了原有的师生关系生态体系。但教师依然要秉承着力于学生的发展、学习与学习效果的教学初衷[13]。而事实上,当前师生的教学观与学习观不仅难以融和形成新型师生关系,而且造成高校师生关系在利益牵涉下发生偏离、相悖,严重影响到高校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学生的素养与能力培育。

5 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劳动力市场对卓越农业人才的需求随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而变化,所以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也应该是多样化的。传统的高等农业教育单一线性的人才培养形式难以适应当下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培养的农学专业人才面临“销不对路”的问题。究其原因,除了劳动力市场的不成熟和分割的市场机制导致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价值取向错乱和信息偏失等原因之外,更多的要归结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滞后于劳动力市场的多样化要求。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分割不仅异化了人们对高等农业教育的理性要求,也致使我国高等农业人才培养改革渐趋滞缓。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缺陷与人才培养的现实冲突导致大学生人才配置效率偏低,农业人才培养价值取向迷失。再者,农业人才供不应求的供求矛盾是当前阻碍乡村发展的痼疾,当下不同层次高等农业教育不安其位,办学缺乏特色,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倾向明显。

6 科学人文素养断裂

从高等农业教育回应乡村变革的历史逻辑看,以农业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的重组为逻辑起点,以农业人才培养变革为支点,是高等农业教育的实然选择和应然路径。人才培养必须厘清和确定人才培养理念,从乡村振兴发展本质上看,以农业人才为支撑的乡村振兴只是人才的一种横向延伸,农业人才的宽度要求高等农业院校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兼具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的复合型农业人才。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我国自改革开放起才开始引进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理念。迄今为止,仍在遵循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以专才为核心的培养理念和目标,这也就意味着当前的人才培养理念与现实是相违背和脱节的[14]。国内公认大学的通识教育能弥合个体存在的二重性,能起到培养完整的人的作用[15],但在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办学实践中,在教学上仍表现为重视农学专业的学术性规训,忽视与农学专业相匹配的职业训练[16]。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农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对策

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持守育人为本的使命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农业人才培养要遵循普适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所谓普适性是指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应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趋势,而特殊性则要求高等农业院校秉承一贯的办学传统与办学特色,肩负培养卓越农业人才的重任,以乡村振兴战略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高等农业院校要在学校定位、专业设置、实践实习、基地实训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精准对接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人才需求。在农业学科专业的设置上,遵循基础、优势、特色专业,打造农业教育金课,逐渐将高校的王牌农学专业做大做强,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来源的多样性、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地理环境的特殊性,顺应我国农村区域发展的规律与特性,培养乡村振兴建设所需人才。高校只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考虑自身特色与资源优势,贯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原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才能培养出符合乡村振兴时代新农村建设需求标准的农业人才。

此外,大学必须固守育人为本的使命逻辑。若缺乏育人为本的应然抉择和价值持守,那何以期许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大学想要提高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构建一个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好的人才培养体系根植于一个好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好的人才培养目标依赖于高校的育人为本的办学治校理念。领会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与规律,强化人际关系意识与提升师生关系层级,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创建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实现人文素养与教学活动的结合,将人文素养渗透到教育体制中,进而加强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唯有此,大学才能不负众望,在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之间实现有效衔接。

2 适时调整课程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高等农业教育需要遵循“通识+专业”的农业人才培养理念,以兼具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的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现实起点,来构建和完善农业人才培养方式。信息时代高校农业人才培养变革的核心是赋予时代新内涵,融入时代新精神,为新农村培养出“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高等农业院校应适时调整农学专业结构体系,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农业人才的需求。同时,要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助长学生跨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使他们从多学科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7]。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变革需要依附一定的实践资源,而资源配置的优化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企业的积极参与。政府应将教育资源适当向高等农业院校倾斜,从宏观上整合资源补齐短板,积极鼓励农业人才引进,激发教育资源新活力与生命力。首先,中央、省级政府及其下辖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指定基本原则和宏观要求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自治赋权和充足的经费保障,鼓励高校积极探索改革之路。同时,各级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助力农业教育人才培养内容与方式的更新和完善。其次,高等农业院校要积极与知名农业企业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校培养的农业类人才提供优质的实践实习机会。学校可以适时聘请校内外高等教育教学专家,通过职前培训、职后继续教育、录制视频课等方式积极引导教师逐渐从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以便实现通识教育促进专业理解,专业教育促进通识教育学习的良性循环[18]。 此外,要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增加“以学为主、以研为辅”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机会,强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互补性。

3 制定与时俱进的标准,完善监管评价机制

高等农业教育作为最高级的农业人才培养活动,不应封闭于“象牙塔”内闭门造车,而应当主动将劳动力市场对高层次农业人才的需求放到整体的人才培养活动中进行系统思考。要对社会的发展保持高度敏感,在农业人才培养上与时俱进,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很大程度上是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俱进的结果,落后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会导致落后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人们总是一味强调人才培养变革,但却很少提及人才素质的高要求、高标准。

监管机制是高校农业人才培养体系运转的“监护人”,评价机制是其运行效果的“试金石”,监管和评价机制对人才培养的更新与完善有直接的保障和反馈作用。在及时更新的农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质量观的引领下,需要监管机制持续不断地进行督导管理,同时科学评判当前的农业人才培养过程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设定。毋庸置疑,在充分发挥监管机制的功效的基础上,构建个体化、动态的农业人才培养过程评价体系是科学评判人才培养过程的应然之举,而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革新与成熟也为科学评判人才培养过程提供了现实可能。对此,高等农业院校在努力争取多方支持和参与的基础上,通过人工与网络相结合的方式持续采集农业专业的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就业的数据,利用网络分析技术,构建高等教育农业人才培养过程监管评价机制,更好地发现农业专业学生的多元智能,以便更好地进行个性化指导[19],实现对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过程的科学评判,充分发挥农业人才评价机制的“指挥棒”作用,使得人才培养更具实际意义[20]。

[1] 高启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审视农业与农村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52-63.

[2] 李秋红,田世野.农业人才供给侧改革与新农村建设[J].理论与改革,2016(4):176-179.

[3] 聂建峰.关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几个关键问题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3):23-28.

[4] 张宪省,王彪.乡村振兴的人才挖掘与培育策略[J].中国农业教育,2019(1):6-12.

[5] 约翰·S·布鲁贝尔.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张维平,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6] 张晓雯,眭海霞,陈俊江.促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科学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2017(2):95-99.

[7] 袁靖宇.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9(2):6-9.

[8] 胡建华.高等教育强国视野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9(10):1-5.

[9] 吕立杰,李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转化路径探析[J].教育研究,2018(12):56-62.

[10] 张旸,于海燕.转型期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9):60-66.

[11] 周海涛,胡万山.“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西部高校发展的机遇、问题与对策[J].高校教育管理,2019(6):19-25.

[12] 别敦荣.论大学学科概念[J].中国高教研究,2019(9):1-6.

[13] 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1-6.

[14] 李立国.工业4.0时代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1):6-15.

[15] 刘铁芳.大学通识教育的意蕴及其可能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2(7):1-5.

[16] 马廷奇.人才培养模式、劳动力市场与大学生就业[J].高等教育研究,2013(3):34-39.

[17] 吴雪萍,袁李兰.美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经验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9(6):102-109.

[18] 万爱莲.“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课程结构调整:关系与误区[J].现代大学教育,2019(2):101-109.

[19] 贺武华.“以学习者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生学习力培养[J].教育研究,2013(3):106-111.

[20] 萧鸣政,张湘姝.新时代人才评价机制建设与实施[J].前线,2018(10):64-67.

Analysis on the reform of agricultural talents training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GUO Lijun, CHEN Chunping

(School of Education,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The "Village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has pointed out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s in China, such as unclear target positioning, unclear course setting ideas, insufficient high-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 the evolution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rket and talent, and the fracture of scientific humanities. In order to meet the localization demands of rural personnel training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it is imperative to vigorously change the training methods of agricultural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erms of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systems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s, so a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caus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10.13331/j.cnki.jhau(ss).2020.02.011

G640

A

1009–2013(2020)02–0080–06

2020-02-01

湖南农业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

郭丽君(1975—),女,湖南湘潭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比较高等教育。

责任编辑:黄燕妮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人才农业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