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琼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2018 年1月教育部联合多部委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教职成〔2018〕1号), 旨在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与切实开展现代学徒制与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1]。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创新的重要形式是将学生推向市场,实行现代学徒制,其特点是根据企业需求培养学生,根据行业发展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符合社会的发展形势。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入选福建省教育厅第四批现代学徒制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试点为契机,进行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就在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对其他院校其他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现代学徒制是以工作实践中培养学徒为主的从业人员培养体系。学徒获得执照,企业培训帮助学徒学习职业技能,以换取他们在掌握技能后一段时间的继续劳动。现代学徒制不仅是为了获得技能的职业培训,更是终身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2]。现代学徒制基本特征是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徒双重身份、工学交替、岗位培训[3]。
学校在广泛调研福建福州地区食品加工企业的基础上,选择与福州新澳餐饮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开展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现代学徒试点办学工作,现将其具体做法及成效简要介绍。
首先,学校与福州新澳餐饮服务有限公司共同制定招生宣传计划和方案。然后,企业和学校共同从报名学生中挑选20名学徒,组建现代学徒班。最后,学校、企业、学徒共同签订了三方协议,明确学校与企业权益和责任,明确学生的“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确定学徒的权益、义务、薪酬等。
学院与企业合作,双导师指导培养学生,真正实现了“教学实践与工作任务相结合、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是采用3年的培养周期,学生在学校学习食品加工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1年,在企业进行岗位培训1年,顶岗实习1年。学徒制培养实行1位学徒有两位导师即1位校内指导教师和1位企业师傅的“双导师制”。学徒在第1年通过在学校的学习,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学徒在第2年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跟着企业师傅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培养职业素养。第3年学生独立上岗实习,进一步完成职业岗位能力的训练。通过三年学习,学徒学习完各个岗位系列课程后,就可以申请职业技能测评,就有机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学徒毕业后获得了“1+X”证书,即一本毕业证书和X本职业资格证书。
学校与企业合作签字了《现代学徒制工作制度》,在学校挑选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作为学校导师,在企业中挑选道德高尚的业务骨干作为企业师傅[4]。通过制定校企互聘的管理机制,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益。校企合作期间,学校教师可以到合作企业岗位实践,来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企业师傅则可以到学校学习食品加工基本理论和先进教学方法。通过双方的互相学习、切磋,校内教师和企业师傅取长补短,促进了师资队伍教学水平提高。
校企合作共同完善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校企联合招生,对接职业岗位、明确培养目标、分段式育人。学校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校领导及老师与企业领导、师傅共同商讨高职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按照目标围绕毕业生就业岗位,实施“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满足用人单位对食品加工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学校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学校实施的现代学徒制虽然只有20名学徒的培养,却占用了7名校内导师和7名企业师傅,企业要为学徒安排师傅手把手指导,耗费了企业的大量人力和物力,直接增加了生产成本,而学徒毕业后很可能不能继续为企业服务。因此随着招生人数增加,大规模的学徒培养,将面临师资不足困境,而如何能既保证学徒培养质量又能为企业留住学徒将是现代学徒制实施所面临的难题。
企业冷淡、参与性不强是因为企业有留不住人才顾虑而谨慎投入,故在选择企业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合作时,学校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对企业进行宣传和沟通。虽然企业同意合作,但是要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使现代学徒制真正落实到位仍然需要企业全力以赴、积极配合,因此,选择有教育情怀、甘于为社会做贡献的企业是现代学徒制面临的现实问题。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说明师傅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企业师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应具有高尚的情操、卓越的教学能力。然而很难寻觅到满足上述条件的企业师傅,企业师傅普遍缺乏现代职业教学水平和方法,缺少与学生互动的教学能力,而学校中的教师则大多不具备实践能力和熟练的操作技能[5]。
针对以上问题和矛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现代学徒制的实行仅依靠学校是很难真正落实,政府的大力支持是不可缺少的。政府应该根据目前的社会环境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适当的修改相关的政策,创造一个适应现代学徒制的教育环境[6]。政府可以出台政策,明确规定学校、企业各自的职责和权益,应履行的义务;而学校和企业可以同政府部门进行交流和沟通,借助政府力量真正落实现代学徒制的实施。
要解决企业参与性不强的问题就要改变现有的招生模式,现代学徒制招生模式可以多样化,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招收高中毕业学生,另一方面可以来自于企业,招收本企业优秀、有潜力员工,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可以同时进行。所有学生或员工需要和学校、企业签订三方合同,明确规定学徒经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考核合格后必须到企业工作5年以上。这样不仅能从根本上打消企业为他人做嫁衣的担忧和顾虑,而且有利于学校招生宣传。企业与学校签订联合培养人才协议,双方共同投入、共同培养、共同考核。现代学徒制培养能够实现学生、企业和学校三赢的局面[7]。
学校和企业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完善校内外企业师傅的聘任、绩效与任教制度,凡是有良好职业操守、业务能力强的优秀导师,就可以获得学校和企业颁发的聘用证书,职称评聘上给予优先考虑,来提高优秀导师的福利,增进导师们的荣誉感,激发导师们的积极性。
现代学徒制对高职院校提出更高要求,学校导师要在有限课时的前提下,简明扼要地讲授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导师不仅要及时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而且要关注相关行业标准的更新,并依据新职业标准调整课程标准,最终实现课程标准的与时俱进。
教学方法上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双导师共同指导,锻炼学生职业技能,双导师优势互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企业和学校合作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得到提升。
考核方法改革应全面、真实反映学生职业素养。例如理论考核方面可以增加创新能力考核成绩,实践成绩可以增加综合实践和答辩成绩,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客观、全面和公正地考核[8]。
实行“1+X”证书制度,学徒毕业后就获得了“1+X”证书,即一本毕业证书和X本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如食品检验工、中式面点师、西式面点师等,不仅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而且满足学生持证上岗的条件。
学校开展食品加工技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现校企深度合作。经过实践,现代学徒制不仅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且还能为企业输送大批优秀人才,是一种既有利于社会、更有利于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教学模式。今后政府要多出台政策来支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学校与企业要密切联系,加强沟通交流,实行校企合作互聘,进一步完善导师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努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