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高粱的年种植面积约4 000 万公顷,是仅次于小麦、玉米、水稻和大麦的第五大谷类作物。在非洲和亚洲半干旱和干旱热带地区,高粱是贫困人口的主要粮食作物,而在发达国家,高粱主要作为家畜或家禽的饲料。我国高粱种植面积约70 万公顷,是重要的酿造、粮饲和生物燃料的来源。高粱作为C4作物,光合效率高、物质转化能力强,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等多重抗性并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因此常被种植在边际土壤上,是重要的旱地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阶段,我国高粱育种虽与世界高粱生产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但近年来经过全国高粱研究者的不断努力,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总体上,高粱产业正朝着机械化、专用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这对品种选育提出了新的需求,高粱育种正在逐渐由传统的高秆大穗、依靠单株增加产量向株高适当降低、注重群体增产、提高群体植株整齐度、增强抗倒性等适宜机械化作业的方向转变。在种质资源遗传性状的选择上,以非生物因子(如干旱、盐碱和重金属等)、生物因子(如病害、虫害等)及抗除草剂等耐受性为重点开展了系列研究,取得了一定突破。与此同时,在传统育种手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育种技术,综合利用杂交选育、分子辅助、基因编辑等多种途径提高品种选育水平、加快育种速率已成为高粱产业发展的方向。
在美国、澳大利亚等高粱生产发达国家,高粱栽培已实现全程机械化和管理数据化。宏观上采用大数据评估管理,将热成像技术与计算机结合,用无人机采集数据,了解和评估高粱生产群体状况,采用全程机械化对病、虫、草等进行调控,效果很好。微观上,高粱已进入分子生物学和生理代谢组技术时代,正在借助基因技术解决高粱耐旱、耐盐、耐冷、抗病、抗虫、抗除草剂等实际生产问题。在高粱生产相对落后的非洲,高粱等谷物发展还停留在相对传统的自然生产状态,机械化投入很少,生产效率很低。随着全球高粱生产总体水平的提高,美国、中国、澳大利亚等国向非洲提供了许多高粱品种和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其产量和抵御逆境的能力。我国高粱生产受地域影响,在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等主产区高粱生产都进入了全程和部分机械化阶段,以轻简、高效栽培为目标和重点对不同栽培方式、除草剂合理施用等技术手段开展了全方位研究,针对不同品种特性进行了适宜配套栽培技术(农机、农艺)、加工技术等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在这一背景下,在我国及全球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为更好地发挥高粱高产、多抗、专用特性,特在《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组织“高粱育种与栽培”专栏。专栏文章针对我国高粱产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开展相关研究,提出解决途径,为高粱产业健康可持续高效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