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星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延安分公司,陕西 西安 710075)
延安治沟造地是针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特殊地貌,利用现代化机械快速填沟覆土,田坝渠路林综合建设的一种沟道土地整治新模式。通过坝系建设、旧坝修复、盐碱地治理、荒沟闲置土地开发利用及生态建设,快速增加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沟域生态环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治理水土流失、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区域统筹、城乡协调、人地和谐发展[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土地整治作为协调人地关系的一种手段,具有重构城乡空间、保障粮食安全、统筹城乡发展、集约利用资源和改善人居环境等多重功能,与乡村振兴的多重目标相契合[2]。《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发展质量。《陕西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陕西省农业进入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期,步入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加速期。土地作为承载农业发展的根基,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释放农业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重要基础。
近几年,延安市通过实施治沟造地,项目建设对产业扶贫、促进项目区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素视角,探讨延安治沟造地背景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延安是全国治沟造地的发起地,项目从试点到在全市全面推开,涉及延安市13个县区,总建设规模约36987hm2,新增耕地约7887hm2[3]。
延安市作为陕北农业的重要生产基地,通过实施治沟造地,配套完善灌溉排水、田间道路、水土保持、农田防护等工程,增加了耕地面积,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对维持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和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对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土地综合利用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同时农业机械化耕作条件得到改善,农作物耕种得到保证,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得到提高。
项目建成后,项目区水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为逐步实现生态农业打好基础;通过水保设施配套完善,可有效增加抗御旱涝等自然灾害能力;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土地垦殖率、绿色植被覆盖率得到提高,为农作物生长和当地群众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2013年,延安遭受持续强降雨,治沟造地工程总体经受住了持续强降雨的考验,实践证明治沟造地工程在防治水土流失,防洪减灾方面作用巨大[4]。
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沟壑,是陕西省北边的中心城市,是陕北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治沟造地项目实施以来,成效显著。在治沟造地基础上,延安各地区因地制宜,通过“1+N”模式,增加了高标准农田面积,提高了田间基础设施水平,修复了生态环境;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利用,发展蔬果大棚、规模养殖及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加快农村发展,助力产业扶贫,促进农民增收。在宝塔区,南泥湾项目作为国家批准的延安市治沟造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试点,项目完工后,水田由原来的约2hm2低标准改增为100hm2高标准,共恢复弃耕土地超过266hm2,水稻产量由原来的200kg·667m-2增加到400kg·667m-2。同时,配套并完善了灌溉排水、道路及防护林网等工程,切实提高了南泥湾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现在的南泥湾已经成为集旅游、生态、观光为一体的红色休闲小镇[5]。安塞区作为陕北地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设施蔬菜是当地发展现代农业的一大特色产业,自治沟造地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在治沟造地区域新建大棚353座[6]。治沟造地项目的实施为延安农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沟道整治投资大,后期的土地利用直接影响治沟造地工程的社会经济效果甚至成败。沟道土地整治后,如何实现土地的持续、高效利用,是关系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现实问题[7]。延安市农业经济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由于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滞后,农业可持续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
延安市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水资源短缺问题较为严峻[8]。根据历年陕西省水资源公报显示,农灌用水在各部门用水中占比最高,由于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农户主要依赖经验灌水,缺乏科学合理的灌溉管理制度指导,导致灌水定额大,利用率低,水肥损失严重,且容易破坏土壤生态环境。根据最新公布的陕西统计年鉴[9],延安水资源总量10.87亿m3,延安市节水灌溉面积占农田灌溉面积的78%,其中喷灌、微灌仅占32.8%。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用水部门用水量也将逐渐增加,传统的灌溉设施和灌溉管理方式对有限的水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严重制约着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而农产品的产量、品质及其可持续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灌溉及灌溉管理水平,这就给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用水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农业生产输出不断提高的形势之下,由于部分农户在生产作业过程中缺乏可持续化发展的意识,采取单纯追求产量,片面拼资源、拼消耗的发展方式,造成农药、化肥、地膜在土壤和水体中过量残留,河流和大面积农田土壤环境发生显性或潜性污染时有发生[10],一旦超出土壤的自净能力,将导致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降低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并给人类身体健康带来威胁,已成为影响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食品安全的重要问题。
截至2018年底,延安市土地流转率为29.8%[1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定程度制约着农业集约化发展。由于当前延安农业仍然存在产业格局不合理、农业科技供给与推广不力、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经营体制不完善等“四大瓶颈”,使得延安农业仍然维系传统粗放式发展方式[1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正式发布并实施,意见要求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
治沟造地项目实施以来,成效显著[1],治沟造地产生的巨大效益将为延安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在科学分析不同地区地域特色、产业优势和市场潜力的基础上,加强规划和引导,精准定位、精准发力,逐步造就一批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态势,从而改善整体结构布局。治沟造地实施后的地区,可结合农业产业园、工业园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生产区域建设,进一步合理规划、统筹利用产业空间,以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
延安市制定出台的《延安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在源头上对化肥、农药、土壤添加剂进行治理。大力推广节地、节肥、节药、节种、节能的种养技术,全面促进科学配方施肥、合理用药、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采取修复、轮作、间作等措施,治理重金属污染耕地,逐步建成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生态农业发展方式。
延安市在农业方面主要发展烤烟、苹果、薯、羊4大类主导产业,种植业是延安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13]。灌溉是种植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传统的灌溉模式因片面追求总产量,造成水资源不必要的浪费。面对延安地区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率低下、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地形条件复杂等实际,结合延安市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可加快发展农艺节水以及工程节水。综合运用生物、农艺、农机、田间工程等措施,大力发展雨养农业;充分利用治沟造地成果,基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推进工程节水,兼顾节水灌溉及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构建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结合农作物需水规律及当年降水特点,采用非充分灌溉、补充灌溉等方式,不单纯追求单位面积上最高产量,将有限的灌溉水资源分配在对作物产量影响较大,并能产生较高经济价值的需水临界期,而在非临界期可减少灌水量或不灌水。通过建立合理的水量与产量关系模式,达到以水促产和以水提质,逐步实现在水分利用效率、产量、经济效益3方面的有效统一,对于科学利用当地有限的水资源,促进延安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延安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构建“一主两翼”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一主”,即苹果产业;“两翼”,即设施农业和现代化养殖业,包括建设绿色果品基地、设施农业基地、标准化养殖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截至2018年底,洛川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17个和市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专业村230个、专业镇18个。洛川老庙镇、吴起五谷城镇桐寨村被认定为第8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跻身国家示范社[11]。
治沟造地项目实施以来,“集中连片、配套齐全”的高标准农田规模进一步扩大,为延安市土地流转打下了良好基础。结合本地区农业产业特色和地域优势,可采取转包、转让、互换、出租、股份合作等多种流转方式,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家庭农场+农户+基地”等产业化经营方式,通过市场化运作,使程序合法、合同规范,积极引导农户在依法、自愿、互利的原则上,将土地转包,让分散的土地通过流转集中到有实力、懂管理的农业大户手中。同时应大力引进现代农业管理技术,推广无毒化育苗、无土栽培、有机生产,为延安市发展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品牌提供有力保障。
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推进物联网试验示范和遥感技术应用。”智慧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通过物联网监控平台、农产品溯源平台、标准化生产系统、模式识别技术等的建设,以实现农业的精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在有条件的地区,结合设施农业,与高新企业合作,通过建立示范园区,探索发展智慧农业,以此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建设。
根据《关于印发延安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提出“围绕苹果、大棚蔬菜、养殖、种植等当地农业产业开展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工作措施,将有力助推延安地区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走上新台阶。
治沟造地重大工程作为一项生态、高效的系统工程,为延安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延安农业发展应紧密结合不同区域气候、土壤等要素,因地制宜,把发展“生态、高效、特色、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充分凝聚政府、产业、金融、学术以及社会各界的智慧,构建各区域特色农业产业,持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促进延安农业可持续发展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