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陈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并在多次讲话中就“爱国”和“爱国主义”作过相关论述。习近平指出“在广大青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年心中牢牢扎根,”[1]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和社会热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面临新的环境条件和时代机遇,其对国家的认同和民族的热爱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革命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事业中所创造的富有革命性的文化成果,它起源于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丰富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2]是一种集物质文化、精神文明以及制度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形态。革命文化不仅是产生于革命实践中的伟大创造,同时也是革命事业中的文化继承和精神遗产。汲取革命文化当中的合理成分和精神营养,为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筑牢精神支柱和文化根基。
爱国主义教育基本与社会发展进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3]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发展来理解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内涵,直视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的时代境遇。革命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形态,不仅可以作为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来源,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也需要从革命文化中探寻历史积淀,总结历史规律,涵养价值养成,稳固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自从国家诞生以来就普遍地存在于人类社会当中,它就如空气一般,虽然摸不到,碰不着,但是又无时无刻不贯穿于现实生活当中。爱国主义从来都不是空洞和抽象的,而是具体和务实的。毛泽东曾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4]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时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来理解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首先,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核心要义是将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纵观近代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将爱党、爱国家和爱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其次,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这不仅符合中华民族和人民大众的共同利益,还有利于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热切期盼。再次,中华民族是由过去的历史发展而来,若没有文化的传承创新以及革命的交替更迭,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中华民族。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当中汲取智慧和养分,延续文化基因,展现时代魅力。最后,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还应当尊重各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道路,坚决维护国家主义,倡导求同存异的道路,展现出各国共同发展的大国风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核心。[5]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是激励中华民族奋勇前进、开拓进取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柱。首先,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实复杂境遇。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多元社会思潮、网络媒体发展以及爱国非理性化的复杂社会生态,这给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也为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其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历史的、动态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和方法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的更新,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和主题也是不尽相同的,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在继承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特色,贯彻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最后,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当中,普遍存在理论认知与实践活动相脱节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网络爱国主义膨胀与现实人际关系冷漠的现实冲突。针对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现实机遇与严峻挑战,必须巧用机遇,直面挑战,解决问题。
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作为弘扬先进文化的主力军,创造性地提出了革命理论,进而转化为先进的政治思想,并将此付诸于革命实践,生成了中国共产党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也就是革命文化。在不同的革命阶段和历史时期,因革命斗争的具体需要、区域土壤文化以及社会条件的不同,产生了富有区域特色、不尽相同的革命文化具体形态,如建党时期以“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为核心的革命文化;土地革命时期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文化精神、抗战精神以及延安精神为核心的革命文化;解放战争时期以西柏坡精神为核心的革命文化。以上不同时期的革命文化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共同理想信念、共同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它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对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高度凝练与抽象概括,是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标识。当前,要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细处,可以借助革命文化的具体内容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内涵和深刻意蕴,重新解读革命文化的现实意义,加强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自觉性和和主体性。
爱国主义教育是由爱国情感、爱国觉悟和爱国行为三个环节所构成的,这三个环节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认知、实践过程,其中爱国情感是基础,爱国觉悟是爱国情感的升华,爱国行为则是爱国情感和爱国觉悟的展开。爱国主义教育是通过具体的内容和过程加强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和肯定,并将其思想内化为认知以及实践活动。当前,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思潮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等现实因素的影响,为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和国家的关系上提供了新的技术、新的观点以及新的视野,同时这也引发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方面面临新的思想困惑和矛盾,甚至引发价值冲突,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正确方向。革命文化的形态特性和时代进向,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族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科学借鉴和创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革命价值观相统一的文化形态,也是中国革命实践得以取得胜利和国家逐渐走向繁荣昌盛的政治滋养和精神动力。当前,全球处于公平竞争、和谐相处的国际大环境,革命文化仍然可以成为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滋养和合理资源。
在和平发展的时代境遇当中,革命语境渐趋消弭,革命文化似乎被世人所遗忘,逐渐演变为一种与现实生活有明显距离感的革命文化传统。但是,革命文化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则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革命文化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具体形态;另一方面,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也需要从革命文化当中汲取合理养分,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应当注意的是,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目标上政治性与科学性、内容上革命性与时代性、方法上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政治实践的文化成果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具有“中华民族的新文化。”[6]革命文化作为兼具政治属性的文化形态,具有深刻的政治性和阶级性。“一切文化和文学艺术都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7]简而言之,文化的发展一般都依托于政治,与政治并行或是独立于艺术的文化形态是不存在的。革命文化作为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站在党性、党的政策以及无产阶级的立场,服从并服务于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另一方面,革命文化也是伴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引下所开创的具有科学性的革命发展道路。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和文化支撑和精神支柱,它承载了党和国家对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升华,也为社会主义先进的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从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并逐渐走向强大,也可以看出革命文化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归结于是对国家的认同情感和自我行为的约束,因此,在教育的过程当中必须始终坚持政治性的首要地位。另外,革命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及人民群众革命实践中的文化形态,它充分体现了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努力探索和重要成果,即使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仍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示范性。因此,在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时,目标上坚应持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革命文化从起源、发展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时间周期。“五四”运动可视为革命文化的起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斗争和实践中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政治文化;在社会主义革命实践时期呈现出曲折中艰难发展的走向,革命性与斗争性是革命文化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始终贯彻的重要主题。同时,由于革命文化为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产物,因此我们将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时应以时代要求为出发点,对革命文化中的合理养分进行深入挖掘,如革命文化中所蕴含的理想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民主主义精神以及变革创新精神等文化基因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革命文化在理论外延方面,“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都可以说是革命文化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推动革命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涵契合,既要重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要求,又要充分发挥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革命特性。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汲取革命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与当代开拓进取精神同向发展,从而使革命文化成为涵养大学生价值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石。
革命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形成了一部追求富强民主,探索强国之路,实现伟大复兴的曲折斗争革命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中,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贡献精神等文化基因都深深根植于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以及内心当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诸如苏区精神、西柏坡精神、长征精神等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革命精神。革命文化所富含的具有先进性的政治理念、文化实践、精神品质等,不仅在观念文化上引领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而且在实践上也推进革命文化自觉地传承与演进,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文化形态。[8]革命文化在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础上,逐渐呈现出不同阶段的具体形态,体现出革命文化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在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继承革命文化中的合理养分和思想精华,以发展、辩证的眼光来审视革命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时代变迁,侧重把握革命文化的现代发展趋势,实现革命文化的创新发展。因此,在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时,方法上坚应持继承性与创新性性的统一。
革命文化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时代境遇,从革命文化,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着手,分别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创新性、覆盖面以及全面性,将革命文化贯穿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全过程,构成了一个较为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育路径构建。
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教育主体是指受教育者,也就是大学生群体。在结合过程当中,应当始终围绕“以学生为本”的工作重心,关心和关注教育主体的内在精神需求,引导和激发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更加理性的姿态投身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活动当中。一方面,应该密切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时代需求,利用革命文化来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近年来,随着“精日辱国”事件的偶尔发生,“国家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正在遭受“个体化”青年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维冲击,使得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中。马克思曾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9]因此,应当选取革命文化当中符合整个时代进向以及适合广大学生认知的具体内容,如革命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容在当代仍彰显出浓厚的现实价值。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生受到西方文化霸权、现代社会转型、多元传播媒介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的复杂社会生态的影响,这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个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都有不同的表现和要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在继承传统思想文化的同时,也应当紧密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所赋予的时代特色。革命文化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可以从革命文化中提炼出符合当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加以凝练和升华,使得当代大学生可以从革命文化当中汲取合理养分,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效果。
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教育客体是指革命文化,也就是要思考革命文化要如何更好的转化才能作用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首先,我们应当注意到革命文化在不同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和区别。在早期,革命文化出于反封建传统文化、启迪国民自我觉醒的需要,借助西方近现代的思想文化,侧重精神文化建设;其后,出于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的现实需求,侧重政治文化建设;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政治建设的需求,精神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被削弱,但物质文化在这一时期还是被重视的。总体而言,政治文化的成熟是整个革命文化的基本特征。因此,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我们也应当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实际发展情况来制定合理的爱国主义教育方案。我们需要对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现状和现实冲突来进行优化和引导,从而制定具体而又可行的目标。目标的制定可以分时期、分阶段,因此我们先制定短期目标,进而拟出中期目标,最后再列出长期目标的宏伟蓝图。其次,借助革命文化作用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创新形式,增强吸引力。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作用于内容。革命文化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体现出真理性和科学性,但如果不选择大学生愿意接受内容和方式,也无法打动他们,赢得他们的认同和认可。[10]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推动革命价值大众化,通过寻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切入点、开创多种多样的政治宣传鼓动形式、巧用歌谣、话剧、舞蹈等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树立和宣传英雄模范人物等做法传播革命价值观,加强人民大众加强对革命价值观的认知和肯定。因此,挖掘革命文化当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特质,从而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性。
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教育介体是指媒体融合,也就是要借助传统媒体的引导阵地以及新兴媒体的引导渠道的作用,优化革命文化的传播媒介,为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新的认知平台。我们应当要同时利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应当注意的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的关系;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的关系。一方面,应当巩固传统媒体的引导阵地。传统媒体,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目前都已具备较为专业的工作队伍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大学生群体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是社会舆论和信息传播的重要阵地。首先,应当坚持正确导向,增强阵地意识,要充分认识到传统媒体在推动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引导各级各类媒体将革命文化的内容和要求贯穿到日常报道当中,加大对传统媒体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网络阵地建设。其次,实现媒体协同,形成宣传合力。报纸、电视和广播三大媒体具有各自不可替代的优势,整合各类媒体力量,实现优势互补,密切配合。[11]另一方面,面对信息化发展的时代机遇,我们要不断增强阵地意识。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弘扬革命文化内涵,打造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从而使得广大青年学生能够更全面、科学的认识和理解革命文化。[12]传播过程中应当采取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能够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的文化内容,满足他们作为受教者的精神需要。创新传播载体,实现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平台,将革命文化的根脉转化为大学生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是互联网成为传播革命文化和社会正能量的有效平台。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来更新革命文化的表现形式。网络直播中,由于受众的年轻化以及审美的多元化,就必须推动革命文化表达方式的创新转型。网络直播以其独特的真实感、代入感,为革命文化、高雅艺术的创新和传播提供了广阔空间。
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教育环体是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三者的联动对接,从而保证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全面性。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阵地,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引导更是责无旁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运用革命文化这一教育内容、课堂教学这一根本渠道,将革命文化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发挥各类课程资源的育人功能。如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外,还可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革命文化相关的课程,注重将革命文化的价值理念和时代价值渗透于其他专业课程当中。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灵魂人物”,应当加强对革命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因为很大程度上来看,高校学生对革命文化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取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否对革命文化当中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有着较为全面且又深刻的理解,进而在教学过程中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和思想意识。其次,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虽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家庭的父母都必须了解革命文化的内容、特征、意义等基本问题,但是家庭中的父母应当以身作则,行为世范。很多时候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孩子的幼年甚至青年的价值观及行为养成都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很多时候,父母无意作出的一个举动,说出的一句话,就可能被孩子所学习或效仿。在孩子从小到大的教育过程当中,父母应当时刻告诫和教育孩子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的行为和表现。最后,革命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这也就意味着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时,必须注重实效,要具体落实到当代学生发展的各个环节。要善于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将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当中。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到革命文化根据地进行走访和参观,正如马克思所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3]要想把认知转换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指导,就必须在实践活动当中去加强和巩固。因此,要想革命文化更好地作用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育,就必须使得他们在实地考察和实践的过程中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