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筱明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江苏 常州 213147)
乡村的衰落依然是个世界性的难题。纵观全世界城乡发展现状,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要面对这一问题。可以说乡村的衰落与城市化发展相伴生,城镇化的发展,伴随的是乡村人、财、地不断涌向城市,从而乡村人口逐步减少,形成中国大部分地区目前的“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发展模式。为进一步保证城镇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同时保证农村地区的发展潜力与发展动力,提升农村地区整体宜居环境,我国从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境况出发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的主要原则是坚持党管农村工作,主要目标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在土地制度方面,坚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从根本上阐释了当前我国三农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基础基本政策保障,主要在维护农村发展、保证农业发展、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指明了发展的各项基本要求。乡村振兴工程是一项利长远的大事,而在乡村振兴建设工程的工作中,需要更多的工作人员。乡村振兴离不开建设工作,不管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文化建设,都是建设类工作的主要内容。从硬件基础设施的角度出发,对当前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这就是下一步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类工作应该关注度的焦点,而高职建设院校学生不管是从专业学习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或者回报社会的角度,都有必要积极参与当前的乡村振兴工作,为乡村的发展出力,为提升整体乡村振兴建设效果出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保障,把握住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和道路。
虽然我国农村已经在乡村提质振兴等一系列政策规范下进行了村容村貌整治,但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当前的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差距还很大,很多农村依然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在农村经济方面,发展以农业为主,以农业生产为主,机械普及度不高,对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要求较高,人力资源成本高,但是在产品销售中,对初加工产品的投入率较低,很多农副产品的售卖方式仅仅是未加工的农产品原料直接出售,价格不高,整体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投入与产出率不均等,高投入低产出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合作社、加工厂等形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很多村尤其是偏远地区乡村,仅是有名无实的空架子,对农户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农村道路情况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地区整体基础设施发展与利用的一个缩影,关乎建设类高职院校的主要工作现状之一。在当前的农村发展中,在“村村通公路”这一基本要求下,柏油马路铺设力度及铺设范围不断扩大,但是除村内主干道外,很多村内“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再加上农村以养殖、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很多农村的道路破败不堪,这也成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发展的短板之一。在道路这一显性问题的背后,是隐形的、深层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包括饮水安全问题、污水排放问题等。如果坚持传统的养殖经济方式,既不利于人类健康,也破坏村内卫生环境,但是改善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可能一蹴而就。
乡村整洁度较差。在一些传统乡村中,房屋整洁程度较低,违规乱搭乱建现象严重,损害了部分群众的利益。很多人认为农村的“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所有权与使用权都归自己,如何使用是自己的事,于是临街搭建猪舍、牛棚、羊圈,再加上乡村排污排水设施较差,普及率较低,导致农村污水横流现象严重,损害了群众身体健康,污染了农村宜居环境。这是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对当前的农村人居环境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从当前的乡村经济发展角度来说,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依靠传统的第一、第二产业,以养殖业为例,当前很多群众在牲畜养殖过程中以散养为辅、以圈养为主,对牲畜的排泄物、产生的垃圾等利用率不高,关注度不高,虽然沼气发展已有较长一段时间,但是从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很多农村地区对垃圾的利用率不够高,导致生产垃圾污染环境的状况,乡村整体整洁度差。
当前很多偏远地区的群众思想意识较为落后,发展理念较为滞后,与城市相比,很多农村群体认为环境问题不是问题,农村就该有农村的样子,很多人对农村自身的认识还停留在“脏乱差”上,对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等问题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较为滞后。比如在有些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村地区,秋收后将秸秆全部就地燃烧,既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又不利于环境的保护,但是很多群众依然“遵循传统”,并没有从思想上重视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乡村各方面现状进行提升、发展的主要方式,坚持把握贯彻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机遇,只有坚持把握振兴机遇,才能抓住乡村提质振兴的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保证乡村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中间力量,而如何把握政策机遇,尤其是建设类高职院校如何抓住政策机遇,是当前建设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发展的主要渠道。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这两项重要的向农村发展倾斜的基础性政策的支持下,当前的乡村发展“旧貌换新颜”,很多乡村开始提质工作,比如在基础道路建设、饮水安全问题、住房改造与危房改造工作等,对农村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发展产生更加积极的正面影响。而这一类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基础性的建设,不管是修路还是架桥,或者基础绿化、旧房改造工程,都离不开建设,总的来说,乡村振兴工作的主要表现在于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建好基础设施,才能为乡村地区的整体发展建设提供更多的基础保障。
对于建设类高职院校来说,乡村振兴战略是极好的实践机遇,通过乡村振兴为学生提供参与设计、参与建筑的重要机会,有利于学生通过实践积累经验,发展自身。职业院校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与大学生、研究生相比,其教育的实践性就相对较强,通过基础的理论学习,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为建设类职业院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工作与实践机会,通过理论学习指导实践,通过实践升华理论,抓好实践这一重要机遇,切实发挥实践的作用。乡村振兴发展,离不开知识,离不开人才,建设类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专业实践能力的主要群体,只有抓住乡村发展这一机遇,才能在农村发展中墩苗历练、发展成长,才能保证有更强的实践能力与更好的发展基础,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学生群体往往是居于庙堂之上的“理论参与者”,借助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契机,让更多建设类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农村发展,以实践的方式对农村进行进一步了解,掌握乡风民俗、把握工作重点,为进一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工作与思想基础。当前的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不管是来自农村还是来自城市,在社会实践之前对农村地区的关注度都是相对较低的,这是当前中国教育发展中的普遍现象,但是作为学习知识的关键时期,初高中阶段对家乡发展关注度较低无可厚非,在毕业后根据自己家乡建设的发展要求,投入到乡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等发展性建设中,是教育反哺农村、人才反哺农村的重要要求。通过自身知识学习参与到家乡建设中,更有助于学生了解乡村、了解农业、了解发展,促进城乡综合发展。
在读或毕业高职院校学生思想中,农村还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很多人对农村认识不到位,对农村发展现状认识不清,对农村改造工程底数不明,很多学生还以书生意气的态度对待农村农业工作,容易造成与群众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有碍于学生日后心理与思想的正常发展。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齐整体的道德素质与受教育程度较高,在与人沟通联系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语言习惯等各方面习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但是从农村地区的发展来看,很多人需要的不是"阳春白雪"的高谈阔论,而是拉家常式的低声细语,“语言不通”易导致学生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不够和谐,联系不够紧密。
虽然建设类高职院校从本质上讲是专业工程建设类的“排头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意识、学生的学习意识都有待提高,整体教学效果不佳,理论基础不扎实,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问题,需要不断夯实建筑与设计的理论基础。在教育中,教学主要是围绕课本知识等理论性知识展开的,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关注度较高,对社会实践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在毕业后或者理论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再进行社会实践,很多知识已经被遗忘。这样的状态下,社会实践与理论之间的结合不够紧密,学生通过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也就相对较弱。
与专业建筑本科类院校相比,建设类高职院校不具备教育与发展优势,专业性研究不够透彻,教学发展前景不够广阔,虽然更注重实践教学,但是实践机会较少,理论教育效果不佳,与农民工群体相比,建设类高职院校在就业要求上相对较高,薪资水平要求比较高,建设类高职院校不具备经济发展优势,导致很多学生的就业渠道不畅通、就业结果不乐观,整体竞争力不强。但是从实践与理论结合的角度来说,大学生的理论性较强,但实践能力与高职院校学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老工人”的实践能力较强,但在某些时刻其专业知识不足,不能“以理服人”,这就为高职院校学生打开了广阔的社会实践市场。
实践性是高职类院校群体的主要特征之一,要把这一基本特征打造成基本要求、基本发展方向,要多在实践上下功夫,坚持以实践为基础,夯实理论基础,坚持通过实践增长才干、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学校要坚持校企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平台,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要契机,将实践工作放到农村去,放到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去。在当前的建设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实践中,日常性实践的机会较少,学生对实践的观念相对较为淡薄,在当前建设类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中,为与大学生群体之间形成更加明显的、更加直接的市场竞争,高职院校学生必须在实践工作中发挥“职业教育”的实践优势,不管是个人还是学校,都要从社会发展的与个人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比如在区域范围内针对本专业学生的实践需求,打造实训基地或参观基地,与当地相关部门联合,为学生提供日常见习机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升理论教育效果。
专业课程是实践的基础,只有掌握基础专业知识,才能为实践工作打下基础。专业课程的基础不仅是加强对学生的监管监督,还要在师资配备上下狠功夫。通过选聘、兼职等方式引进师资力量,夯实教育基础,不断完善理论教育体系。在教师群体的建设中,既要注重理论性,学校从教师的发展角度出发,鼓励教师考取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进行线上再教育的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在教师的选择上,还可以从实践的角度出发,选择外来的工作人员进行实践内容的讲解,比如聘请相应的业务骨干来校执教,不定期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出发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在节假日期间,可以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学习,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等。
学习是学生的主体,建设类高职院校在日常教育中,更要做好“修内功”,从思想上积极认识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摆正学习态度,坚持从自身角度出发,学好理论,做好实践,为自己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发挥高职院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展后劲足等一系列优势,为自己的发展奠定基础。修内功,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关注理论知识,又要关注实践效果,同时要从实践角度学习。在学习与最终的实践之间,是需要进一步过渡的,是无数个小的实践的基础积累起来的整体实践能力,因此,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进行自主训练,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在小实践中夯实理论知识的学习成果,不断在巩固、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整体效果,从而提高自己基于同专业的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建设类院校毕业学生的工作重点不仅在实践,还要通过实践提升与群众的亲密度。建筑工作作为与群众民生密切相关的“住有所居”的主体,要会做群众工作、善做群众工作,坚持从群众的利益角度出发想问题、做设计、开展建设,将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重要内容之一,建好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比如在当前的农村发展中,多谈家长里短的生活变化,少些阳春白雪的高谈阔论,多些接地气的政策宣传,逐渐通过自己的行动转变、自己的语言变化融入乡村发展中,切实提升为乡村建设服务的能力。深入群众,还要学会用自己的理论知识武装群众的头脑,用群众化的语言将科学知识、政策进行普及,与群众心连心、同发展,共同在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提升建设类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实践能力。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进一步改变乡村地区的人居环境、提升整体乡村社会发展能力提供了总方向,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建设类高职院校提供了实践机会与发展机遇,但是有机遇就有挑战,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做好“修内功”的自我建设工作,才能真正迎立潮头,助推建筑类职业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